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地区1990~1999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 2 0世纪 90年代儿童伤寒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2 5 1例临床确诊为伤寒的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 ,伴随消化道症状 136例(5 4 18% ) ,其次可伴呼吸道等症状 ,193例 (76 89% )患儿肝脏肿大 ,73例 (2 9 0 8% )肝脾均肿大。 10 9例(43 4 3% )患儿出现并发症 ,并发伤寒肝炎 6 1例 (5 5 96 % )、心肌炎 5 2例 (47 71% ) ,肠出血、肠穿孔很少见。白细胞在正常范围 198例 (78 88% )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为零者 2 2 2例 (88 4 5 % )。药敏报告显示伤寒杆菌对氯霉素的耐药性明显下降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几乎不耐药 ,而对氨苄青霉素尤其是复方新诺明耐药较多 ,几乎所有菌株对第 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敏感。结论 上海地区儿童伤寒全年散发 ,夏秋季多发 ,6岁以上学龄儿童为主要患病人群。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复杂。嗜酸性粒细胞为零仍是儿童伤寒的一个特点。治疗儿童伤寒以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近 10年来儿童伤寒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992年 1月~ 2 0 0 2年12月临床确诊为伤寒的住院 43 2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 ,198例有消化道症状 (45.83 % ) ,肝大 3 4 5例 (79.86% ) ,脾大 86例 (19.90 % )。 2 66例出现并发症 ,并肺炎 12 9例 (2 9.86% ) ,伤寒肝炎 64例(14 .8% ) ,心肌炎 52例 (12 .0 4% ) ,肠出血、肠穿孔少见。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为 0者 3 60例 (83 .3 3 % )。药敏试验显示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性明显下降 ,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几乎不耐药 ,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唑耐药较多 ,几乎所有菌株均对第 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敏感。结论  6岁以上学龄儿童为伤寒主要患病人群。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复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 0仍是儿童伤寒的主要指标之一。采用第 3代头孢菌素治疗儿童伤寒 ,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儿童伤寒的神经系统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9月~2003年9月确诊为伤寒110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伤寒患儿110例中65例出现神经系统表现(59.09%),其中精神疲倦40例(61.53%)、昏睡38例(4.61%)、头痛28例(43.07%)、表情淡漠18例(27.69%)、头晕、呆滞各8例(各12.30%)、抽搐5例(7.69%)、烦躁不安2例(3.07%)、乱语1例(1.53%)。结论 儿童伤寒的神经系统表现并不少见,但这些表现均为非持异性,常被误诊为其他感染性疾病,尤其被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8株伤寒杆菌时常用抗生素有明显耐药性,而第3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仍是目前敏感抗生素,临床上可作为儿童伤寒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血吸虫病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2003年6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儿童急性血吸虫病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学龄期男孩多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伴呼吸道症状41例(67.2%),消化道症状40例(65.6%),肝肿大52例(85.2%),肝脾均肿大20例(32.8%)。白细胞总数升高51例(83.6%),嗜酸性粒细胞升高49例(80.3%),伴贫血44例(72.1%)。患儿血沉增快89.8%(44/49例);IgG和/或IgA、IgM升高85.4%例(35/41例);肝脏B超异常91.5%(43/47例);胸片异常55.6%(30/54例)。误诊率达19.7%。结论 儿童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而不典型,近年来发病率呈回升趋势;临床医师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健康学龄前儿童口咽部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健康学龄前儿童口咽部流感嗜血杆菌 (Hi)分离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选择福州市两所幼儿园日托儿童 6 0 3例 ,在每个季度的第 1个月咽拭子取材 ,在改良哥伦比亚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进行Hi分离培养 ,对 2 0 5 3份标本中分离到的 4 0 3株Hi分离株进行K B法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及 β 内酰胺酶测定。结果 Hi分离株对青霉素类、头孢拉定、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耐药率 ;对含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新型青霉素类、第 2代头孢菌素、第 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及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多重耐药菌占 31 0 %。Hi分离株 β 内酰胺酶产酶率 32 8% ,多重耐药菌产酶率 91 2 %。 结论 治疗儿童Hi感染的一线药物 ,可推荐使用含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新型青霉素类 ,第 2、3代头孢菌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儿童伤寒临床特点,以利于其临床早期诊治。方法对1993—2008年重庆地区125例儿童伤寒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每年均有散发病例,77例(61.6%)发生于夏秋季,110例(88.0%)为5~14岁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124例(99.2%)、肝肿大91例(72.8%)、脾肿大65例(52.0%)、消化道症状103例(82.4%)和呼吸道症状71例(56.8%)。外周血白细胞97例(77.6%)正常、16例(12.8%)减少,28例(84.8%)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培养、骨髓培养、粪培养和肥达反应阳性率分别为68.2%、55.0%、7.4%和42.7%,临床分离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别为100%(26/26)、100%(33/33)、93.3%(14/15)、96.9%(62/64)、66.7%(10/15)、100%(49/49)和100%(6/6)。27例细菌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阳性。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123例治愈,2例小婴儿误诊死亡。结论重庆地区儿童伤寒散发,5~14岁儿童好发,夏秋季稍多;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肝脾大、消化道和呼吸道表现为主。肥达反应阳性率较低,但对细菌培养阴性者仍有重要意义。第3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仍是该地区儿童伤寒的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196例嗜酸细胞增多症随机分为左旋咪唑组(下称左组)和海群生组(下称海组)治疗对比。发病因素:1.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39例(70.92%);2.寄生虫感染69例(36.20%);3.少数病例有过敏史。男137例,女59例;年龄4个月~12岁;常年发病,3月~5月77例(39.29%)10月~12月88例(44.90%);71例随访2a,复发1次8例,2次以上5例,复发率18.31%。体温>37℃77例,咳嗽190例,喘息150例,多汗119例,有  相似文献   

9.
慢性咳嗽和喘息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成分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分析慢性咳嗽及喘息性疾病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成分。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及ELISA方法,对哮喘(13例)、慢性咳嗽(10例)、婴幼儿喘鸣(8例)患儿和对照组(8例)共39例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学分析及上清液IL-5浓度测定。结果 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为3.0%(0.7%-8.8%),上皮细胞为3.0%(0.7%-12.0%),IL-5为1.7ng/L(0-16.0ng/L),与慢性咳嗽组及婴幼儿喘鸣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例慢性咳嗽及3例婴幼喘鸣儿哮酸性粒细胞亦有异常增多,与组内其他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婴幼儿喘鸣组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明显增多为其特征性改变;慢性咳嗽患儿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者,应注意与哮喘鉴别;婴幼儿喘鸣者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著,抗哮喘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IHES)又称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eosinophilia),由Hardy和Anderson于1968年首先提出,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男性,预后较差,而儿童和青少年罕见。儿童IHES临床表现不典型,合并多器官受损者少见。现报告1例以消化道为首发症状并合并多器官受损的IHES患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 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 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血常规的变化规律。方法对50例MP感染患儿和50例同期健康儿童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MP感染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降低(P〈0.01),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嗜碱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初步推断是否威染MP.  相似文献   

13.
Sun ZY  Zhang J  Li L  Zhu XH  Wang HW  Ma Y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5):382-386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率、耐药性、耐药基因及血清型流行状况。方法采集鼻咽拭子,以琼脂稀释法测定肺炎链球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荚膜肿胀试验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武汉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率为22.31%(135/605)。存活的133株细菌中,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SP)发生率为45.9%(61/133);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氨苄)、二代(头孢克洛)、三代(头孢克肟、头孢泊肟、头孢曲松)敏感率依次为6.0%、45.1%、54.9%、56.4%、88.7%;除1株环丙沙星低耐株外,未发现氟喹诺酮类耐药株。大环内酯类敏感率仅为14.3%~15.8%。在114株红霉素耐药株中,检出ermB基因76株(66.7%),2株(1.8%)低耐株含有mefA基因,46株(40.4%)同时具有ermB和mefA基因。血清分型涉及17个血清群,主要分布在19、23、6、15和14血清群,7株细菌未能分群。PNSSP分布在19、23、6和未分型血清群。结论武汉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严重,红霉素耐药主要为核糖体修饰(ermB介导)引起。流行血清群以19、23、6为主。  相似文献   

14.
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小儿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致病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对57例化脓性中耳炎患儿的中耳分泌物进行培养后,采用改良的Kirby-Bauer纸片琼脂扩散法,对所获得的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60株致病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各19株(31.7%),A族链球菌10株(16.7%);肺炎链球菌对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4.7%和63.2%,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均敏感,而流感嗜血杆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36.8%,对第1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则达60%左右。提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小儿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前者除对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外,对β-内酰胺类均敏感,因此青霉素类仍为肺炎链球菌中耳炎的首选药物;流感嗜血杆菌则存在着严重的耐药倾向。  相似文献   

15.
痰液炎性细胞与儿童发作期哮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反映气道炎症状况的痰液炎性细胞测定在哮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in等的诱导痰技术,对105例哮喘发作期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诱因组30例,非感染诱因组75例)的新鲜痰涂片进行迈-格氏加姬姆萨(May-Gruenwald′s Gimsa)复染法和巴氏(Papanicolaou)染色法染色,做细胞学分类计数,测定痰液炎性细胞百分比,同步检测变应厚皮试和肺通气功能。结果:上呼吸道感染诱因组中痰液嗜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位数分别为4%、74%与非感染诱因组(分别为13%、30%)比较、两种细胞各组间差异无有显著性(P<均<0.01),非吸入激素组和不正规吸入激素组中的嗜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75%、15%,与正规吸入激素组(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伴有中性粒细胞增高的嗜酸细胞型18型中12例为中、重度哮喘发作者(67%),气道阻塞明显,第1秒用力呼出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的均值(66.09%)与嗜酸细胞型和非嗜酸细胞型(分别为84.16%、84.9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痰液炎性细胞可能成为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程度,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181名健康儿童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带菌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上海地区181名健康儿童咽拭子进行流感嗜血杆菌(Hi)分离培养,生化分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学龄组和学龄前组比较分析,发现学龄前组鼻咽部Hi携带率(37.9%)明业高于学龄组(20.9%)(P〈0.05),学龄组Hi分离株以生物I型居首位(41.2%)学龄前组Hi分离株以生物VI型优点(61.1%)Hi分离株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氯霉素,哌拉西林等高度敏感,对第一代头孢菌素,氨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3岁、14岁,例1为男性患儿,以急性胰腺炎起病,例2为女性患儿,有食物过敏史,以不明原因腹水起病;2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45.9%~64.8%),血清IgE均明显升高(246~393 IU/ml);2例患儿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例1行胃镜、例2行胃镜和肠镜,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例1病理活检提示十二指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例2病理活检提示胃肠道多处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例患儿经食物回避、激素抗炎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1周左右病情均明显缓解,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例1随访24个月,例2随访2个月,病情均未见反复。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及内镜所见缺乏特异性,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伴外周血、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应考虑到该病可能,腹水及内镜黏膜活检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则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儿童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IL)-17的含量及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变化,揭示IL-17参与哮喘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4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儿童依据哮喘严重度分为中重度组16例,轻度组24例,并选择健康体检儿童2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儿童诱导痰中IL-17的含量和沉渣涂片中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中重度组、轻度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诱导痰中IL-17的含量分别是(1.096±0.664) ng/L、(0.474±0.240) ng/L、(0.227±0.360) n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55.359±12.486)%、(44.476±17.708)%、( 36.493±12.47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1.252±2.025)%、(4.107±3.234)%、(1.409±3.480)%,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IL-17含量呈正相关(r =0.740,P=0.049),轻度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IL-17含量呈负相关(r=-0.764,P =0.000).结论 不同严重程度哮喘儿童IL-17含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不同,IL-17参与了儿童哮喘的部分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儿童上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的携带及抗生素耐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解儿童上呼吸道感嗜血杆菌(HI)的携带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取儿童鼻咽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HI,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HI的抗生素敏感性进行检测,所检测抗生素有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氯霉素,四环素和SMZ/TMP,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305例儿童(肺炎97例,对照组208例)入选本研究,Hi在肺炎病人中分离率为50.5%(49/97例),对照组为37.0%(77/208例),两组分离率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共126株Hi菌株中发现3株产β-内酰胺酶,2株耐头孢菌素,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是3.2%,1.6%,对氯霉素,四环素,SMZ/TMP的耐药率分别是4.0%,12.7%和40.5%,显示北京儿童医院肺炎患儿上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携带率50.5%,明显高于非呼吸道感染儿童的37.0%,提示Hi在肺炎病原中占一定地位。所分离出的HI抗生素耐药情况与欧美不同,产β-内酰胺酶菌株比率尚处于一较低水平,SMZ/TMP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菌素耐药菌株的出现应引起重视。β  相似文献   

20.
对新生儿血培养中分离到的75株CNS进行14种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高达78.7%,其中对青霉素G耐药率最高(98.7%),其次为苯唑青霉素(85.3%);头孢菌素类中,以头孢噻吩、头孢羟唑为好,耐药率均为24.0%;氨基糖甙类中,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最低(24.0%);CNS对SMZTMP89.3%敏感,而对万古霉素无一耐药。表明:CNS具有很强的耐药性,万古霉素与SMZ-TMP耐药率低,可能适于治疗CNS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