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常见的胃肠道心身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3%~15%.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IBS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IBS患者存在心理方面的异常,IBS已被心身医学家描述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之一[1,2].为了解人格和情绪对IBS的影响,本研究对67例IBS患者进行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及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测定,以期对IBS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工作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郑镇川 《广东医学》1997,18(7):452-45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由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心身疾病,该病在消化道症状病人中较常见,但仅靠传统的药物治疗是难以根治的。常常由于久病不愈,致使有的病人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从而产生焦虑、忧郁、恐怖情绪,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者采用森田疗法合用小剂量多虑平对27例IBS进行治疗,并通过半年以上随访,治愈率达889%。现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1材料:取自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3-1995年心理咨询门诊、符合IBS科研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共27例,同时要求病前有明显的心理因素。其中男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运动功能异常、直肠感觉异常是C—IBS发生的原因之一,精神因素可以加重其症状,治疗应针对症状及诱因。结论:C—IBS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为基础,以社会心理因素为诱因而触发的一种心身疾病。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种心身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多由情志失调而诱发或加重.运用<灵枢·师传>中的4个方法"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心理学、现代护理学相结合,在对20例IBS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疗效.说明IBS的治疗与精神心理因素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和敏感性,对IBS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在IBS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颜君  朱高莉 《医学综述》2013,19(7):1272-127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与生物生理心理等有关的综合征,多见于女性,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因其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高,症状顽固,治疗花费巨大,住院病例逐年增加,已引起广泛重视,IBS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肠道的传输改变、内脏敏感性增加、神经免疫机制、精神心理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随着人们对心身疾病的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在IBS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阐述IBS的概念、诊断及发病机制,为IBS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IBS在全球人群患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对生活质量影响大,医疗费用较高。目前胃肠病学及流行病学专家从流行病的多个层面对IBS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IB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就近几年对IBS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IBS也是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约占总数的20%-50%,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现对我院1997—2003年结合内镜检查确诊并治疗的IBS89例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选择IBS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和辅助诊断情况。结果31~40岁为IBS发病的高峰期;IBS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相关性;IBS的Ⅲ分型以腹泻型( IBS-D)最为常见;IBS的治疗总有效率92.0%。结论 IBS是一种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正确认识其临床特点,有助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探讨直肠内压力变化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内脏感觉阈值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IBS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直肠球囊内注入空气(压力刺激)研究直肠压力变化刺激对初始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的影响。结论:直肠压力刺激可明显降低IBS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以D—IBS患者最显著。内脏对压力敏感性增高可能是IB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患病率及心理健康状态。方法2011年6—10月对本院内科、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采用罗马Ⅲ成人IBS调查与诊断问卷进行诊断,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于心理健康状态评价。结果342名各专科护理人员接受调查,符合罗马ⅢIBS诊断标准者24名,患病率为7.0%(24/342),2l~30岁年龄组IBS患病率最高(7.9%);IBS患者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IBS组,其中躯体化障碍、人际敏感、焦虑状态、恐怖状态及妄想状态明显高于非IBS组(p〈0.05)。结论IBS在综合医院护理人员中高发,21-3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患有IBS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以及男、女IBS患者之间在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差异,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119例IBS患者及100例健康人进行评分。结果IBS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6.32±15.09 VS 38.23±12.4,P〈0.01;39.57±12.03 VS 35.08±11.27,P〈0.05),伴焦虑抑郁者的消化道症状积分较非焦虑抑郁状态者显著增高(12.11±2.76 VS 7.54±2.02,P〈0.01),IBS患者消化道症状积分与SAS、SDS标准分呈正相关(r=O.529,r=0.466,P〈0.05)。女性和男性IBS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有显著性差异(53.48±14.39 VS 43.27±10.34;45.26±13.21 VS 34.48±7.80,P〈0.05)。结论焦虑、抑郁在1BS患者中比健康人更多见,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男性和女性IBS患者在精神心理因素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长期不明原因的反复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的症候群,经检查又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肠IBS全球患病率很高,各地发病率在10%--20%之间,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占所有年龄组患病率的20%~30%,占成人组的15%~20%,意大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环境应激、情绪、饮食等因素综合造成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病变既有肠内症状,又有肠外症状及精神情绪的异常。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对IBS的研究重点不应局限于胃肠道局部,应注重加强对脑-肠轴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机体不同位相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认知行为治疗的程序、实施策略及其对IBS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14例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难治性IBS患者参与认知行为治疗,疗程为1~3个月。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等变化以评价疗效。结果:完成第一随访单元14例中12例(85.7%)症状显著改善(P〈0.01);随访1年,71.4%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第一随访单元结束时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症状性焦虑各项积分以及症状严重程度指数和频率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精神症状积分如抑郁和焦虑显著降低(P〈0.01),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遵循一定治疗程序和个体化原则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治疗难治性IBS具有针对性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酪神经肽(NPY)和胃动素(MOT)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IBS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浆NPY和MOT含量。结果 IBS患者血浆中NPY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O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NPY和MOT的变化可能是引起IBS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IBS患者以及健康的自愿受试者,依据罗马Ⅲ标准将诊断为IBS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对一般状况、饮食习惯、生活状况、其他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BS患者日常饮食中对蔬菜水果、粗粮及高纤维食物、乳制品、生冷食物、高蛋白食物和油腻等食物摄入频率不同与IBS发生密切相关,并且有吸烟、腹部手术史、焦虑及抑郁等因素是加重IBS主要因素。结论:良好的生活状况及合理的饮食习惯、服药情况对控制IBS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以及不同临床亚型的感染情况。方法110例IBS患者与11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快速检测人血清抗Hp抗体,并对IBS患者按症状进行分类。结果Hp感染率在IBS组为60.9%(67/110),对照组为45.5%(50/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各亚型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便秘型47.1%(8/17),腹泻型73.3%(11/15),混合型73.3%(11/15),未定型58.7%(37/63)。腹泻型和混合型的Hp感染率最高,便秘型的Hp感染率最低。结论IBS与Hp感染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Hp感染与IBS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及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症候群。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为1:2,其临床特点表现复杂,症状持续或间歇反复发作。在西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健康人群中的10%-20%曾罹患此病,IBS患者占消化科求诊人数的50%以上。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对多种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的反应性增高,包括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改变的机制则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及肠嗜铬细胞(EC)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其在IBS内脏高敏感性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BS患者56例,对照组25例。肠道黏膜标本取自回盲部、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应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EC进行染色,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及免疫组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IBS患者回盲部、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MC明显增多(P<0.05),直肠MC无明显变化;IBS患者MC存在显著变异;IBS患者肠黏膜EC阳性细胞表达增强(P<0.05),其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MC和EC的相互作用在IBS内脏高敏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感性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在内脏高敏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电子气压泵及灌注导管测压仪检测22例腹泻型IBS(D-IBS)患者、20例便秘型IBS(C-IBS)患者和19例正常人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及直肠顺应性。取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乙状结肠黏膜标本,应用特殊组化染色法(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对MC染色,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IBS患者肛门直肠括约肌的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与正常人相似(P>0.05);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直肠顺应性降低(P<0.01);向直肠内注气20或40ml后,均可引起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MC明显增多(P<0.01),且D-IBS和C-IBS组间也有明显差异(P<0.01),而乙状结肠MC在各组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IBS患者MC存在变异,MC在IBS内脏高敏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