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芸  张伟华  尹小龙  丁云川  姚雨凡 《心脏杂志》2005,17(2):190-191,19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心脏复合畸形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5~5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PDA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PS各1例;VSD修补术后遗留ASD2例,ASD修补术后遗留PDA1例和刀刺伤致左室前侧术后遗留VSD1例。ASD或PDA并发PS者,先扩张肺动脉瓣,再行ASD或PDA封堵治疗。ASD并发VSD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10例患者介入手术均1次成功。5例ASD封堵器的直径为8~38mm,2例膜部对称性VSD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和6mm,1例用10mm肌部VSD封堵器。2例PDA均用弹簧圈封堵。封堵PDA或VSD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ASD后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3例并发PS者,肺动脉瓣扩张术后即刻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下降,由术前50、38、40mmHg分别降低为20、15和21mmHg。有1例PDA封堵弹簧圈脱落至肺动脉远端未能取出。随访1年肺功能正常,无肺不张。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57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57例,复合类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房间隔缺损(ASD)21例,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并PDA8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2例,VSD并PS2例。复合畸形同期介入治疗顺序依次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结果:57例患者中,除1例因PDA过小,导丝无法通过未闭导管,在VSD成功封堵后放弃PDA封堵。56例患者同期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VSD、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固定好。并发PS的24例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6.0±30.0)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5.6±3.3)mmHg(P<0.01)。术后3d、1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跨瓣压差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2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资料。患者多伴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12±2kPa),PDA的体征及X线征象不明显,心脏B超及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动脉导管也有一定困难,故术前VSD并PDA容易漏诊,PDA诊断率仅41.7%。1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一次矫正。游离动脉导管后结扎,或在中、深度低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闭合动脉导管。1例死于心内膜炎,11例痊愈。并对本病诊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34例患者,男12例,女22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分别是16例、7例、3例,合并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2例;VSD合并PDA3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1例;2例并发3种畸形(并发ASD、VSD和PDA1例,并发ASD、PS和PDA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4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16例ASD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2.6±20.5mmHg下降到术后14.3±9.5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1.0和1.2cm2增加到术后1.9和2.0cm2,平均左房压分别由29和26mmHg降至8和7mmHg。对于1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者,用18mmASD伞成功封堵16mmPDA,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症状,为二次手术创造条件。术后72h、1个月、6个月TTE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左心房、左心室进行性地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同时行X线检查,肺血均明显减少,房室内径均明显恢复。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虽较单纯型复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07-2007-10共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11例,女19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伴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瓣狭窄(PS)分别为13例、7例、3例,伴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3例;VSD伴PDA 2例;PS伴PDA 2例;经导管治疗的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48 h、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及心电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ASD和PDA伴肺动脉瓣狭窄(PS) 5例,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6.4±15.2)mmHg(1 mmHg=0. 133 kPa)下降至术后(13.1±8 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术前0.98、1.1和1.26 cm2增加到1.7、1.92和2.0 cm2,平均左房压分别由31、28和27降至9、8.5和7 mmHg.术后48 h、1个月、6个月经TTE检查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扩大的房室内径进行性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同时X线检查,肺血明显减少,房室内径明显恢复;心电图检查无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右束支阻滞;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操作规范,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青海地区介入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用国产封堵伞封堵巨大型PDA 105例,动脉导管平均直径(16.4±3.2)mm,肺动脉平均压为(63.5±3.9)mmHg(1mmHg=0.133kPa),术后随访2个月~8年。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国产封堵伞,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造影示PDA均完全封堵,7例少量残余漏;术后1周、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98例PDA分流消失,7例有微少量残余漏,肺动脉平均压为(32.0±2.5)mmHg;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介入治疗巨大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策略及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5例复合先心病患儿,先心病类型包括: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房间隔缺损(ASD);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PS合并室间隔缺损(VSD);ASD合并PDA;ASD合并VSD;PDA合并VSD;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合并PDA和卵圆孔未闭(PFO);主动脉瓣狭窄合并PDA;PDA合并肺隔离症.分别行射频打孔,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VSD封堵术,PDA封堵术,ASD封堵术,侧支血管堵塞术.结果:55例患儿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55例行介入堵闭均未见残余分流,堵闭器位置良好;30例行PBPV术,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平均(63.4±36.3)mmHg(1 mmHg=0.133 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8.1±13.0)mmHg(P<0.01);1例行PBAV术,跨主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0 mmHg下降到术后50 mmHg;3例PA/IVS行射频打孔和PBPV术,术后肺动脉瓣开放满意,血氧饱和度维持良好.结论:复合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但手术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应该在较大心血管医院开展,并由有较丰富导管操作经验的医师施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Down综合征(Down’s syndrome)并发的先天性心脏病畸形及血流动力学资料。方法:2008年7月~2012年10月,采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并彩色多普勒显像及右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方法,诊断36例并发先心病的Down综合征患者,本文通过36例临床资料分析,探讨Down综合征并发的先心病畸形及其血流动力学。结果:36例患者中室间隔缺损(VSD)10例,房室间隔缺损(AVSD)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房间隔缺损(ASD)2例,ASD+PDA 2例,ASD+VSD 1例,ASD+PDA+VSD 1例,VSD+PDA 4例,PDA+二叶主动脉瓣(BAV)1例,法洛四联症(TOF)2例,TOF+ASD 1例,18例有肺动脉高压者,其中5例为阻力型肺动脉高压。结论:①Down综合征并发的心血管畸形中,以VSD、AVSD和PDA最为常见,并常并发ASD、TOF。②在无肺动脉狭窄的患者中,约50%并发有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A封堵器和1枚VSD封堵器。患者年龄3.5~51岁,中位数17岁,随访时间3~72个月。对封堵成功率,术后相关并发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pm VSD均合并膜部瘤,13例右心室面单发破口,5例2处或多发破口。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第12个月残余分流消失。结论:Ⅰ代PDA封堵器应用于部分选择性合并膜部瘤的pm VSD,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病运动康复疗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22例原发性高血压来自1997年6月~1998年1月我院住院患,均符合WHO提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血压水平分为二类;轻度:18.7~24kPa(140~180mmHg)/12~14kPa(90~105mmHg);中重度:>24kPa(180mmHg)/14kPa(105mmHg)。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例,年龄37~60岁,男:6例:女:4例。轻度高血压3例,中重度高血压7例。病程有半年至20年。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运动康复法;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疗效及总结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本组共302例患儿,男125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4岁,中位年龄4.4岁,体质量(12.8±6.7)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组18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组69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组50例,分别行PDA、ASD、VSD堵闭术,术后半年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半年后每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PDA组、ASD组、VSD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9.4%(182/183),100%(69/69),98%(49/50)。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2h内)分别为2.2%(4/183),4.3%(3/69),10%(5/50)。PDA组183例患儿3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溶血;ASD组69例患儿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暂时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50例患儿1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PDA组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心脏扩大;ASD组无残余分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持续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DA及ASD封堵技术成熟,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VSD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术后5d左右)发生率较高,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的变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占全部VSD发生率的6 0 %~80 % ,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们于2 0 0 2年9月起封堵膜部VSD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32 (男14 ,女18)例,平均年龄(12 7±8 2 )岁,平均体重(39 3±2 1 5 )kg。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Ⅲ~Ⅳ级收缩期反流样杂音,肺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左室肥厚17例,左房增大5例。胸部X线片肺血增多,心胸比值平均为(0 5±0 1) ;超声心动图显示膜部VSD 4~8mm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和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各1例。操作方法:14岁以下患者全麻,先行左前斜位5 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先心病复合畸形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7.9±13.5)岁,平均体重(38.8±22.0)kg。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ASD并室间隔缺损(VSD)10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VSD并PDA5例,PDA并PS1例,VSD并PDA并ASD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术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7例合并PS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46.1±15.1)mmHg下降到术后(17.6±3.8)mmHg(P〈0.01),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1例VSD并ASD患者术前心电图提示双束支传导阻滞,术后观察10d仍存在,给予置人心脏永久起搏器。2例VSD并PDA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水平微量分流,6个月时随访分流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严格掌握介人治疗适应证,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方法 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31例患者(PDA 12例、ASD 16例、VSD 3例)均在X线透视、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及VSD.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有少量和微量残余分流者分别为3例和2例,24 h、1个月和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完全封堵率100%.结论 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PDA、ASD和VSD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国产动脉导管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国产动脉导管(PDA)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7月,21例先天性膜周部VSD患者[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5~40(21.3±10.2)岁]成功接受了封堵治疗。膜周部VSD的直径均先经经胸心脏彩超检查(TTE)测量,并经左心室造影进一步明确。封堵操作完成10min后再次予TTE及左心室造影评估封堵效果。术后心电监护1周,出院前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复查TTE及心电图。结果21例患者均全部封堵成功,国产PDA封堵器尺寸为6/8~18/20mm。封堵后,2例新出现微量主动脉瓣反流,1例出现少量的三尖瓣反流;3例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不完全右束支合并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除2例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内随访时未恢复外,其他3例均在出院前恢复正常;4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在7d后复查超声时消失,另1例在1个月随访时消失。术前TTE估测肺动脉压力为28.0~46.7(33.4±9.2)mmHg,术后肺动脉压力为16.0-30.2(19.2±7.6)mmHg,6个月随访时肺动脉压力进一步下降为15.3-26.7(17.3±6.9)mmHg。结论对部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应用PDA封堵器进行封堵是可行的、安全的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患者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方法: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患者共66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者100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100例(VSD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465例(PDA组)。对比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及PDA封堵器直径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随机测量部分患者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包括ASD组50例,VSD组50例,PDA组102例,并根据PDA直径大小将PDA组分为巨大PDA患者42例和中小PDA患者60例,对比封堵器伞盘两端导管压力差。结果:ASD组和VSD组患者无血小板重度降低及机体器官出血事件,PDA组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36例(7.74%,36/465),机体器官出血18例(3.87%,18/465),且仅发生在巨大PDA患者中。PDA组PDA封堵器直径与术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性(r=-0.659,P=0.001)。封堵术前后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比较:术后即刻与术前比,PDA组收缩期、舒张期压差及平均压差均升高(P均0.05);收缩期压差VSD组(56.57±15.33)mm Hg(1mm Hg=0.133 k Pa),中小PDA患者(58.33±26.65)mm Hg,巨大PDA患者(94.66±27.62)mm Hg,巨大PDA患者较VSD及中小PDA患者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仅见于巨大PDA患者。封堵器两端的高压力差形成滤过封堵器的高速血流对血小板的冲刷性损伤是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封堵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发生原因。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2018-01-2019-04使用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治疗婴幼儿PDA术后发生的血小板下降的4例病例,总结其血小板下降情况、PDA大小、封堵器型号,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肌部VSD封堵器封堵婴幼儿巨大PDA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57.1%,术后4例患儿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开始下降时间为术后3~4 d,血小板下降最低值(30~53)×10~9/L,术后2例患儿予以甲泼尼松龙3~5 mg/kg静脉治疗2~3 d,其余2例只予对症处理,4例患儿血小板于术后7~10 d恢复正常。1例患儿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封堵器周围少许残余分流。术后2例患儿皮肤可见少许出血点,所有患儿无其他部位出血情况。结论:肌部VSD封堵器封堵婴幼儿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发生原因考虑封堵器成形以,及阻流片因素造成的血小板机械破坏有关,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闭器在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肌部VSD封闭器对9例低体质量婴幼儿PDA进行介入治疗,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6~21个月,体质量5.5~10 kg。本组病例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检查。结果:合并肺动脉高压者8例,轻、中及重度分别为2例、5例及1例。肺/体循环血量比(QP/QS)为1.94~2.87,肺血管阻力指数(TPRI)1.82~4.7wood/m2。造影示4例为粗大PDA,1例为漏斗腔大的PDA,4例漏斗腔短小,其中1例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位PDA,PDA距左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近。9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释放封闭器前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未发生医源性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及血管内膜损伤。术后随访无封闭器脱落、残余分流,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较术前明显减小,4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者3例减轻。结论:对于低体质量婴幼儿粗大、漏斗腔短小或应用常规PDA蘑菇形封闭器治疗效果不佳的PDA,应用肌部VSD封闭器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4—2012年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CHD患者7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33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ASD合并VSD 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肺动脉瓣狭窄(PS)3例。ASD、VSD及PDA封堵术均采用国产蘑菇伞Amplatzer法。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封堵成功73例患者(除1例ASD患者,1例VSD患者和1例PDA患者)。随访1~24个月无残余分流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介入治疗CHD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与心电的动态变化关系,我们对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和心电同步监测,现报告结果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8例高血压病(HT)患者系1997年1月~1998年10月的住院病人,男12例,女6例;年龄40~80(平均58.6)岁;≥160/95mmHg(1mmHg=0.133kPa),其中期高血压13例,期5例;病程小于2年9例,2~5年6例,大于5年3例。疾病诊断符合WHO及我国制定的有关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排除症状性高血压。正常血压者1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6~65(平均59.1)岁;均排除心、脑、肾疾病。1.2 方法1.2.1 24小时动态血压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