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比较了消旋吡喹酮、左旋吡喹酮及右旋吡喹酮一次灌服后对小鼠的急性半数致死量,及95%可信限,分别为2553(2091~3G76),2463(2018~3007)与1344(1151~1568)mg/kg并对左旋吡喹酮与右旋吡喹酮;消旋吡喹酮与右旋吡喹酮的LD_(50)进行了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左旋吡喹酮与消旋吡喹对小鼠的急性半数致死量相近,而右旋  相似文献   

2.
吡喹酮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扁蠕虫药物,它可能是一种外消旋化合物。我们将合成吡喹酮的中间体拆分后而得到的左旋与右旋吡喹酮,进行了家兔实验治疗,这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从本文实验结果可见,不论减虫率、肝移率与虫体长度看来,均以左旋喹吡喹酮的疗效较消旋吡喹酮为优,而右旋吡喹酮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别,故右旋吡喹酮的杀  相似文献   

3.
本文发现,吡喹酮致家兔心律失常作用存在光学异构体的特异性。iv吡喹酮或其异构体46mg/kg后,家兔心率减慢,并诱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和其它ECG政变。异位节律总发率以右旋吡喹酮组最高,占100%,性质亦最为严重,左旋组最低,占20%,两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消旋组介于二者之间,古60%。减慢心率作用亦以右旋体最强,左旋  相似文献   

4.
吡喹酮是一种外消旋化合物,由左旋与右旋异构体各半组成。我们在家兔实验治疗结果中证明,不论是寄生虫学指标或肝脏虫卵结节数目、大小与性质,均一致地发现左旋吡喹酮是主要杀虫成分,优于吡喹酮。右旋吡喹酮不但杀虫作用极微,而且毒性比左旋吡喹酮大。  相似文献   

5.
对一硝基苯甲酰还原青蒿素(简称蒿苯酯Artenibenzoate)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实验证明,实验动物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d7开始服药,每周一次,连服4—6次,对小鼠、家兔及犬体内的血吸虫童虫有明显杀灭效果。小鼠300mg/kg连服4次的减虫率为89.1%;家兔40mg/kg连服8次和80mg/kg边服6次的减虫率分别为99.2%和100%;犬45mg/kg连服4次的减虫率为97.5%。用等毒剂量和等剂量比较蒿苯酯、呋喃丙胺和吡喹酮的杀灭血吸虫童虫效果,以蒿苯酯为最佳。蒿苯酯对血吸虫童虫表皮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给药后童虫发育停滞,虫体变  相似文献   

6.
分别用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100mg/kg灌胃健康家兔,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该三药在门静脉,全身循环以及胆汁中的含量。发现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均能从胃肠道迅速吸收,它们在门脉内的血药浓度相近,三药在全身循环中的血药浓度均大为减低,但其中以右旋吡喹酮下降尤为明显。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的肝内在  相似文献   

7.
本组选择四川省西昌县大兴乡作为山区血吸虫病以吡喹酮治疗为主的防治对策现场,8984年12月对当年粪检查出的364例慢性早期血吸虫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吡喹酮10mg/kg顿服及60mg/kg2次分服2种疗法。结果2组病例均足量完成治疗,无反应率分别为46.7%(150/173)及93.7%(1719/191),2组间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仍以神经系统和消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发现吡喹酮(PQT)引起家兔心律失常作用存在立体选择性。给清醒家兔iv(±-PQT或其对映异构体45mg/kg可引起异位节律及其它类型的心律失常。(+)-,(±)-和(-)-PQT组异位节律发生率分别为100%(n=10),60%(n=10)和20%(n=20)。(+)-PQT组的异位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9.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法对整体血吸虫检测的结果表明,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一次口服吡喹酮300毫克/公斤后10~30分钟,其体内两性血吸虫的体表抗原即开始显露,16小时后虫的体表抗原大部分已显露。治后3~7天,残留血吸虫体表抗原的检测转为阴性。本文就经吡喹酮作用后血吸虫体表抗原显露的意义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0.
前文发现吡喹酮致心律失常作用存在立体选择性。本文比较了吡喹酮及其对映异构体对离体大鼠心房生理特性的影响。(±)-,(+)-和(-)-和PQT对左心房正性肌力作用的ED_(50)分别为14.8,16.6和48.0μmol/L。心肌收缩幅度最大净增率(+)-和(±)-PQT分别为85±(SD)15%和79±(SD)4%,而(-)-PQT  相似文献   

11.
在细胞色素P4502B(CYP2B)和细胞色素P4503A(CYP3A)诱导剂苯巴比妥(PB)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内,左旋吡喹酮((-)-PZQ)代谢生成D环一羟化物(Ring D-OH)和A环一羟化物(Ring A-OH);右旋吡喹酮((+)-PZQ)代谢生成Ring D-OH,B环一羟化物(Ring B-OH)和Ring A-OH。用CYP_2B特异抑制剂苯海拉明(DPH)和CYP3A特异抑制剂三乙酰竹桃霉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吡喹酮对脑囊虫病的疗效,将确诊为脑囊虫病者分为2组,第1组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总量310 mg/kg,分7 d、每日3次口服,共5个疗程,每疗程间歇3个月;第2组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总量180 mg·kg-1,疗程相同.以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免疫学指标作为疗效评价.结果显示,第1组治愈40例,治愈率47.1%...  相似文献   

13.
吡喹酮联合IL-18基因治疗血吸虫 感染小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对吡喹酮治疗后的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其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吡喹酮治疗后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IL-18、γ-干扰素(IFN-γ)、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以及虫卵肉芽肿面积和羟脯氨酸水平,在感染后6周,将小鼠IL-18重组腺病毒转染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到吡喹酮治疗后的感染小鼠,探讨IL-18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结果 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血清IL-18、IFN-γ水平明显下降,IL-4、TGF-β1水平虽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可见,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无明显降低,与同期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IL-18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后能稳定表达IL-18,显著升高IFN-γ水平,明显降低IL-4、TGF-β1水平,减轻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结论 IL-18基因治疗能有效地发挥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前文证明吡喹酬致心律失常作用存在光学异构体的特异性。本文比较了吡喹酮及其异构体对离体大鼠心房生理特性的影响,发现吡喹酮及其异构体的正性肌力作用以(+)-和(±)-吡喹酮较强,两者的EDmin、均为1×10~(-6)M,而(-)-吡喹酮最弱,EDmin为1×10~(-5)M;(+)-和(±)-吡喹酮收缩幅度平均净增率分别达84.62±14.75%和78.59±4.43%,  相似文献   

15.
大鼠iv吡喹酮20mg/kg,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消除快,t(1/2)β=0.36±(SD)0.07h。im 10,20,40mg/kg或ig 100 mg/kg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快,但消除相与iv比却相对明显缓慢。MATim和MATig均大于MRTiv。ig的生物利用度为13.2%,有明显首过效应。im则吸收完全,当im 10和20 mg/kg时消除动力学呈线性关系,而当增至40mg/kg时,有呈非线性  相似文献   

16.
<正> 前文指出,吡喹酮抗日本血吸虫成虫,除药物的直接作用外,尚有赖于宿主免疫机制的参与。进一步的观察结果表明,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白细胞迅速附着于受损的虫体体表,并钻入虫体内,而这种白细胞附着又依赖于抗体的存在。为了阐明此种现象,乃用Boyden室观察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的白细胞趋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吡喹酮(PQT)对映异构体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立体选择性。当透析液药物初始浓度在1~32umol/L范围内时,(±)-PQT及其对映异构体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属非饱和类型。根据Scatchard作图公式,无论牛血清白蛋白(BSA)浓度为1.47或5.88×10~4mol/L,(+)-PQT结合能力(nK)均大于(-)-PQT,(+)-和(-)-PQT nK的比值分别为1.50和1.61,表现明显的立体选择性。(-)-和(+)-PQT与兔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黄芪、南瓜子仁和槟榔单一与联用抗血吸虫的效果差异。方法实验设感染对照、感染后1~10d用复合中药、感染后8~17d用复合中药、感染后15~24d用复合中药、感染后28~37d用复合中药、感染后1~10d单用黄芪组、感染后1~10d单用南瓜子、感染后1~10d用南瓜子+槟榔、感染后36d用300mg/kg·d的吡喹酮(PZQ)等9个组,观察以黄芪为主药所组成的中药复合剂对感染小鼠体内不同发育期虫体作用的差异。结果与平行的感染对照组相比,复合中药用于血吸虫感染后1~10d组、8~17d组和15~24d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6.21%、26.74%和39.04%,肝卵减少率分别为58.6%、32.2%和4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值可见明显减小。在感染后28~37d复合中药组、感染后1~10d单用黄芪、单用南瓜子组和南瓜子+槟榔合用组与平行的感染对照组比较,减虫率和肝卵减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黄芪、南瓜子和槟榔组合对发育中的血吸虫具有较好的抗虫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黄芪或南瓜子和槟榔组合的抗虫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吡喹酮化疗用于山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现场研究。用单盲法临床观察952例粪检证实的血吸虫病人,共9组,剂量分别为6×10 2d、4×15 2d、2×35 2d、2×35 2d、2×30 1d、3×20 1d、(儿童)、1×50 1d(儿童)、1×40 1d、1×30 1d。治疗6个有后的阴转率分别为82.8%、93.1%、80.8%、93.3%、  相似文献   

20.
1、萘普酮,阿斯匹林及消炎痛对小鼠经醋酸诱导的血管通透性亢进的抑制作用,其ED_(50)分别为9.38mg/kg,26.25mg/kg及0.829mg/kg。 2、对致霉菌素,角叉菜胶及急性佐剂诱导的炎肿的抑制作用:25mg/kg的萘普酮的抗炎效力优于75mg/kg的阿斯匹林P<0.05。(大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