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喜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1):20-21
《伤寒论》之太阳病,早被古今医家奉为表证经典,遇之施汗,金科玉律,并广泛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各科。验之临床,效者固多,债事者亦时时间出,其理安在?是文就此问题,以《伤寒论》原文为据,指出仲景所述之太阳病,本即非尽表证,里证尤多,治法亦非单一发汗,内容丰富,进而举其一路加以分析,阐释了太阳病里证的主要机理、辨识要点及治疗原则,以期纠正以往错误认识,澄清理论是非,返仲景之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灵枢·经脉》论述疾病有"是动"和"是主所生病"两类.《难经·二十二难》释"是动"为气病,病在先;"是主所生病"为血病,病在后.张仲景在继承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外感疾病的症候形成机制不一致,其中有本经自病和传经转属两种不同情况.这两种不同情况之间,存在着"主客"、"标本"的关系.主者恒定,客者无常;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为了指明这种情况,所以采用"病"与"证"两字来标示有别.凡属本经自病的称"病",例如"太阳病"、"阳明病"等六经病名的"病";而传经转属的称"证",例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者的"证".所以"病"与"证"两字,实际上寓有主客、标本的意义.作者这样安排,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识地揭示本书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精神.仲景言简意赅,如上引原文寥寥十七字中,就阐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表、里是疾病的相对病位概念,是人体患病之后,症状反映于体表、体内的概括性总结。《伤寒论》对表里同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如下3种:先表后里、表里同治,以及太阴里证较急时的急当救里、先里后表。 相似文献
5.
<正> 《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对太阳病阳明病经证和腑证认识比较明确.对少阳病经证腑证则很少谈及.须知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生理基础上产生的病理变化.少阳病的变化也应该和少阳的生理功能、脏腑、经络、部位紧密相扣.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并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手少阳三焦经脉,布胸中,散络心包,下膈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入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行人身两侧.三焦决渎、通调水道,又是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胆附于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论病之方法,大约可分两个方面,其一为论病之常法,即示人在诊病之前具有丰富的,娴熟的理论知识,此法使人加以牢记的;其二为论病之活法,即示人在诊病之时借助于理论思维的想象力去应万变之症侯,权衡其机转,此法使人临证时必须灵活运用,不可拘于一格。 相似文献
7.
<正> 《伤寒论》论及烦证者近60条,类似证如心愦愦、心中懊(忄农)共计4条。本证在书中提法亦甚多,如发烦、微烦、大烦、暴烦、复烦、自烦、心烦、虚烦等,除单论烦证外,每每烦证与它证并举,如烦躁、疼烦、烦逆、烦满、烦渴等。始观之,不免有杂乱之嫌,然深究之,仲景论烦证,都有其各不相同的临床意义,笔者兹不揣荒陋,略述如下。一、病机与辨证仲景于《伤寒论》一书中,往往以烦证或联合其它证来探讨病机,从而达到明确辨证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烦躁,乃不安宁之意,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张仲景在《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共论及“烦躁”证者有77条之多,其中用于诊断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的共计23条,笔者特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2)
张仲景为少阴阳郁而设四逆散,放在《伤寒论》少阴篇,以"少阴病"冠首,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阳郁内闭。因论述简洁引发争议,后世医家未从仲景六经出发,从药物组成、脏腑辨证法推测四逆散证病机,分别提出四逆散证属少阴、厥阴、少阳经。病在少阴:系少阴阳虚相对较少,从方剂组成、临床实践角度,都不太被后世认可;少阴邪热内郁:成无己首提邪热内郁,解释四逆产生原因,得到后世医家认同,但观其或然证加减用药多具温热之性,如干姜、桂枝、附子等,用温热药治疗邪热内郁证有欠稳妥。病在厥阴:"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烟没已久,今表出之","四逆"是"少厥二阴热邪为本",现代医家对此观点多有继承与发展,也有医家认为四逆散证病在少阳。随着四逆散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六版教材《方剂学》《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四逆散被作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以"肝脾不调"为基础来解释四逆散证病机变化是确切可行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创造出了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因而四逆散被誉为"疏肝祖方"。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少阳病,原文第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历代医家及近代中医书籍均认为不够全面,当与原文98条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结合起来。这样对少阳病的认识是比较完整的。本人认为这个看法,不但合理,而且具有指导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将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既能把内容复杂的三阳病用经、腑两证归纳成纲,便于探讨其本质,又能更精确地指导辨证用药。为此,笔者作一肤浅讨论,供同道参考。 一、由来 查《伤寒论》三阳病篇,虽然多次提及“经”字,如“以行其 相似文献
17.
18.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19.
浅谈《伤寒论》之结胸证吕金柱,王振德包头铝厂职工医院(014046)结胸,是以胸膈胃脘硬痛为主证。笔者试系统地论述之。1.结胸之病因病机热与痰水互结而为热实结胸;寒与痰水互结而为寒实结胸。胃阳素盛者感受寒热之邪无论误下与否,若内陷之,则从热化,胃阳不... 相似文献
20.
小便不利,《伤寒论》中除太阴病篇和厥阴病篇引述条文不够详明外,其他各经病均有论述。仲景治小便不利,多从整体症状着眼,从木论治,用汗、和、清、下、温等法之后,往往随全身症状之改善而小便亦通利。若单从小便不利一症而用药,是头痛医头的治标法,非良医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