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妇科盆腔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因肢体肿胀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因栓子脱落发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对妇产科手术后DVT的预防及早期诊治十分重要。回顾分析妇科盆腔术后合并DVT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殷观梅 《天津医药》2000,28(12):728-728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我院1992年3月至1998年10月共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43岁。6例为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或半切术后,2例为卵巢囊肿行1侧附件切除术后,1例为卵巢癌行肿瘤减灭术后,1例为输卵  相似文献   

3.
陆芦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48-649
目的为了防止妇科老年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及以后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术前健康教育、术后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及术后健康教育。结果妇科老年术后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围手术期做好健康宣教,术后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能大大提高患者的预后及以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后使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95例行妇科手术患者,根据术后预防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采用常规腿部按摩加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比较两组患者的预防效果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  相似文献   

5.
摘萎: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卵巢癌患者29例,子宫内膜癌30例,宫颈癌21例,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卵巢癌4例、子宫内膜癌3例、宫颈癌2例,发生率分别是13.7%、10.0%、9.5%。结论妇科肿瘤手术应注意预防血栓的形成,早期确诊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栓压力泵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使用抗栓压力泵,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嘱家属经常按摩患者双下肢。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达99.38%,对照组为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栓压力泵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妇科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组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分析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相关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合理的基础治疗辅以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和护理应对措施,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应对措施。对比护理干预前后下肢疼痛程度的差异性。结果引起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包括血流缓慢、血液高凝、静脉内膜损伤等因素。经护理干预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加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下肢疼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方法对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术后活动少、盆腔手术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冬凤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34-2235
目的 观察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时间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2 h 3例(15%),2~3 h 5例(25%),>3 h 12例(60%);手术方式:经腹子宫切除术1 746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0.23%);阴式子宫切除术984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9例(0.91%);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108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例(4.6%);子宫肌瘤剔除术691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0.29%);>50岁患者17例(85%),≤5岁3例(15%);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 围术期加强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措施,规范化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对术后无症状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8月—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83例患者,年龄>40岁和年龄≤40岁在术后第1、2、3、5、7天行超声检查,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及规律。结果 183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18.6%。血栓组中年龄>4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64.7%、年龄≤4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35.3%。年龄>40岁的患者在术后第1、2、3天比年龄≤40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4例患者中发生在股浅静脉2例,腘静脉5例,小腿深静脉27例。结论超声对术后无症状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为18.6%。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无症状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60岁)下肢骨折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8)和试验组(n=62)。对照组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试验组术后12 h给予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比较2组术前、术后7 d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变化情况。采用数字疼痛量表法记录术后1、3、5、7 d疼痛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 d、7 d患肢与健肢大腿及小腿周径差。随访30 d内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试验组较对照组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炎性因子均降低(P<0.05),2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 d,试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均降低(P<0.01)。术后7 d,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肢与健肢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均减小(P<0.01)。试验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3% vs. 13.7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4% vs. 3.45%,P>0.05)。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及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患者疼痛及患肢肿胀,减少DVT发生。 关键词:肝素,低分子量;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老年人;苦碟子注射液  相似文献   

13.
14.
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应用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及静脉通畅评分评估导管溶栓术后疗效。结果65例患者肢体肿胀均消退,无出血并发症。治疗后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显著小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8.29±10.38)%。结论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106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因该手术术后下肢制动非常严格,故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心理护理,采取预防措施;术后监测生命体征,严格肢体制动与及早活动,严密观察下肢周径有无变化,认真听取患者主诉,采取有效措施,对于预防子宫动脉栓塞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结合多种介入方法(杂交手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先经健侧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再于患侧小切口解剖股静脉。521例急性DVT患者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单纯取栓38例,取栓联合球囊导管血管成形348例,血管成形联合血管腔内超声消融135例;其中支架置入108例,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结果髂股段静脉完全开通511例,术中造影示管腔直径≥70.0%;左髂总静脉开口未能开通10例。随访472例(90.6%),平均随访36个月。其中462例完全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可从事正常工作;10例髂静脉未开通者活动后肢体仍肿胀明显。发生并发症33例(6.3%)。结论上述杂交手术治疗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肺栓塞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确诊肺栓塞(PE)疾病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类型分别置入下腔静脉滤网、浅静脉切开取栓术,并局部和全身溶栓治疗,分析自觉症状、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等疗效。结果:综合治疗后4小时,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治愈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0.6%。结论:PE临床症状不典型,综合运用临床诊治手段方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有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加深对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2例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年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结果 2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1;年龄自16岁到61岁;临床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可伴发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及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可采用MRV/DSA/CTV,血栓累及侧窦、上矢状窦最常见,且常合并累及多个静脉/静脉窦;经抗凝、降颅压、对症等治疗,有 20例症状缓解,复查提示原来血栓形成的静脉/静脉窦不同程度的再通; 2例病情加重,其中1例死亡.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多种,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随着磁共振MRV、CTA、DSA的应用,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已不是难题,且治疗效果较好;另外神经介入治疗值得关注与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