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晓风 《自我保健》2010,(7):52-53
注射给药是将灭菌的药液注射在身体的一定部位.被吸收后发挥作用。凡是胃肠不易吸收的药物以及呕吐、昏迷的患者.必须注射给药。其优点是吸收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药物不经过胃肠和肝脏而直接进入组织和血液中.作用快捷.很适用于急救和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可一些人错误地认为针剂质量好.口服注射液比片剂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国内外医药学家调查研究发现,许多传统的给药方法,有不少需要重新给予认识、评价和改进。人们通常总以为注射给药要比口服吸收好,其实不然,例如利血平、氯霉素、强力霉素和双氯青霉素、羟氨青霉素等药,口服吸收反而比注射完全、疗效好。又如肌肉内注射安定、氯喹、土霉素、可的松、地高辛和苯妥英钠等药物,在注射部位会析出药物结晶,溶解很慢,吸收很不完全,有的还会引起局部  相似文献   

3.
各种铁剂的疗效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药物,目的在于补充贮存铁进而使血红蛋白合成恢复正常。铁剂分口服与注射两大类,口服近似生理状态,方便易行.缺铁时,肠粘膜吸收功能活跃,利用率高;加之肠粘膜具有调控铁吸收的功能,不致引起铁过量,因此口眼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式。注射铁剂副反应较大,仅在极少数严重贫血病人急需纠正缺铁和口服不能耐受或小能效时才考虑采用注射给药途径。口服铁剂一般为:二价铁盐,溶于水形成亚铁离子,在十二指肠从近端空肠吸收,不同种类和剂型在吸收利用和副反应上存在差别,最常应用的是硫酸亚铁(Fer…  相似文献   

4.
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包括口服给药、肌肉注射、静脉滴入、气雾喷洒等。最近医学家们发现:由于舌下黏膜血管丰富,舌下腺位于舌下黏膜,分泌、积存的唾液多,药物在这里溶解吸收,疗效发挥迅速,尤其适用于救治某些急症病人。据测定,药物从胃肠毛细血管吸收到发挥药效,约需10分钟~20分钟,而舌下含药从口腔黏膜毛细血管吸收到发挥作用仅需30秒~1分钟,比口服药快10倍~20倍。 含化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老牌”的抗心绞痛药物。由于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们对部分口服给药有困难和拒绝注射给药的儿童,采用通过肠粘膜吸收而发挥药物作用的治疗方法,即“保留灌肠”给药。 方法:用20毫升注射器一支,小号导尿管一根。注射液、中药煎剂(一般不超过10毫升),可直接使用,固体药物溶于5—10毫升温水中,将药液吸入注射器内,接上导尿管,将导尿管的另一端插入肛门3—5厘米,然后将药液推  相似文献   

6.
我国药物剂型,从夏禹的酒曲、商代的汤剂到丸散膏丹,已有4000余年历史,加之近代的片剂、冲剂、针剂、气雾剂等,为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常规剂型,不论口服或注射,大多每日需给药数次,不仅使用不便,而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起伏很大...  相似文献   

7.
透皮吸收制剂,特别是透皮给药系统是近年来药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口服给药或注射用药的吸收,代谢过程多属一级动力学过程,在时间药血浓度曲线上表现出“峰谷”现象,这对于药物充分发挥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发现皮肤给药除了能起局部作用外,还可以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全身作用,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  相似文献   

8.
结肠给药是近年来随着药物制剂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渐走向广泛应用推广的道路,众所周知,自西药在国内盛行以来,市面上逐渐出现了许多种类繁多的药物.虽然其中的大部分药物能够通过人体口服或者静脉注射后被人体所吸收,但是对于一些胃肠道难以吸收的药物分子,如果能够根据结肠部位的吸收环境针对性的通过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此类药物制剂,一方面能够依据药物变化的状态确定给药的剂量,另一方面药剂带来的强度影响和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相对于胃肠部位要小得多.本文将主要针对结肠给药新制剂技术的整个系统分类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及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应用推广进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此作出简洁的详细表述.  相似文献   

9.
张颖颖 《健康博览》2013,(11):16-18
有些读者总是觉得打针会比吃药好得快,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打针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通过打针治疗。而有的病打针反而不如吃药效果快、效果好。如一些消化道疾病采用口服给药,胃肠道局部药物浓度高,治疗效果好;对一般的伤风感冒等也没必要打针,即使打针,效果也不一定好;而对一些只能口服不能注射的药,当然就更不用去忍受打针的痛苦和麻烦了。“是药三分毒”,不合理用药或过量用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使是正确服用合格的药品,也可能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口服是给药方法中最简便、最安全的一种方法,病人也容易接受,故较为常用。但口服给药时常因忽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影响药效的发挥,故应引起注意。服药时间有讲究许多药物经口服吸收时,与同时所进的饮食能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饮食可干扰此类药物的吸收、代谢和利用,从而或降低、可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所以,服药时间大有讲究。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在许多生理、生化及组织成份上与成人不同,就是和儿童相比,也存在着很多差异,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能力就更不一样了,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在以下几个方面易引起药物中毒,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现综述如下: 一、给药途径不当可引起药物中毒 因新生儿口服给药常不可靠,故临床上多采用注射给药,注射剂的药物吸收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情……  相似文献   

12.
有些病人认为口服药不如注射药见效快,作用强,只要感到身体不舒服,就会要求医生给他打针或“挂盐水”;而另外有一些病人的想法与之恰好相反,患病后总希望多吃药,少打针,免遭“皮肉之苦”。实际上,这两种想法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那么,患病后应怎样选择用药的途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剂型分为片剂、丸剂、针剂、胶囊剂等多种。将药物制成什么剂型,是由药物的性质、疗效和毒副作用等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选择给药途径和方法的根据一般是病情、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作用。口服给药法是最常用、最方便、比较安全的给药方法。注射给药法则由于剂量准确、显效快而适用于急重症患者和因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但目前临床应用的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4.
叶玉清 《健康大视野》2006,14(9):103-103
在给药过程中,静脉给药的特点是吸收快,剂量准确,效果可靠。须静脉给药者,如何做到正确选择和保护静脉,即减轻病人的痛苦,又提高工作效率。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静脉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对血管刺激性大的、使用时间较长的药物,应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一般应由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使用抗肿瘤药物,尤其使用发泡作用的药物,勿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部位的静脉。因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受压迫外,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药。对造血系统肿瘤病人更应注意保护静脉。  相似文献   

15.
固体制剂包括片剂、九剂、胶囊剂等,口服这些药物正确的姿势是立势,咽药后保持站立或坐位最少1分钟,送药的水量以超过100毫升为宜。注射剂俗称针剂。当病人需要臀部肌肉注射治疗时,应选择坐位或侧卧姿势,两腿微弯曲,使肌肉充分放松,以利于药液迅速吸收而奏效。若采用站立姿势注射,臀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不仅难于进针,而且药液也不易吸收,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滴界剂患者采取仰卧位,头部突出于床沿,而且要下垂或在肩部垫个枕头。头尽量后伸,下巴朝上,手持滴鼻剂药瓶向鼻孔滴药。眼药水滴眼药水时,病人可仰卧在床上,也可采用…  相似文献   

16.
某些时候,舌下含药的方法是最适宜用来救治急症病人的。舌下含药就是将药片放在舌下含化,通过口腔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作用,从口腔黏膜吸收到发挥药效仅需30秒至几分钟的时候,比口服给药快10~20倍。  相似文献   

17.
所谓最佳给药时间,也就是将服药时间的安排与人体生物节律(即生物钟)相吻合,以减少副作用,使药物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降压药宜分别于早上7时,下2时和晚上7时服用,早晚两次的用药量应适当比下午少。晚上临时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糖尿病病人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糖宁(D860)上午8时口服,作用强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强心药心脏病病人对洋地黄、地高辛和西地兰等药物,在凌晨时最为敏感,此时药物作用比其他时间药高40倍。抗哮喘药如氨茶碱宜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效果最佳。抗…  相似文献   

18.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nn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通过TDS给药,药物的吸收不会受到消化道内的酸碱值、食物和药物在肠道内的移动时间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可以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以降低患者个体问及个体内的差异,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而且用药部位在体表,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因此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无创伤给药途径, 它为不宜口服或注射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全身用药的方式[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的药物剂型和临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口服硫酸镁,针剂,片剂,胶囊分别进行观察,看临床效果有什么不同.结果:口服硫酸镁有利于利胆,导泻;针剂能有效降压,镇静;早先研制的硫酸镁消炎痛片,不但吸收差且要很大剂量治疗效果才明显,引外对胃肠刺激性也非常大,后来改为胶囊.不但吸收力增强,而且只用较小的剂量就临床疗效就非常明显,对胃肠刺激性也较也小.结论:不同的药物剂型产生的临床疗效明显不同.药物剂型的不同不但能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且会产生不同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珊 《医药与保健》2003,11(12):40-40
口服是常用的给药途径,胃肠道对于药物的吸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与胃酸的多少、胃肠道肌张力及排空快慢、胃肠道血流多少密切相关。因此服药时间的选择十分重要,现简介如下:清晨空腹服清晨空腹时胃内胃酸浓度高,且排空快,故吸收也快。需清晨空腹服用的有驱肠虫药,如中成药驱蛔丸、化虫丸、乌梅丸等,可迅速进入肠道内达到杀虫目的。另外,如果没有胃溃疡等胃病,常用解热镇痛药如朴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绝大多数抗感冒复方制剂含有该药),也应清晨空腹服。饭前服(15~60分钟)胃肠动力药 该类药物主要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