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因子对树突状细胞抗肝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研究人血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TNF,GMCSF或IFNγ联合DC对淋巴因子和PHA激活的杀伤细胞(LPAK细胞)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L组(LPAK),D组(LPAK+DC),T1组(LPAK+DC+TNF5000kU/L),T2组(LPAK+DC+TNF500kU/L),G1组(LPAK+DC+GM-CSF500kU/L),G2组(LPAK+DC+GM-CSF100kU/L),I1组(LPAK+DC+IFNγ500kU/L)和I2组(LPAK+DC+IFNγ100kU/L).每组效靶细胞比分别采用5∶1和10∶1两种.培养48h后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L,D,T2和T1组的细胞毒活性依次增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G1和G2组均高于D组(P<001),但G1,G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I1,I2组与D组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随效靶比增加,各组细胞毒活性均相应增强.结论DC能增强LPAK细胞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细胞毒活性;TNF或GMCSF与DC联用,两者有协同作用;但与IFNγ联用,则无进一步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1980年Deugnieretal[1]首先发现肝癌患者血清AFU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为诊断原发性肝癌(PHC)提供了新的指标.现将我们进行AFU(aL岩藻糖苷酶)活性检测的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共观察157例,包括①正常对照组2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LADQB1等位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其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52例中国湖北地区汉族SLE患者及14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HLADQB1基因分型,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结果:SLE患者DQB10608(962%,χ2=1051,P<0005)基因频率显著升高,DQB10302(577%,RR=026P<005,PF=014)和DQB10501(192%,RR=011,P<001,PF=013)基因频率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QB10608在伴抗Sm(1034%,P<0005)、抗RNP(1154%,P<0005)、抗dsDNA(2222%,P<0005)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中频率显著升高。结论:DQB10608与SLE关联,并分别与抗Sm、抗RNP、抗dsDNA抗体的产生有相关性。而DQB10302、DQB10501等位基因对SLE可能具有保护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皮素对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同位素放射免疫直接测定法,检测10例肺结节病和8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内皮素1(ET1)的活性,并与8名健康非吸烟者进行对照。结果肺结节病和IPF患者血清和BALF中的ET1活性分别为(62±29)ng/L,(170±24)ng/L和(77±71)ng/L、(10±3)ng/L,与正常对照组(20±8)ng/L、(40±06)n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中ET1活性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明显负相关(r=-0538,P<001);结节病组和IPF组BALF中的ET1水平与BALF中细胞总数呈正相关(r=0649,P<001),肺结节病患者、IPF患者BALF中ET1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712,0813,P均<001)。结论ET1在肺结节病和IPF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疾病活动性判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OJ)患者术后发生肾功损害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我们对OJ大鼠冷应激状态下血浆ET-1水平进行了测定,探讨OJ应激状态下ET-1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材料①动物与分组:SD大鼠40只,体重220g±30g,由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control)、胆总管结扎对照组(BDLControl)、胆总管结扎应激组(BDLstress)和胆总管结扎加ET抗血清应激组(BDL+Abstress),每组10只.②模型制备:术前禁食过夜,自由饮水.1…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携带单纯疱疹病毒tk基因(HSVtk)的人肝癌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方法用SalI酶切除逆转录病毒载体pMNSM内部的SV40启动子成为pMNM;从真核表达载体pBPGktk质粒中用BamHI酶游离带有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pgk)启动子调控的HSVtk片段,克隆到pMNM的PL位点上,构建成普通型pMNPtk逆转录病毒载体;从pGEM.7ZAFPe质粒中用EcoRI酶游离人甲胎蛋白基因增强子核心序列,克隆到pMNPtk的pgk启动子上游,构建成人肝癌特异型pMNAPtk逆转录病毒载体.结果酶切鉴定pMNPtk和pMNAPtk载体构建正确.结论该载体对肝癌特异性前药转换基因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哮喘豚鼠免疫治疗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观察抗白细胞介素5(IL5)单抗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用鸡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法复制豚鼠哮喘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联合应用雾化吸入和腹腔注射法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及抗IL5单克隆抗体(McAb)治疗,比较基础、治疗前、后外周血(PB)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EOS的改变。结果McAb治疗组豚鼠外周血EOS计数治疗前[(176±027)×109/L]与治疗后[(163±026)×109/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NS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McAb组BALF中EOS数[(041±006)×109/L]与NS组[(046±007)×109/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抗IL5单抗具有下调外周血和气道EOS功能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对不同诱导时间LPAK抗肝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 比较DC对诱导4 d(L4) 和诱导7 d(L7) 的LPAK 细胞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株BEL- 7402(B) 的杀伤力和杀伤模式的影响.方法 L4 组为B+ L4 ,LD4 组为L4 组+ DC;L7 组为B+ L7 ,LD7 组为L7 组+ DC.L4 和L7 与B的效靶比均为5∶1 和10∶1两种. 采用杀伤细胞检测技术及电镜技术,比较各组的杀伤效应和杀伤模式.结果 各组的细胞毒活性为LD4 > L4( P< 0-01) ,LD7 > L7( P< 0-01) .L4 组和LD4 组的BEL7402 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L7 组和LD7 组的BEL7402 细胞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凋亡改变.结论 DC对不同诱导时间的LPAK 细胞体外杀伤肿瘤细胞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改变LPAK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模式.  相似文献   

9.
GM—CSF及IL—4增强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及白介素4(IL4) 对正常成人及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 表面人白细胞抗原(HLA)DR 及B72 等免疫分子表达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正常成人(n = 10) 及肝癌患者(n = 10)DC,检测经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前后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及DC 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经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后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在肿瘤患者(6-7 ±1-6 、6-1 ±1-1 增至13-1 ±2-3 、11-4 ±2-0VOF,P< 0-01) 及正常成人(10-7 ±1-4 、9-6 ±1-2 增至14 ±2-2 、11 ±1-7VOF,P< 0-05) 均有增高;该DC 免疫诱导能力亦相应增强( 肝癌患者:由3100 ±120 增至6400 ±140cpm ,P< 0-01 ;正常人:由6200 ±90 增至7000 ±110cpm ,P> 0-05) 。结论 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能增强正常成人及肝癌患者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增强DC 免疫功能。提示联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研究SLE患者PBMC分泌IL3的能力。方法:采用MTT比色方法,用IL3依赖株(TF1)分别测定了15例活动期、15例缓解期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PBMC培养上清中IL3的活性水平。结果:SLE患者PBMC自发分泌IL3的活性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PHA刺激后SLE患者和正常人PBMC分泌IL3的活性水平均显著增加(P<0001),在SLE病人中,以伴发显著血小板减少的5例患者PBMC分泌IL3的活性水平最低。结论:IL3可能参与SLE的致病过程,且和SLE患者血小板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中转录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与单核细胞活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凝胶漂移泳动检测技术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U937中的激活蛋白1(Ap1)、激活蛋白2(Ap2)、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结合蛋白(GRE)、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GC框特异结合蛋白(Sp1)、核因子1(CTF/NF1)、核因子κB(NFκB)等转录因子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使单核细胞中的Ap1、CREB和NFκB转录因子结合活性明显增强,未标记一致寡核苷酸和单克隆抗体竞争实验证明转录因子结合反应具有特异性。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U937的Ap1、CREB和NFκB转录因子具有激活作用,该作用可能使单核细胞活化而粘附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12.
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与腹水中细胞因子活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消化系恶性肿瘤(DMT)患者血清与腹水中内源性IL2,IL6,IL8,TNFα和IFNγ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15例DMT患者(肝癌11例,胆总管癌1例,胰腺癌1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血清与腹水中5种细胞因子活性,并与6例肝硬变(LC)患者和8例正常成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DMT患者血清IL2,IL6的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LC(P<005);腹水中IL2,IL8活性显著低于LC组(P<001),而IL6和IFNγ活性则高于LC组(P<001,005).DMT患者血清中IL6,IL8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P<005);IL2,IFNγ则低于正常成人组,但缺乏显著性.肝癌血清和腹水中IL2活性显著高于非肝癌组(P<005);而IL6活性则相对降低(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IL2和IFNγ活性低于正常人,是DMT患者抗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的标志.IL6对于预测DMT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建肝癌细胞EBV感染与HBV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EBV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单链cDNA探针、生物素标记的双链cDNA探针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59例(含癌旁肝组织)和9例肝硬变组织中高拷贝数EBER1(EBV编码的小RNA)、HBVDNA和P53蛋白.结果肝癌细胞核内EBER1阳性率为203%,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内HBVDNA阳性率为593%,EBV存在与HB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P>005).肝癌组织内P53蛋白表达率为339%,P53表达与EBER1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肝癌细胞内EBV感染与HBV存在无明显关系,肝癌中P53表达与EBER1无关  相似文献   

14.
慢性病毒性肝炎CD44/CD54及Fas/FasL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细胞粘附分子及Fas/FasL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研究国外已有较多报道[1-6],而国内研究尚较少[7,8].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3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5例丙型肝炎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和CD54及Fas和FasL的表达进行原位观察,以探讨它们间的关系及在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致肝细胞慢性损伤中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选自我院肝活检标本,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慢性病毒性(HBsAg,HBcAg,HCVNS5Ag阳性)40例,其中乙型肝炎3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9例(简称慢活肝);慢性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模型的建立.方法用♀重130g~160gWistar大鼠分成8组,♀重25g~35gBALB/c小鼠分成2组(每组n=6).Ⅰ组为PBS对照组;Ⅱ组为CFA;Ⅲ组为大鼠S10025mgip;Ⅳ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m;Ⅴ组为大鼠S1005mg加CFAip;Ⅵ组为大鼠S10010mg加CFAip;Ⅶ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p;Ⅷ组为小鼠S10025mg加CFAip组;Ⅸ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p给小鼠组;Ⅹ组为小鼠S10025mg加CFAip给小鼠组.观察生存率、肝功能、免疫球蛋白、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用同种肝抗原S100辅以福氏完全佐剂腹腔免疫Wistar大鼠可诱导EAH模型,该法形成率高(98%)、死亡率低(2%).病理检查显示典型的EAH病变.wk5血清ALT为200IU/L、IgG为55g/L.结论S100可以诱导典型的EAH模型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sAPO-1/Fas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特征是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并有多个细胞因子异常[1]。近年作者单位:030009太原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张开明、尹兴平、唱文娟),内科(郭志杰);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董峰)研究显示,SLE患者体内细胞凋亡紊乱[2,3],为此,我们采用ELISA法对SLE患者血清中sAPO1/Fas水平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不同程度的SLE患者71例,取自1994年8月—1998年6月皮肤科、内科及外院,女51例,男20…  相似文献   

17.
动态检测35例老年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SB)、丙氮酸转氨酶(ALT)、总蛋白(T)、白蛋白(A)和球蛋白(G),并与35例青中年患者比较。结果表明:老年人重型EHF中SB(29.9±11.8μmol/L)和ALT(132.9±61.4U/L)增高,T(60.0±8.1g/L)和A(29.1±5.1g/L)降低,与青中年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恢复期末老年人EHF的SB(21.9±9.1μmol/L)、ALT(80.2±36.6U/L)、T(64.2±9.1g/L)和A(32.3±7.1g/L)均异常(P<0.01或P<0.05),而青中年患者仅ALT(49.9±20.5U/L)稍高;EHF的肝脏损害主要与病型、病期和年龄有关。提示动态检测老年人EHF的肝功能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8.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增强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目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细胞生长的负性调节上有重要作用,是肝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强抑制物但肝癌(HCC)患者肝组织中TGFβ1mRNA表达高.现检测HCC患者外周血中TGFβ1mRNA表达,血清TGFβ1水平,以及肝组织中TGFβⅡ型受体(TGFβRⅡ)的表达.方法HCC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TGFβ1mRNA.血清TGFβ1水平测定用Promega公司产的试剂盒.肝组织TGFβRⅡ表达的分析用原位杂交法.结果HCC患者20例PBMCTGFβ1mRNA用RTPCR检测阳性率达70%,对照组阴性.HCC患者40例血清TGFβ1水平(2758mg/L±81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827mg/L±372mg/L).原位杂交表明,TGFβRⅡ在HCC细胞的胞质中有弱表达.结论HCC患者TGFβ1基因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均显示表达增强.PBMC有可能代替肝组织用以检测TGFβ1mRNA的表达应用于基础与临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肝癌凋亡相关抗原的表达与原位末端标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Fas等凋亡相关抗原在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方法剖腹HCC30例,标本作Fas,Bax,Ice,Bcl2免疫组化和原位末端标记(ISEL).结果ISEL与HE的凋亡形态及定位基本吻合,HCC有小片及大片的凋亡;凋亡与坏死形态不同,且坏死ISEL阴性,可与凋亡鉴别.凋亡及健全癌细胞Fas,Bax阳性率均较高.癌旁及正常肝的Fas,Bax均较HCC者低.Bcl2在HCC表达甚低.结论凋亡的HCC组织Fas表达高,较健全癌细胞、癌旁及正常肝组织的表达为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哮喘发病中Th1和Th2细胞间功能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机制,本组观察了哮喘发作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白细胞介素(IL)4、IL5和γ干扰素(IFNγ)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体外实验中左旋精氨酸(LArg)及Nω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对其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哮喘组:根据1997年全国哮喘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诊断的10例哮喘发作期患者,男女各5例,平均年龄34岁,均为支气管舒张试验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15%或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