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房颤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13(3G)记录到的19例房颤伴长R—R间距者进行相关分析,对19倒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min及≥60次/min,长R—R间距〈2.5s厦≥2.5s.长R—R间距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 19例中长R--R间距238次,白天32次(17.7%)、夜间206次(82.3%);平均心室率〈60次/rain13倒、≥60次/rain6例;长R—R间距〈2.5s7例、≥2.5s12例;长R—R间距与睡眠相关11倒、不相关8例。19倒中6例有头晕、黑礞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rain,最长的R—R间距均≥2.5s,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 房颤伴长R—R间距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距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2.0s)、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以探讨其合并房室阻滞(AVB)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的201例中〉2.0s的长R-R间距、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睡眠相关组(A组45例)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156例)。结果两组间日间及夜间平均心室率、最大及最小平均心室率,B组明显小于A组。长R-R间期次数及最长R-R间期均值,B组均大于A组(P〈0.05)。结论Af伴长R-R间距、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若与睡眠相关,视此AVB的临床意义不大;而与睡眠无关时,常有头晕、黑朦,病情危重,应视此AVB有临床意义,及时提请临床医师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中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将Af中R—R间距≥2.0s者分为持续性Af组(A组)和间歇性Af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长R—R间距差异的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最长R—R间距中37例(80.5%),发生在22:00-06:00之间。A组长R—R间距平均为(2.46±0.20)s,B组平均为(4.41±2.42)s,两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B组恢复窦性心律时无1例存在房宣传导阻滞(AVB)。结论Af伴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Af伴二度AVB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24小时心室率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住院者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32例(A组);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28例(B组)。观察两组长间歇出现的规律。采用最高、最低、平均心室率、24h总心室率、每小时平均心率等参数分析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心室率波动情况。结果大于2s以上长R-R间距90%上出现在晚上(22:00-6:00)。A组最高心室率、平均心室率、24h总心搏数均快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A组最低心室率低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心房颤动者睡眠时出现长R-R间距是常见现象,不应因为DCG发现长间歇而忽视了对心房颤动心室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中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Af)中长R—R间距差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将DCG中R—R间距≥2.0s者分为窦性心律组(A组)、持续性Af组(B组)及阵发性Af(C组),分别统计比较三组长R—R间距差异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A、B、C三组长R—R间距分别为(4.17±1.24)s、(2.56±0.23)s、(8.85±1.12)s,组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C组恢复窦性时无1例存在房室传导阻滞(AVB)。A、B、C三组平均每例24h长R—R间距出现次数分别为(919±298)次、(112.5±34.2)次、(633±187.1)次,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三组中长R—R间距在22:00-06:00之间分别占50.7%、86.7%、86.7%。结论长R—R间距出现频率及时限长短差异与不同心律有关,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探讨心房颤动(Af)合并长R-R间期>2s动态心电图(AECG)特征及临床意义。对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AECG特征分为4组。①合并室内差传11例(23.9%);②合并束支传导阻滞7例(占15.2%);③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8例(占39%);④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大于3s长R-R间期5例(占10.9%)。植入合适的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对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快速心律失常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更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的机制与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48例Af伴长R-R间距者和46例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 ①Af伴长R-R间距者多数有心率变异时域分析的各项参教指标增高;②反映了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而交感神经张力下降.结论 HRV对研究Af停长R-R间距的机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2018年5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患者详情。结果60例患者中,夜间全部发生长R-R间期>1.5 s占比72.89%,白天占比27.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分钟平均心室率在60次以下76.67%,每分钟平均心室率超过60次23.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需重视发生时间和次数,同时与患者临床病史相结合,及早予以患者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方法将人选病例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进行观察。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小时心电图,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分析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结果睡眠相关组85例患者中发生长R—R间歇1.5~2.0秒,〉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72±7.90)次/分钟、(7.30±0.99)次/分钟和(6.83±1.25)次/分钟;睡眠无关组35例患者分别为:(203.20±40.84)次/分钟、(35.14±7.59)次/分钟、(27.80±6.19)次/分钟。睡眠无关组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P〈0.01),风心病患者R—R间歇〉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频度明显高于其它病种(P〈0.01)。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考虑病理性房室阻滞。风心病持续房颤由于使用洋地黄及β-受体阻滞剂易于出现长间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活动时的心室率控制情况。方法回顾分析92例住院者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其中:①Af伴长R-R间距62例(A组);②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30例(B组)。观察两组的心室率分布情况。将A组患者在强心、利尿、抗凝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组(A1组)30例,倍他乐克25毫克2/日;非常规组(A2组)32例,倍他乐克50毫克1/日。采用最高、最低、平均心室率、24h总心室率、每小时平均心率等参数,分析Af伴长R-R间距的心室率控制情况。结果 A组最高心率、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快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A组最低心率慢于B组最低心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适当增加晨起给药量倍他乐克50毫克1/日能达到更好的运动时心室率的控制。患者的最高心率、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慢于A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其最低心率与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4h DCG对心室率等各项参数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和疗效的判断提供依据。提示在心室率高峰前用药,即合理增加晨起给药量,可达...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f)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1998年1月~2001年12月共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5884例,检出持续性Af161例,占2.7%。现对其中出现长R-R间期(指&;gt;1.5s)者的病因、发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频率、长度、次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中最长R-R间距的发生原因,提高对最长R-R间距的认识,探讨最长R-R间距与DCG异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DCG94例,男性43例、女性51例,年龄22~88(平均62.2)岁.统计最长R-R间距,并按其长度分为四组:A组(最长R-R间距<1.0s);B组(1.0s≤最长R-R间距<1.5s);C组(1.5s≤最长R-R间距<2.0s);D(最长R-R间距≥2.0s).分析每组最长R-R间距的发生原因及各组DCG的异常情况.结果 最长R-R间距最多见于窦性心动过缓与不齐,其次为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其它依次为窦房阻滞,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心房纤颤伴长R-R间距,二度Ⅰ型房室阻滞,交接性逸搏,窦性停搏.最长R-R间距发生在22:00~6:00共63例,占总例数的67.0%.DCG异常发生率A组75.0%、B组39.2%、C组81.3%、D组85.7%.结论 最长R-R间距可发生于多种情况,且多发生在夜间,适当的最长R-R间距(1.0s≤最长R-R间距<1.5s)DCG异常发生率低,过长的最长R-R间距(≥2.0s)其DCG异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能否诊断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近年来不少学者进行了临床探讨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对Af伴长R-R间期≥2.0s的12例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同时监测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动态心电图检出房颤中长R-R间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持久性心房颤动(Af)出现1.5s以上的长R-R间歇的诊断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持久性Af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长R-R间歇出现的时间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持久性Af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现1.5s以上的长R-R间歇者65例(占65%)。长间歇多数出现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睡眠状态。间歇长度约为1.5~3.2s。结论Af患者夜间出现长R-R间歇时.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一般没有什么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托洛尔是临床常用β受体阻滞剂,广泛用于各种心脏病和高血压,可降低血压,降低心室率,缓解心绞痛,并增加左室功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但老年患者服用美托洛尔要严密监测其药物副作用,尤其是降低心率.本文回顾分析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服用美托洛尔后出现长R-R间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DCG)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伴明显胸闷、头晕、黑矇或晕厥的228例老年人为A组,同期伴同样症状146例中年人为B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心电图资料.结果:A组冠心痛(54.8%)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7%)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35.6%和3.4%,P<0.01,P<0.05);A组最慢心率(39.1±6.3)次/min明显低于B组(45.2±9.6次/min,P<0.01),A组心率<40次/min(57.9%)明显高于B组(25.3%,P<0.01);导致DCG长R-R间期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46.9%)明显多于B组(28.8%,P<0.01);A组和B组长RHR间期均多见于4000 ms以内;A组长间期活动状态时(45.6%)与休息时(5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植入起搏器指征者A组(27.6%)植入永久性起搏器高于B组(17.1%,P<0.05),2组起搏器植入后在药物治疗配合下症状均改善(P>0.05).结论:老年人DCG检测出长R-R间期以冠心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最多见,时限多在4000 ms以内,与活动状态无明显相关性,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是老年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的生活日记,将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分为A组与B组。结果62例患者,A组41例(66.1%),B组21(33.9%)。A组发生长RR间期1.5s~2.0s41例,2.0s4例,发生逸搏及逸搏心律的5例。B组发生长RR间期1.5s~2.0s的21例,2.0s的18例,发生逸搏及逸搏心律的17例。B组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伴有长R-R间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入选68例伴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根据治疗前长R-R间期与睡眠的关系分为睡眠相关组(44例)和睡眠无关组(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前、后长R-R间期及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发生的情况。结果应用美托洛尔1月后,两组患者睡眠状态最长R-R间期均较用药前延长[(睡眠相关组(2650±146.0)ms vs.(2315±129.5)ms;睡眠无关组(2549±201.9)ms vs.(2764±171.1)ms;P0.05],而在非睡眠状态下,睡眠无关组最长R-R间期明显延长[(2262±105.8)ms vs.(2406±120.2)ms;P0.05]且24 h长R-R间期阵数增加[(48.6±13.5)次vs.(63.8±10.9)次;P0.05],而睡眠相关组患者最长R-R间期及24 h长R-R间期阵数无明显变化(P0.05)。睡眠相关组无1例发生黑朦、晕厥等症状,而在睡眠无关组患者中,2例(8.33%)患者发生黑朦,无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对与睡眠相关性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进行心室率控制相对安全;但对与睡眠无关性长R-R间期房颤患者,应用美托洛尔需谨慎并应密切观察有无心动过缓的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动态心电图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来评价在心房颤动(Af)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53例心房颤动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室率变化、长R-R间期频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药物使用后心室率明显减慢与临床症状减轻一致,同时发现长R-R间期、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逸搏与交界性逸搏性心律。结论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心房颤动治疗随访的必要检查,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及随时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例(29.2%)。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博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25.17±9.57、7.21±0.93、6.79±1.23;B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