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指出的养生原则之一。因此,春夏季节要注意培育和补充人体阳气。秋冬季节要注意补充和保养体内阴液。本文根据此养生原则,在二则医案中分别加入补阳和补阴的药品,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沈亚琴  何扬子 《陕西中医》2009,30(4):464-466
目的:探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及其在针灸中的应用。方法:研读《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相关论述,总结各家不同的观点对命题进行研讨。结论:季节养生应根据人体的阴阳平衡,结合其生发、消耗两个方面。并总结"春夏养阳"应该是指消亢烈之阳热,养生发之少火。"秋冬养阴"应该是除峻烈之阴翳,护濡养之阴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在针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消长,寒暑更迭。人乃万物之灵,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适者生存,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1]8,又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在此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养生原则。此对于临床实践以及保健防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注家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对中医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中医临床治疗亦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自《内经》已降,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立论,但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故本文对其本义进行了探析,以指导人们健康养生。  相似文献   

5.
王圣祥 《中医杂志》2005,46(4):316-317
1 "春夏养阳"治疗冬季皮肤病 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春夏万物生长,人体顺应自然而阳气主事,同气相求,顺水推舟,用辛温之药调升人体阳气可达到最佳效果;且此时寒邪最弱,趋其虚而攻之最易.通过春夏调养人体阳气,祛散伏寒,达到以御秋冬寒凉之气,预防冬季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邹晓明  谷松 《中医杂志》2008,49(5):474-47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所论的四时调摄阴阳之法则,对平素养生与临床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历代医家立足点不同而论述不一,将我们的学习体会略陈于下.  相似文献   

7.
张芬 《光明中医》2011,26(5):1045-104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的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乃是前贤医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方法,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延年益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就这句话的摄食调护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以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典型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于胃肠道黏膜对自身消化而形成[1],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DU)和胃溃疡(GU)两类。据统计,PU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全球约有5%~10%的人患病,每年的发病率约为0.1%~0.3%,有调查发现在冬春二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有显著提高[2]。  相似文献   

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更被历代  相似文献   

10.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以下简要分述...  相似文献   

11.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强  代强 《河南中医》2006,26(6):9-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注解纷纭,各有理据王冰从阴阳互制立论,在自然界,春夏之阳盛,继之以秋冬之阴;秋冬之阴盛,继之以春夏之阳,以  相似文献   

1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的养生原则,也是治未病原则的具体体现。强调顺应四时调节阴阳、养生防病外,还体现了融合调整机体,养生防病的理念。文章查阅历史文献,总结了各时期医家较为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总结讨论。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进行探讨,试图探求《内经》中该理论的本质,并且举隅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供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13.
王志清  胡佳奇  刘齐  郭华 《河南中医》2016,(7):1123-112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故应该因时、因地、因人正确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内涵,不应该过分偏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主要体现,强调的是人体与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应根据自身体质以及时令特点、地域差别在起居、运动、饮食以及情志上进行调整以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如对于盛夏炎热之地,可适量食用甘寒之物以生津,防止热盛津伤,对于严冬苦寒之地,可适量进食温补之物以助阳气,防止阴寒内盛。而在病理情况下应首先辨别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再结合时令、地域、体质,用药物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即"不足之病,顺时补之;有余之病,逆时泻之"。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其义是顺从四时阴阳,根据季节变化,养护阳气、阴精.具体来说可通过改变生活起居方式,调养精神状态,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如今,随着现代医学及健康意识的发展和提高,"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亦逐渐成为当今养生、保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个命题,有着浓厚的中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罗霞 《新疆中医药》2006,24(6):11-12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时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时(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义不和之嫌。本身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句,以阐述四时阴阳消长与人体阴阳变化的关系,强调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故杨氏之说可谓答非所问。另一说将“冬病在阴,夏病在阳”之阴阳,以脏腑的属性予以解释,所谓“冬病在肾,夏病…  相似文献   

16.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词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一理论乃是前贤医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长期以来,它对于人们养生防病、抗老延年益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此也略述己见,请同道指正。1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告诉人们要按照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情志等,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转暑,腠理开泄,人体活动量相对增多,阳…  相似文献   

17.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志新 《中国针灸》2003,23(10):613-614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学治疗原则之一。阴阳并不局限于经脉之阴阳,可指经络、脏腑、表里、气血之阴阳,上下、左右部位之阴阳等。因此临床应用有5种方法,即取背俞、腹募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阳或阴经之穴,治疗阴或阳经之病;位置相对的二穴透刺;上病取下,下病取上。  相似文献   

18.
冬令膏方是依据“秋冬养阴”为原则的养生和疾病防治方法。凌耀星教授在膏方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尤重脾胃,从《内经》理论出发证实了“脾胃”在“秋冬养阴”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从针灸临床实践中发现诸多疾病的治疗皆体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并对其有了独到的见解。现以中风为例,试从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方面,用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探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及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并认为消渴病的根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生",针对此病机,通常采用滋阴降火的原则治疗消渴病,但疗效并不尽如人意。结合《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理论,可以看出此认识忽视了阴阳互根互生的特性,过于强调消渴病"阴虚"的一面,没看到"阴虚"实为"阳不生阴,阳不化阴"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