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季立洪  周静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0):948-949
目的探讨剖宫产和顺产与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及经皮胆红素,对剖宫产和顺产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比较。结果82例剖宫产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为11.63%,顺产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为5.79%(χ^2=19.63,P〈0.01)。结论剖宫产比顺产更易引起足月新生儿胆红素血症升高。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剖宫产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尤其剖宫产的关系。方法以产科出生的519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发生高胆和无高胆的新生儿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影响新生儿高胆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小于37周的早产儿、低体重儿、产前用催产素、妊期疾病、脐带绕颈、窒息、吸入综合征(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模型的危险因子依其比数比由大到小排列为:<37周早产儿、窒息、吸入综合征、产前用催产素;剖宫产因素对高疸的发生无直接影响,但在与其它高危因素相互作用时,则显示为间接双重性影响,即对新生儿高胆的发生既有促进,亦有降低其发生风险性的双重作用。结论积极防治围生期高危因素,掌握好剖宫产的临床指征,对减少新生儿高胆的发生是重要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中国位居新生儿疾病之首,大量资料证实围生因素已成为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占35.7%~56.8%[1].为了研究剖宫产是否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及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对本院1 096例新生儿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赵燕霞 《大家健康》2016,(2):134-135
目的:探讨剖宫产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到2015年9月共计1805例新生儿情况,按不同生产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剖宫产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结果:顺产组新生儿共计1112例,共有173例新生儿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约为15.56%,剖宫产组新生儿共计693例,共计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9例,发生率约22.94%。X2=15.51,P <0.01,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顺产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之一,临床应该严格控制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是我国新生儿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达50%~55%,国外报道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住院病例首位,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为主,其严重病例引起的胆红素脑病是婴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发病率逐年提高,其发病因素也有所变迁,从70年代末以感染因素为主转为目前围产因素为首位,占35.7%~56.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是我国新生儿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达50%~55%,国外报道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住院病例首位,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为主,其严重病例引起的胆红素脑病是婴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发病率逐年提高,其发病因素也有所变迁,从70年代末以感染因素为主转为目前围产因素为首位,占35.7%~5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分娩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关系。方法对我科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监测经皮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比较剖宫产与非剖宫产娩出新生儿发生高胆的情况。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组新生儿高胆发生率为36.9%,非剖宫产组新生儿高胆发生率为21.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剖宫产组中母亲有妊高征者新生儿高胆发生率略高于母亲无妊高征者,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合并室息、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吸人综合征、感染等疾病对高胆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刮宫产可能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试产失败后选择剖宫产与单纯选择剖宫产对新生儿胆红素的影响。方法除外其他因素,将考虑剖宫产因素所致的黄疸分为2组,A组为试产失败后选择剖宫产152例,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45例;B组为无试产单纯选择剖宫产98例,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24例。观察2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比率。结果 2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比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结论要积极鼓励每位孕妇尽量试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失败后再选择剖宫产。  相似文献   

9.
洪涛  叶安青 《当代医学》2014,(11):32-3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防早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新生儿经皮胆红素的水平与相关联的产式及有无高危因素的关系。结果剖宫产新生儿总人数150例,其中47例需临床干预;非剖宫产新生儿总例数390例,其中87例需临床干预;其它高危因素组(头颅血肿、官内感染及喂养困难及延迟排胎便的新生儿)总人数150例,其中45例需临床干预;无高危因素组总人数240例,其中42例需i15床干预。统计显示,剖宫产组与非剖宫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2;P〈005)、剖宫产组与无其它高危因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1;P〈0.05),剖宫产组与其它高危因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其它高危因素组与无高危因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2;P〈005)。结论剖宫产与其它高危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相关系,而剖宫产更甚。积极处理孕期疾病,严格掌握剖官产指征,对于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马越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5):3441-3442
目的:探讨剖宫产分娩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通过监测血清胆红素,比较剖宫产与非剖宫产娩出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结果:剖宫产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是37.63%,非剖宫产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是20.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剖宫产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分娩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62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阴道分娩组(n=32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n=30例)。分别分娩后3个月静息状态下检测产妇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的变化,并对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对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分娩后3个月静息状态下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分别为(5.01±0.61)cm、(5.11±0.77)cm、(3.81±0.22)cm、(1.92±0.26)cm,与阴道分娩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盆底肌力评分≥4分者占83.33%,阴道自然分娩组占53.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生理变化可以引起盆底组织的损伤,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损伤小,较阴道分娩对盆底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美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35-136,139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孕产妇不同时期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孕产妇156例,分为产前组50例,盆底肌肉锻炼自孕28周~分娩前;产后组52例,盆底肌肉锻炼自产后第3天~产后3个月;全程组54例,盆底肌肉锻炼自孕第28周.产后3个月;另设对照组55例,未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比较分析四组产前、产后3个月盆底肌张力变化。结果经产前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后,产前组和全程组阴道收缩时间、VRP、VSP较产后组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盆底肌肉锻炼后,全程组孕产妇阴道收缩时间明显长于其他i组,VRP、VSP高于其他三组(P〈0.05);产前组和产后组阴道收缩时间、VRP、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尽早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且持续时间至产后3个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盆底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160-163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结合护理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月我院自然分娩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盆底肌生理功能锻炼运动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经治疗2个月后对比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变化及排尿评分、尿失禁评级结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产妇盆底肌力为(4.03±0.83)级,对照组为(3.10±0.83)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CI-Q-SF评分为(8.20±2.82)分,对照组为(10.72±3.25)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排尿评分为(1.83±0.59)分,对照组为(2.12±0.60)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结合护理可明显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增强盆底肌力,治疗尿失禁,从而帮助恢复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81-185+19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dysfunction,PFD)为危害妇女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其中妊娠与阴道分娩是盆底损伤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当妊娠和阴道分娩带来的损伤和机体的自身恢复失平衡,就表现为盆底功能障碍。本文对妊娠和阴道分娩过程对女性盆底组织的影响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66-6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产妇4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独盆底康复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20)、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产妇的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肌电压、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产妇的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产妇的盆底Ⅰ类、ⅡA类、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持续收缩时间均显著长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产妇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肌电压、盆底肌张力评分升高幅度、尿失禁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较单独盆底康复治疗更能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6.
米建锋 《吉林医学》2013,(34):7114-7115
目的:通过PHENIXU4检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42 d女性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产科门诊产后42 d随访患者1 599例,其中阴道分娩组963例,剖宫产组636例,对全部患者行PHENIXU4检查,观察盆底肌力情况。结果:阴道分娩组963例患者中,盆底肌力≤Ⅲ级的752例,发生率78.09%;剖宫产组636例患者中,盆底肌力≤Ⅲ级的212例,发生率33.33%。盆底肌力Ⅲ级及以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中均有盆底肌力降低患者,两种分娩方式相比,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力降低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阴道分娩后更应尽早行盆底功能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63-69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期间接诊的9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将其按不同治疗方案分组,即治疗组(盆底肌肉训练+盆底重建术)、对照组(盆底肌肉训练+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PDF-Q分度、PFDI-20评分、盆底肌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PDF-Q分度情况改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FDI-20评分和盆低肌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FDI-20评分和盆低肌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可促进患者恢复盆底肌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56-59
目的探讨孕期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及第二产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8月在我院进行孕期保健并分娩的孕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干预组自孕14周开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至产后42 d。统计两组顺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第二产程时间、产后3个月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干预组VSP、VRP显著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干预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显著缩短第二产程,改善产后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陈丽  晋雅凌  樊晓君 《安徽医学》2016,37(2):140-144
目的 探讨妊娠和产后盆底肌锻炼对盆底肌活力和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7例孕妇随机分成训练组58例及对照组39例两组,采用阴道测压计测定盆底肌强度,通过测定尿流率和3 d的排尿日志判定排尿功能;通过UDI-6、ⅡQ-7和OAB-q问卷调查泌尿系统功能。结果 产后6~8周训练组的盆底肌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12.09,P=0.003);训练组在产后6~8周的最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训练组在产后6~8周尿急状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5);产后6~8周UDI-6和OAB-q评分明显恢复;孕期28周、孕期36~38周和产后6~8周训练组ⅡQ-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t=5.06,P=0.029;t=6.08,P=0009;t=16.88,P<0.001)。结论 妊娠和分娩影响盆底肌强度、泌尿系统症状、女性生活质量以及排尿功能。妊娠和产后期间的盆底肌锻炼可提高盆底肌强度、避免泌尿系统症状的进一步加重,进而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刘浏  张妤  卫兵  王文艳 《安徽医学》2015,36(5):522-525
目的 探讨3种盆底康复训练方式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足月妊娠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产后第42天经与产妇详细讲述治疗方法后,征求产妇意见进行分组.A组行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家庭阴道哑铃治疗;B组行家庭阴道哑铃治疗;C组行盆底肌锻炼即Kegel运动.治疗3个月后检查3组患者盆底肌力.结果 治疗3个月后3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辅以阴道哑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