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氧气雾化吸入是使用氧气作为动力,把传统的雾化吸入与间隙给氧合理的结合在一起[1],通过此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病情,改善其临床表现,促进疾病得到康复。且此治疗措施对患者无任何创伤,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氧气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小儿哮喘急性发作98例患儿前后对照方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按常规予吸氧、抗感染、氨茶碱、激素治疗的方法;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氧气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整个治疗护理中,患儿没有不良反应。结论氧气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小儿哮喘快速、有效,护理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3.
孟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雾化吸入组)和观察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各6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98.33%,均高于对照组的78.33%和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5d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分别为(6.79±0.78)、(8.82±0.83) mm/min和(24.60±3.23)、(21.37±2.93) min,均优于对照组的(4.48±0.63)、(6.37±0.71)mm/min和(29.48±4.27)、(25.85±3.36)min、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于超声雾化吸入,具有疗效好、显效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前,吸入疗法是喘息性疾病防治的主要给药方式,其最大优点是药物以较高浓度快速到达靶器官,作用直接.药物吸入后与气道粘膜和粘膜下受体结合迅速起效,由于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亦高.吸入药物剂量较全身用药量小,避免或减少了全身给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全程系统护理进行讨论。方法:将72例喘憋性肺炎患儿按照计算机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护理,研究组患儿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全程系统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80.55%),两组差异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小儿喘憋性肺炎在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同时行全程系统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试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入住我院的76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均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镇静平喘及化痰等综合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结果常规用药后,患儿症状减缓,呼吸趋于正常,其中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2例,临床改善率92.11%,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正确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护理进行小儿喘憋性肺炎的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提升临床改善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氧气雾化吸入非诺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重度发作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72例急性重度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沙丁胺醇氧气雾化吸入,每日3次。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支气管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期,配合氧气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隋萍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4):70-71
目的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性肺病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已确诊COPD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抗感染、雾化吸入等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气动雾化吸入;而对照组仅采用抗感染、雾化吸入等基础治疗。连续给疗两周,以治疗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SaO2)评定疗效。结果经治疗64例COPD患者血氧饱和度及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好转(P〈0.05)。结论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血氧饱和度升高,临床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9.
了解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不良反应,为进一步推动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辅以佐证。将55例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雾化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非雾化组(静脉给药组),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抗感染用药等方面基本一致。结果显示,与非雾化组比较,雾化组发生胸闷、憋气、心慌、刺激性咳嗽、咳痰等症状加重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变化,心率、呼吸也无明显差异,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不导致所观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氧气驱动雾化与空气压缩泵雾化治疗儿童哮喘的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儿童哮喘治疗最有效的吸入方法。方法 2012年1月到2012年11月科室收治的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相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3天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40.0%),好转17例(56.7%),总有效29例(96.7%),无效1例(3.3%);对照组显效9例(30.0%),好转18例(60.0%),总有效27例(90.0%),无效3例(10.0%)。观察组SaO2在雾化吸入后为(95.0±4.0)%;对照组SaO2在雾化吸入后为(93.0±3.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和空气压缩泵雾化均是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但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优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并且在疗程上提高哮喘患儿的SaO2,应作为首选的吸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黎华梅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12)
目的:探讨分析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在小儿中重度急性喉炎中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76例中重度急性喉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维持呼吸道通畅、水电解质平衡、降温、镇静、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及护理,每日3次,饭前给药,每次持续时间为10-15min;对照组患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雾化液药物的浓度、吸入操作方法、护理措施均与观察组相同。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患儿(84.21%),咳嗽、气喘、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皆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5.49±1.28)d明显少于对照组(7.04±1.77)d,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中重度急性喉炎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雾化吸入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程小芳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70-71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小儿哮喘病例,遵照医嘱配制药液,按氧驱动雾化吸入疗法规范操作,使药液随氧气的吸入而发挥作用。结果:本组237例患儿均能达到稀释痰液、排痰、消炎、缓解哮喘和提高肺功能的作用,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效果满意。结论:作为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改善通气等重要手段,其起效快、操作简便、用药量小、无痛苦、患儿易于接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于广丰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炎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实施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结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症状消失时间及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发热、咳嗽、喘憋及肺部炎症消失时间分别为(2.51±0.70)d、(4.33±1.15)d、(4.56±1.43)d、(4.61±0.54)d,均短于对照组的(5.16±0.63)d、(5.68±1.29)d、(6.77±0.73)d、(7.28±0.9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依从性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患儿在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同时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升护理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驱动雾化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0月,患儿共计90例,将90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研究,观察组利用驱动雾化护理,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喘憋、咳嗽消失时间均快于对照组,同时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护理干... 相似文献
18.
《社区医学杂志》2015,(19)
目的探讨中药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超声雾化治疗,20 min/次,3次/d;治疗组采用中药氧气雾化治疗,15 min/次,2次/d,两组均治疗一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心率、Sp O2变化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率、Sp O2分别为(127.1±0.6)、(123.2±2.4)次/min、(98.2±0.8)%、(94.3±2.1)%,与治疗前的(115.1±1.8)、(114.8±0.8)次/min、(89.5±1.3)%、(89.6±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心率、Sp 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药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简便有效,是临床治愈本病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氧气雾化吸入与超声雾化吸入对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腹部手术及肿瘤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氧气雾化吸入组,第二组为超声雾化吸入组,观察两组患者雾化吸入后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及痰液粘稠度等指标。结果:氧气雾化组的患者血压无明显变化,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在95%以上,痰液可以咳出;超声雾化吸入组的患者有个别发生呛咳、胸闷,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在90%,痰液可以咳出。结论:氧气雾化吸入对生命体征的干扰少,排痰效果较好,不易发生刺激性呛咳,患者的接受程度好,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吗啡用于急性手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择期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吗啡组(M组)和0.9%NaCl溶液组(N组),每组20例分别于手术结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达5分及以上时采用雾化吸入吗啡10 mg(盐酸吗啡10 mg与地塞米松5 mg,0.9%NaCl溶液稀释至5 ml)及0.9%NaCl溶液5 ml.雾化吸入的方式均采用10 L/min氧气驱动,面罩吸入.患者疼痛缓解不满意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患者自控镇痛.术后镇痛效果采用VAS评估,记录雾化吸入即刻,雾化吸入10 min、30 min、1 h、2 h、6h患者的VAS、血压、心率、呼吸、SpO2等,并观察恶心、呕吐、肺部并发症、患者自控镇痛的使用等.结果 (1)4例患者改为全身麻醉,2例患者术后立即要求装镇痛泵被剔除试验,M组18例,N组16例进入试验.(2)雾化吸入10 min两组患者的VAS均显著低于雾化吸入即刻(P<0.01),雾化吸入30 min至6 h M组患者的VAS均显著低于基础值,且显著低于N组(P<0.01).N组患者有8例采用静脉补救镇痛.(3)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吗啡用于轻中度手术后疼痛安全、迅速、有效,可以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镇痛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