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将中风先兆证称为“微风”,这是对现代中风先兆证临床表现的早期认识,也是中风病内风致病从气血的最早论述。宋·方勺的《泊它编》:“风淫未疾,谓  相似文献   

2.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发病前的一系列症候群,历代医家均有研究。本文通过整理明清以前部分文献,试对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进行归纳探讨。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4.
中风先兆证发病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提出了中风先兆证的命名及证候特点,在病因病机上分析认为“血瘀”是病机的关键,并提出了中风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指出情志、饮食、劳逸、肥胖、遗传、便秘等因素与中风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医家对中风先兆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中风先兆证的病名、症状表现、病因病机、诱发因素以及防治等方面的认识有独到见解,本文通过对《内科摘要》、《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代表性著作的梳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对今后中风先兆证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中风先兆证的概念 明代朱棣对"手足麻痹"等症状称为"小中风",清代沈金鳌对"风之中人……止及手足者"称为"小中",清末张锡纯对中风先兆症状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脑贫血先兆证与脑充血先兆证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7.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首次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遏制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已成为世界卫生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中风一症虽有来势急骤,发病突然的特点,但在中风突发之前,常有预兆出现,如能及早治疗,认真预防,可以避免或延迟中风的发生,即或发生,亦可因防治及时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先兆证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春悌  王彩华 《江苏中医》1996,17(10):50-52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的早期信号,是中风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查中风病人190例为病组组,非中风病人380例为对照组,计调查发病前24小时、1月、1月以上临床症状133个,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根据中风病人发病前症状出现的时段不同,即1月前至数年的称远期先兆证,1月内的称近期先兆证,24小时内的称前夕先兆证,可供临床防治中风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中风先兆证与无症状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其临床表现为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的论述形成于唐宋以前,在其他时期也有不同描述,但中风先兆之名确立则以刘完素为主,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其描述更加细致。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风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并逐步成熟。目前,对于中风先兆的症状、病因病机、诱发因素、防治措施的认识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文章分析总结了中风先兆从形成到成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更好地掌握中风先兆的发病规律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中风先兆证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症,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反复发作的眩晕、一过性偏身麻木、瘫软、语涩、晕厥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中风病。大多患者如能及时治疗和调护,  相似文献   

12.
王前进 《河南中医》2011,31(7):763-764
目的:观察小中风汤防治中风先兆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小中风汤口服治疗,日1剂,早晚空腹服,10 d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中风汤治疗中...  相似文献   

13.
李红香 《吉林中医药》2011,31(2):175-176
《黄帝内经》中已有中风先兆症状的描述,称为"微风",其后历代经典均有中风先兆相关名称记载,中络、小中、中风先兆、小中风等。关于中风先兆证的防治,文献中论述颇多,历代医家均有心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针刺疗法,孙思邈利用针、灸、药相结合的方法,金医家张子和提出吐法预防中风。清.叶天士详细论述中风先兆症状以及治则治法,至此中风先兆防治理论基本完善,为后世诸多医家所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谓之“中风先兆证”,当属蒙医学“赫依病”与“萨病”范畴。公元8世纪著成的《四部医典》载:“赫依病分为赫依性麻木、赫依性抽搐、赫依性失语、赫依性昏厥……等12种。赫依性麻木,则指偏身或全身短暂而游走性麻木,患处肌肉活动驰缓;赫依性抽搐为颜面口角抽动或歪斜之症;赫依性失语则为唇颤抖,语言蹇涩;赫依性昏厥则初见头晕、目眩,继之瞬时神昏,即刻醒之”。记述了与中医“中风先兆证”相似的临床症状和表现。蒙医学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中风先兆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以眩晕、肢麻、瘫软、语涩、昏厥为主要临床表现。若能在中风先兆阶段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对防止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十年来有关中风先兆证的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风先兆证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吉风先兆证血液流变学临床特点,作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中风先兆证(n=72)和高血压等疾病(n=144)患者及健康中老年人(n=144)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切下表观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增高(P〈0.01),提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和血液浓稠导致的血液粘滞度升高系该病证血液流变学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完全性卒中,特别是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已发生的完全性中风,无论如何完美的治疗,对其短程死亡率和自然史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对于脑血管病的防治,重要的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十余年来,中医在防治中风先兆证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中华全国中医  相似文献   

20.
蒙医药对防治中风先兆证的认识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蒙医对中风先兆证的认识和蒙药防治的效果。方法:文献研究角度对中风先兆证提出初步认识。实验采用家兔随机分为脑缺血模型(盐水)组、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嘎日迪-13交替使用)组,按治疗缺血性中风病药物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的药效学试验指标进行脑含水量及脑指数测定、脑组织形态的影响、对血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蒙药组对不完全性脑缺血灌注引起的脑水肿及脑组织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尤其对血流变性的影响比较明显,能抑制血流变学多项指标异常。结论:中风先兆证属蒙医萨病(中风病)范畴,实属中风之轻症,它与中风有相同的病因、病理基础.是中风的基础和前提。额尔敦-乌日勒、嗄日迪-13具有防治中风和中风先兆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