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HANS)对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STC)的治疗效果及对结肠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HANS组和福松组各32例,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自发性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改变、结肠传输时间、伴随症状(腹痛、腹胀、无便意感)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比较HANS组22例及福松组23例治疗4周后的结肠通过时间.结果 治疗后2周及4周两组排便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大便性状恢复率HANS组低于福松组(P<0.05),但治疗4周后,两组大便性状回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治疗4周后腹痛症状缓解率HANS组高于福松组(P<0.01),治疗2周及4周后其他伴随症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4周后HANS组左半结肠、乙状结肠及全结肠传输时间明显快于福松组(P<0.01),而右半结肠通过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能有效缩短结肠通过时间.  相似文献   

2.
Li WB  Liu S  Hou XH  Jdz C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4):3155-3157
目的 评价结肠电刺激对大鼠结肠传输的效果,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的结肠放置一对电极和一个导管.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电刺激或非电刺激组(各14只);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L-NNA)电刺激或非电刺激组(各12只);阿托品电刺激或非电刺激组(各12只).电刺激组在传输实验的前40 min通过电极给予串脉冲结肠电刺激.通过计算90 min内每10分钟大鼠肛门酚红的排出量评定结肠传输.结果 (1)结肠串脉冲电刺激可以显著促进结肠传输,90 min生理盐水非电刺激组结肠排空率为57%±6%,生理盐水电刺激组为82%±5%,电刺激使结肠排空增加了43%.(2)L-NNA减慢了结肠传输,并阻断了串脉冲电刺激对结肠传输的促进作用.(3)阿托品明显减慢结肠传输,90 min酚红排出率为16%±3%,明显低于生理盐水非电刺激组,但并未能阻断串脉冲电刺激对结肠传输的促进作用.结论 结肠串脉冲电刺激有促进结肠传输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氮能神经通路而非胆碱能神经通路介导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疗法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类以结肠传输减慢为特点的顽固性便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西医采用西药及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水疗、生物反馈等疗法治疗,疗效满意。因人而宜,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经皮电神经刺激针灸穴位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39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被纳入,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试验前分别记录便秘症状评分表、抑郁自评最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不透X线标记法检测结肠传输功能.治疗组针刺足三里、内关两个穴位,对照组刺激假穴位,共2周.治疗结束再次进行上述纪录及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治疗组的患者经过TENS治疗后,排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症状总分9.05 ±0.58比18.30±0.45,P<0.01),而对照组则没有明显变化(P>0.05).(2)通过治疗前后结肠传输试验的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72 h钡条残留总量明显减少(7.2±1.2比15.1 ±1.1,P<0.01),其中位于结肠区的钡条明显减少(3.3±0.8比11.0±1.0,P<0.01);而对照组则没有明显变化(P>0.05).(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明显降低(34.7±0.9比37.3±0.9,43.7±1.5比48.1±1.8,均P<0.05);对照组SDS和SAS评分无明显改变.结论 TENS内关和足三里可以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排便困难情况和焦虑抑郁状态,加快结肠的传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刺和结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的疗效和肠电图(EIG)的变化.方法 观察46例STC患者针刺及结肠水疗治疗前后结肠4个部位EIG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肠电图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针刺结合结肠水疗可以改善肠电,调节结肠的运动,从而改善STC患者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6.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因结肠传输功能减弱致使肠内容物滞留于结肠而引起的顽固性便秘,每周排便少于2次,排便困难,属慢性、原发性、功能性、结肠性,便秘症状持续2年以上。我科自1998年12月~2006年4月治疗STC20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壁内神经形态学和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探索结肠动力减弱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3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TC组)和15例非便秘性大鼠(正常对照组)的结肠肌间神经丛内S-100蛋白和CAD的表达,以及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结果:STC组结肠肌间神经丛S-100、CAD主要表现为:黄褐色颗粒染色变深、浓集而且均匀性降低。CD117表达数量减少.染色强度变弱,大部分出现阴性表达。结论:STC组便秘3个月的大鼠,ICC网络减少或缺失,神经节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强而且紊乱,导致神经纤维挛缩或者欠协调。  相似文献   

8.
"泻剂结肠"大鼠结肠肌电活动及其对乙酰胆碱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发生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泻剂结肠”模型,测定大鼠结肠肌电生理活动及其对乙酰胆碱(Ach)的反应变化。结果 “泻剂结肠”大鼠结肠慢波的频率减慢与振幅降低;结肠对Ach的反应性明显减弱。结论 长期服用接触性泻剂,对结肠ENS有损害作用,在STC的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血浆胃动素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TC)患者血浆胃动素 (MTL)含量的分析 ,探讨血浆MTL水平与STC患者结肠动力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1例STC患者和 33例正常人空腹及餐后 1h的血浆MTL水平 ,分析两者的差异 ,并将患者血浆MTL水平与结肠运输试验的标记物排出率做相关分析。结果 :2 1例STC患者的空腹和餐后 1h的血浆MTL含量分别为 (2 2 7 92± 90 4 6 )ng/L ,(2 6 7 94± 12 6 6 8)ng/L ,低于正常组的(2 88± 12 7 83)ng/L ,(336 16± 116 0 6 )ng/L。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STC患者餐后 1h的MTL含量与结肠运输试验的标记物排出率呈线性正相关 (r =0 5 5 ,P <0 0 1)。结论 :MTL释放减少可能是STC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福松对慢传输型便秘结肠传输功能的影响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福松对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对结肠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福松组)和对照组(乳果糖组),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其中16例福松治疗患者行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福松和乳果糖治疗后两组大便次数和性状均改善,但治疗组大便性状恢复率高于乳果糖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福松治疗前后慢传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全结肠及各节段结肠通过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福松是治疗慢传型便秘安全有效的药物,能有效缩短结肠通过时间。  相似文献   

11.
李岩 《吉林医学》2009,30(8):688-689
目的:对84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行结肠全切和结肠次全切除术,进行针对性护理。方法: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饮食指导。结果:84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排便均不需用泻药。结论:完善的护理是手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壁内神经形态学和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探索结肠动力减弱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3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TC组)和15例非便秘性大鼠(正常对照组)的结肠肌间神经丛内S-100蛋白和CAD的表达,以及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结果:STC组结肠肌间神经丛S-100、CAD主要表现为:黄褐色颗粒染色变深、浓集而且均匀性降低。CD117表达数量减少,染色强度变弱,大部分出现阴性表达。结论:STC组便秘3个月的大鼠,ICC网络减少或缺失,神经节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强而且紊乱,导致神经纤维挛缩或者欠协调。  相似文献   

13.
马骊  王欣  张凤坤  赵俊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9,11(4):221-222,224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至2007年治疗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25例患者的治疗资料。其中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8例,行切除回盲部的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9例,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的3例。结果:病理检查结果示结肠肌间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或缺如。盲肠结肠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2~4次/日,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3~5次/日,全结肠切除术后为5~8次/日,结肠部分切除术后为1—2次/1~2天。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切除回盲部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结肠水疗与药物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结肠水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肠道动力改善情况以及疗效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持续时间与结肠动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传输型便秘临床治疗中,结肠水疗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其有利于强化治疗效果,延长疗效持续时间,改善患者肠道动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便秘是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长期以来有关便秘的名词较多,定义模糊,相互混淆,明确其基本概念是准确把握这一常见症状的基础。顽固性便秘,也称难治性便秘,指便秘症状经药物、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习惯性便秘,强调因生活习惯所致的慢性便秘,多见于老年、体弱、长期卧床等情况;继发性便秘,也称症状性便秘,指由  相似文献   

16.
顽固性便秘的诊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被人们所轻视;但随着其发病率的升高,已引起了愈来愈多的研究者们的关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CSTC)又被称为慢通过性便秘或结肠无力(colonic inertia),是指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通过缓慢所引起的便秘。该病病因不清,症状顽固,影响因素较多。尽管结肠次全(全)切除术对大部分病人有较好的效果,但怎样更精确全面地诊断CSTC,以便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怎样探索CSTC的发病机制从而在根本上进行防治仍然是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便秘二号方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大鼠的疗效,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对STC大鼠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TC模型大鼠16只,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各8只,实验组大鼠予灌服便秘二号方10ml/(kg·d),对照组大鼠予灌服生理盐水10m/(kg·d),共30天。停药1周后,用活性炭灌胃法检测结肠传输功能,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结果:炭末推进长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推进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肌层Cajal间质细胞数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便秘二号方可以增强STC大鼠的结肠蠕动功能,改善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的数量扣形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发病率逐年增高,已严重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我国便秘发生率为3%~17%[1].其中重度功能性便秘的内科治疗效果欠佳,大约10%的顽固性便秘经一般药物及非手术治疗很难奏效,最终需要手术治疗.便秘手术的种类繁多但疗效均不确切.  相似文献   

19.
贡钰霞  侯毅  钱海华  谷云飞 《中医学报》2016,(12):1936-1938
目的:观察大剂量生白术配伍枳实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促胃肠动力作用,以期筛选出最佳剂量和比例。方法:运用均匀设计法结合临床使用剂量范围设置枳术剂量组,分别为枳实5 g,生白术50 g;枳实10 g,生白术110 g;枳实15 g,生白术30 g;枳实20 g,生白术90 g;枳实25 g,生白术10 g;枳实30 g,生白术70 g共6组,将慢传输型便秘大鼠60只随机分为枳术煎剂6组,分别给药14 d,观察不同剂量组对大鼠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结果:对应6组大鼠炭末推进率分别为(36.95±1.74)%、(28.23±1.83)%、(50.12±1.77)%、(49.56±1.86)%、(60.98±1.82)%、(79.44±1.81)%。结论:从药物比例的角度看,枳术煎剂(比例)对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为1∶111∶101.0∶4.51∶22.5∶1.03∶7;枳实30 g生白术70 g时,对肠道传输功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白术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黏膜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白术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黏膜NO及NOS的影响以从微观进一步阐释白术治疗STC的机制。方法:随机将成年健康SD大鼠60只分为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白术低剂组(30 g生药/kg)、白术中剂组(60 g生药/kg)、白术高剂组(120 g生药/kg),每组12只,应用大黄将除空白对照组以外的大鼠制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成功造模后,空白及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 ml,白术低、中、高剂组分别给予3 g生药/ml、6 g生药/ml、12 g生药/ml的白术水煎液2 ml,早晚2次,连续15天。15天中连续观察大鼠皮毛光泽、活动范围、进食量、排便情况及体重变化。末次给药后硝酸还原法检测NO含量,NOS免疫组化法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较其他各组粗大、迂曲,肠腔内有较大块较多粒粪便存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在给药前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处死前的各组大鼠体重差异均显出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NO含量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NOS免疫组化法染色半定量分析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术单用能通过改变STC大鼠结肠黏膜NOS的表达而降低NO的合成,以达到治疗STC目的。其中剂量为60 g的生白术能最把上述效应发挥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