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沙烫炮姜好     
中医温经止血多配用炮姜。多年来,我们用沙烫法炮制干姜,其炮姜质量好,无焦糊现象,使于煎服。方法:将干净细沙置于锅内,加热至烫  相似文献   

2.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 ,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 ,功效为回阳救逆。笔者师其意 ,用于阳虚寒盛的各种急慢性杂症 ,效果显著。兹报道几则病例如下。1 崩症  张某 ,女 ,42岁 ,农民 ,1999年 3月 18日初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 ,漏下不止两周。注射西药止血针无效 ,近日转成崩症。经血色淡 ,血质薄。面色苍白 ,语声低微 ,精神痿顿 ,目瞑嗜卧 ,身重畏寒 ,四肢逆冷 ,腰及少腹坠痛难忍 ,舌淡白 ,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沉迟。辨证为真阳不足 ,治宜峻补肾阳 ,方用四逆汤加味。  处方 :熟附片 (先煎 ) 6 0 g ,炮黑姜 30 g ,炙甘草 12g ,炒…  相似文献   

3.
一、病变机理 脑充血属中医厥证的范畴。《内经》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即血必随气上升,若其气上行之极,复反而下行,脑中所充之血亦随之下行,则有回生的希望,故气复反则生;若其气一直上升,升而愈升,血亦随之充而愈充,脑中血管就会破裂,发生脑溢血,甚至死亡。 脑充血证虽然发病较急,病情颇重,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先兆证候。只要辨别清脑充血的先兆证候,不失时机地予先采取得当的治疗措施,完全可以中断疾病的发展,减少脑充血导致的死亡悲剧。  相似文献   

4.
上消化道出血是慢性胃炎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属于中医学“血证”之范畴。血证为急危证之一,急则治其标,故止血当为首务。然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曰:“血随气行,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因而,慢性胃炎并发呕血或黑便者,见血不仅治血,宜从调气入手,使血归经而达到止血之目的。调气之法,因气有亏虚、下陷、郁滞、热迫之异,治有补气、升陷、行气、清泄之别,临床选用,获效颇捷。现分述如下。1 健脾补气以摄血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摄血,使…  相似文献   

5.
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而饮食营养与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延缓机体衰老,防止疾病发生,与胃的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就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讲,脾与胃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脾胃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内则营血运行充沛,外则肌肤丰盛,机体健康,抗病力亦强;若脾胃功能衰弱,则导致化源不足,脏腑失养,  相似文献   

6.
痢疾的证治     
痢疾是夏秋季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祖国医学对痢疾这一病证很早就有记载,例如素问谓之肠澼,曰:“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便血”,“肠澼便血”,“肠澼下白沫”,肠澼下浓血”,以上乃赤白痢之别名也。难经五十七难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瘢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伤寒论曰:“热利下重,下利便脓血。”诸病源候论上有“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热痢、冷痢、休息痢”等痢疾的各种名称。千金曰:“热毒下黑血,五内搅痛,日夜百行。”外台曰:“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济生方曰:“令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也。”景岳全书曰:“痢疾即内经所谓肠澼,古今方书因其闭滞下利,故又称滞下,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对妊娠用药禁和忌的认识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早在《神农本草》中就记载有“坠胎”、“破症瘕坚积”之品 ,《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妇人大全良方》等 ,均有妊娠忌药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妊娠禁、慎用药2 47种 ,为记载妊娠忌药最多的。纵观历代医家所记述的妊娠忌用之品 ,从性能来讲 ,大体可归纳为“六忌” ,即 :一忌“活血” ,活血则血行加速 ,血液妄行而下溢 ;二忌“破气” ,破气则气机紊乱 ,血失统摄 ;三忌“泻下” ,泻下则中气不举 ,胎气下陷 ;四忌“大热” ,大热则伤阴耗血而易动胎元 ;…  相似文献   

8.
胃炎治法多端,有从寒、从热、从食、从气、从虚等,近又有人提出从瘀论治。笔者就3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从湿论治也是一种有效方法。1 源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焦生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云:“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由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又云:“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以渗泄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云:“…  相似文献   

9.
少腹逐瘀汤始见于《医林改错》一书,为妇科常用方剂之一。本方主要医治少腹疼痛,少腹胀满或积块瘀滞甚者和月经量少、其色紫或黑者。药物组成:小茴香三钱炮姜一钱五分  相似文献   

10.
1 古典医籍有关黄疸与坏病的论述 “坏病”首见于《伤寒论》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渴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统观全文,显然仲景所谓之“坏病”是因医者治法不当所坏,清·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亦注之曰:“言为医者所坏病也”。坏病的另一层意思可理解为“本为顺证,变为逆证”,即柯云伯谓之“坏病者变证也”。 关于黄疸病自《内经》以下即当作病来认识的,如《内经·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汉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腹水,主要由各种慢性肝病迁延而致,属中医学臌胀病范畴。对其成因,祖国医学认为病久必虚,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腹中所致。三脏之中,尤以脾脏虚衰更为突出,对此,历代医家多有阐述,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云:“臌胀,又名单鼓,宜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清·喻嘉言《寓意草》中亦云:“单腹胀,则中州之地,久窒其四运之轴,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  相似文献   

12.
<正>常占杰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第四、第五、第六批及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诊治肝胆病40余年,在慢性肝病的诊治中善用刘寄奴,灵活配伍,临床疗效显著。刘寄奴又称为六月雪、金寄奴、乌藤菜,始载于《新修本草》,入心、肝、脾经,性温而善行走,通行上下经络,具有散瘀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之功[1]。《本草经疏》记载:“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间出现大便秘结,或排便时间延长,或大便时感艰涩不畅者,称之为“妊娠大便不通”。 《女科经伦·胎前证下》谓“胎前气血壅养胎元”是说女子孕后血聚养脏、气聚载胎以维系正常生理。若素体气血虚衰,此时便致阴血更为不足,中气更显虚微,津亏肠燥而成大便不通之症。这正如《诸病源候论·妊娠大便秘而不通候》所言“津液竭燥,肠胃否涩,蕴积结于肠间,则大便不通。”此其时,若用攻下则伤胎元,甚则引起坠胎或小产;若用润下,可暂图一时之效,经日需依赖药物润之,于事无补。予用甘麦大枣汤益气补血,润燥通便,治疗妊娠大便不通20多例,效果满意,特作一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5岁。因上腹隐痛3天入院。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胃内有7cm×8cm团块状结石,坚硬、推之浮动。追问病史,患者3天前吃大量山楂充饥,后又吃热芋头数10个,继而上腹隐痛,呈发作性。给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川附子、肉桂、炮姜、干姜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又行钡餐检查,胃内结石溶解。  相似文献   

15.
中医古籍并无“扩张型心肌病”一词,但对其临床表现有相似的描述,散见于“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病中。如《素伺·水热穴论》中“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景岳全书·喘促篇》中“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唯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金贵要略·水气病》中“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重”等。这里提到的下肢水肿、气喘、不能平卧等,类似其心力衰竭的症状。《灵枢》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动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的描述类似其心律失常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一部中菟丝子所规定的“盐炙法”[1] 之炮制方法值得商榷 ,其“盐炙法”若改为“酒炙法”则更具临床实用意义。1 以古人之经验为商榷的基础  菟丝子以酒炮制是古代医学长期临床运用的经验之结晶 ,早在公元三世纪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菟丝子 ,酒渍服。”后来梁·陶弘景对酒制菟丝子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论说 ,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曰 :“宜丸不宜煮 ,得酒者良”。此后 ,各时代的医家几乎都使用了酒炮制菟丝子的方法 ,只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完全相同罢了。唐·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载 :“…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陈复正,自幼知医,及长学道,于幼科一门尤有发挥,著有《幼幼集成》六卷传世。全书首创“赋禀”、“护胎”,并以醒世之言辟惊风之悖谬,晰指纹之精微,传神火之功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就卷三《泄泻证治》篇作一浅析。1 审因论证,宜别所泻之色经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乃脾胃专病,陈氏一遵经旨,以此为泄泻辨治的总纲,并推崇张景岳之论: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泄泻原因虽多,未有不原于湿者,故《…  相似文献   

18.
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六淫者,暑湿燥风热寒,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内;其如饮食饥饱,呼叫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症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这是陈言“三因论”的主要论述。问世以下,历代因陈,多是以褒。建国来几番中医院校的中医理论教材中,亦多溢类之词,而且往往与《内经》、《金匮》相提并论。如《中医历代名家学说》说:“陈氏博览医籍,搜集众长,尤善于由博返约,他将《内经》、《金匮》之旨,前贤明哲之论,悉心深究,从而务研受病之源,阐发“三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说:“宋代陈无择又引申《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意,提出了“三因学说”。 然而,揭开“三因论”的字里行间,细细斟酌其文字陈述,不难感到其文字逻辑混乱,表达概念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19.
治消渴十法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晋王叔和《脉经》记载:"所食之物皆化作小便","小便昼夜二十于行,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  相似文献   

20.
治血痢方     
处方:血余炭三翔川莲三姿百草霜三业扁梅 肉三魏炒炭羊脂二雨黄月敬三莎蜂蜜少静主治:久痢、大踢出血(阿米巴痢)。制法:以上四味,共研栩末,牌羊脂炖出油 来,去其末渣,再将黄撇加入油内溶 化,加药成丸如豆大,丸干燎蜜为衣。服法:每日早晚颤前开水送下,每服一践。治血痢方@王子平$萊阳專区萊西县十三区医药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