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惠玉 《现代保健》2011,(20):71-7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方法对4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有计划地进行宣教、穿刺、质量控制。结果4例人造血管造瘘术后血管通畅率100%,1例血栓形成。结论做好造瘘前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加强健康教育,加强护士培训,对于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顾滨 《现代保健》2010,(4):124-124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动静脉内瘘又是血液透析最理想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由于反复穿刺或者护理不当,会造成内瘘感染、狭窄、血栓形成、阻塞等,以至透析时血流量不足,达不到理想的透析效果,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为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充分透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穿刺病人内瘘的动脉端,以微泵注入尿激酶10万~60万U,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并监测血压,观察不良反应及长期通畅率。结果28例患者共行32例次溶栓治疗,成功率81.3%,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患者随访1、4、8及12个月时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2.3%、84.6%、80.7%、65.4%。结论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早期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穿刺法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内瘘的影响,探讨较佳的穿刺方法。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扣眼穿刺组40例和区域穿刺组40例,分别运用扣眼穿刺法和区域穿刺法进行内瘘穿刺,一年后评价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扣眼穿刺组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内瘘阻塞发生率均低于区域穿刺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采用扣眼穿刺法穿刺内瘘并发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两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和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44例患者为分析对象,均分为甲乙两组各22例,甲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尖斜面向上穿刺,穿入血管后缓慢平行推入,针柄贴皮肤固定穿刺针。乙组患者采用穿刺时将针尖斜面稍倾斜20°穿入血管,穿入血管后斜面向上缓慢进针,迅速将针翻转180°,斜面向下缓慢进针,达到需要的深度,将针翻转180°,固定穿刺针在穿刺时的角度或与穿刺时接近的角度。对比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疼痛程度。结果:乙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瘤、狭窄及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甲组,且乙组疼痛程度低于甲组,两组各项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乙组穿刺方法,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缓解穿刺时疼痛,提高患者透析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巧英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435-3436
目的总结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护理及穿刺后护理。方法对我科10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术后进行观察、健康教育、护理。结果通过我科的精心护理10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首次开通率为100%,9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患者每周要接受2次~3次治疗,频繁的内瘘穿刺极易造成内瘘处局部疤痕增生、组织硬结、血管弹性变差、管腔变狭窄.那么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应该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内瘘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的安全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规律透析内瘘狭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组和常规穿刺组,每组60例。比较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穿刺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可视化B超穿刺组(P0.05)。可视化B超穿刺组穿刺点硬结、穿刺处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穿刺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误穿动脉及因穿刺引起的继发感染现象。结论可视化B超引导对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穿刺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穿刺组,可以进一步保护扩张术后动静脉内瘘功能,有效预防内瘘穿刺相关的近期部分并发症,提高穿刺安全性,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詹婷  孙静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5):107-10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导致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处理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24例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行57600人次血管穿刺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情况和处理。结果3例病人发生假性动脉瘤,并且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均消失。结论假性动脉瘤是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预防和消除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林卓珊 《中国校医》2017,(5):373-37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非热康谱照射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10月在本院经动静脉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6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3例给予全面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栓形成(21.74%)、内瘘狭窄(13.04%)及内瘘闭塞(13.04%)发生率方面均高于观察组血栓形成(8.70%)、内瘘狭窄(4.35%)及内瘘闭塞(4.3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非热康谱照射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9,(6):72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和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55例,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5, DSA引导下PTA术)和观察组(n=30,超声引导PTA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内瘘口血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内瘘口血流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的疗效与DSA引导下PTA的疗效相当,但前者的穿刺时间短、手术操作时间短、即时成功率和血流量高,可避免辐射损伤,保护残存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5,(1):87-88
目的讨论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经过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等。结果实验组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地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13.
动静脉内瘘是肾衰患者长期血液透析者的生命线.建立一个良好的血管通道,是保证血透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对如何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有以下体会.1.建立成熟的内瘘:术前选择好并保护好血管,不作其它穿刺用,术后不过早穿刺及在同侧测血压、输液、抽血等,一般待手术4~5周后使用内瘘,在内瘘未成熟前必须进行透析的病人,则先建立颈内V或股V单针双腔导管作临时血液通道.2.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内瘘穿刺技术要熟练正确一次成功,初期穿刺应采取多点穿刺,分散针眼,半年左右待血管充盈后固定几处穿刺点形成皮下纤维索样,使穿刺成功率更高,也可有计划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院》2017,(6):925-927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不同穿刺方式给予尿激酶溶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患者40例,根据透析时内瘘穿刺方法和穿刺针的不同分为2组,使用扣眼法钝针穿刺者为A组,共20例;使用绳梯式或局域式穿刺者为B组,共20例,两组均使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A组用16 G钝针在内瘘动脉端扣眼穿刺点穿刺,脉冲式或投弹式给药法;B组在血栓形成端用6号头皮针穿刺,将尿激酶药液从内瘘动脉端注入,用微量泵维持给药的方法溶栓。结果 2组尿激酶溶栓总溶通率为82.5%,使用钝针穿刺的A组溶通率为95.0%,绳梯式或局域式穿刺的B组溶通率为70.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B组的皮下瘀血、疼痛等副作用明显高于A组。结论尿激酶脉冲式给药治疗内瘘血栓简便有效,并发症少,使用钝针穿刺者溶栓效果优于绳梯式或局域式穿刺者。  相似文献   

15.
詹婷  孙静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5):107-10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导致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处理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24例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行57600人次血管穿刺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情况和处理。结果 3例病人发生假性动脉瘤,并且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均消失。结论假性动脉瘤是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预防和消除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探讨影响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选取因动静脉内瘘狭窄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32例,选择可能对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透析龄、AVF使用时间、狭窄侧、狭窄数量、狭窄程度、狭窄部位的长度等变量,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组间的通畅率差异,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1)血液透析患者在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3月、6月、12月动静脉内瘘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7%、86.7%和65.5%,中位通畅时间为16.00±4.27月。(2)30例患者经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发现在年龄、糖尿病、AVF使用时间、内瘘狭窄长度因素中各组的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可能是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RR=1.125,P=0.010)。结论年龄、糖尿病、AVF使用时间、狭窄长度可能是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尿毒症患者透析时血管穿刺快速、成功及充足的血流量,提高透析质量,必须为患者建立永久性的血管内瘘。动静脉内瘘多采用桡动脉与并行头静脉直接吻合,其优点为穿刺部位多、动静脉距离近、位置表浅、口径接近、手术显露方便易于吻合,且便于内瘘再建。作者通过临床实践和摸索,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要认真对待,以确保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永久畅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A—V内瘘血管的保护性护理措施。方法:对812例A—V内瘘血管进行术前、术后、保护性穿刺技术等护理。结果:812例以内瘘为血管通路者,瘘管最长使用寿命为9年以上,仅3例因长时间低血压、血粘度高等原因导致功能丧失而改做腹透和重建血管。结论:通过采用A—V内瘘保护性护理技术维护了内瘘功能和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类型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所有进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结果17例患者共进行了46次穿刺置管操作。41.3%(19/46)的置管由于发生并发症而拔除,并发症的类型包括:感染(全身性感染和局部蜂窝织炎)、血栓形成、堵塞和穿刺点渗露。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为:感染19.56%、血栓形成10.87%、堵塞6.52%、穿刺点渗露4.35%。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平均为置管后27.5do结论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比率较高,多伴有高危因素,护理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观测尿毒症患者人工动静脉造瘘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人工动静脉造瘘血管进行超声检查、分析。结果:高频超声检测出47例尿毒症患者瘘管内径4.5~7.4 mm,瘘管血流充盈好,呈“五彩镶嵌”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3例瘘口狭窄;2例瘘口血栓形成;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2例血管瘤样扩张。结论:高频超声能观察血管内径及管腔内回声,实时动态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