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结构.硫酸乙酰肝素降解性糖苷内切酶的激活与肿瘤细胞转移有关,这在鼠B16-Fl0黑色素瘤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上的培养试验中被证实[1].Takaoka等[2]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在临床标本和细胞中证明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胃癌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胃癌术后组织标本及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分析乙酰肝素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存在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并定位于肿瘤细胞质中.60例胃癌组织中有40例乙酰肝素酶表达阳性(40/60,66.7%),正常组织有1例表达阳性(1/10,10%),两组间差异显著(P <0.05).乙酰肝素酶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乙酰肝素酶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进展程度和恶性行为相关,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可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t,bFGF)的影响。方法 AS-ODN和乙酰肝素酶mRNA起始密码子区互补,无义寡核苷酸(NS-ODN)为对照组,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ODNs并转入SGC7901细胞;转染后48小时提取细胞总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乙酰肝素酶基因的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 AS-ODN处理后SGC7901表达乙酰肝素酶mRNA下降;处理前bFGF、的表达率为72.23%,不同浓度(0.1、0.2、0.4、0.8μmoL/L)AS-ODN处理后bFGF的表达率下降程度不同(分别为57.15%、51.11%、42.36%和40.25%)。结论 和乙酰肝素酶mRNA起始密码子区互补的AS-ODN对SGC7901表达bFGF有明显影响,且呈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据2012年Globocan~[1]报道,胃癌是全世界发病率第5位、致死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我国属于胃癌的高发地区,胃癌一经发现多已处于进展期,5年生存率为20%~25%。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随着对实体肿瘤综合治疗认识的加深,胃癌的综合治疗逐渐纳入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探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细胞内bFGF的变化。结果脂质体介导转染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后,SGC 7901胃癌细胞内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下降,bF-GF阳性表达率由转染前的72.23%降至40.25%。转染后细胞bFGF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转染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有效抑制胃癌细胞bF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素酶 (HPA) m 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36例胃癌组织 HPA- m RNA的表达。结果  HPA- m 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 .2 % ,HPA- m RNA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 (P<0 .0 5 )。结论  HPA在胃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 HPA- m RNA表达有望成为判断进展期胃癌预后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芯片中的过度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25例HCC患者肝组织、48例肝癌患者癌旁组织、62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及23例肝血管瘤患者相应正常肝组织构建组织微阵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PA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组织中的HPA蛋白的阳性率45.8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7.08%(x~2=2.23,P<0.05),肝硬化6.45%(x~2=5.262,P<0.05)和正常肝组织4.35%(x~2=3.895,P<0.05).癌旁组织中的HPA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x~2=2.882,P<0.05)及正常肝组织(x~2=2.361,P<0.05);HCC中临床TNM分期ⅠⅡ期HPA阳性率明显低于ⅢⅣ期(29.41% vs 67.31%,x~2 =4.111,P<0.05);HCC中无转移组HPA阳性率明显低于转移组(14.71% vs 63.33%,x~2= 3.978,P<0.05);HPA表达率在AFP≥400μg/L和AFP<400μg/L组(52.05% vs 36.17%,x~2= 2.071,P<0.05)、有无门脉癌栓组(71.74% vs 29.73%,x~2=4.472,P<0.05)、多个和单个肿瘤结节组(73.91% vs 28.38%,x~2=4.847,P<0.05)以及肿瘤直径≥5 cm和<5 cm组(57.89% vs 25%,x~2=3.471,P<0.01)分别具有显著性意义.HPA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有无肝硬化及肿瘤包膜浸润无关.结论:HPA高表达在H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HPA蛋白指标有助于HCC诊断和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在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研究组为白血病患者53例,对照组为缺铁性贫血患者20例。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HPA蛋白表达,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内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发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HPA蛋白表达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骨髓中单个核细胞HP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均P0.05)。研究组内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HPA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0.05);初发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单个核细胞HPA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慢性白血病组(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HPA蛋白高表达;不同类型白血病表达水平不同,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表达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4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1(A组)和癌旁组织2(B组)Hpa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Hpa蛋白和CD34表达水平,并分析Hpa蛋白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Hpa mRNA水平与MVD值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直径和分化程度、不同临床分期、是否转移复发、AFP水平和有无门脉癌栓等肿瘤组织,Hpa蛋白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肝癌组织Hpa mRNA水平(0.793±0.184)和MVD值(34.5±12.2)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Hpa mRNA水平(0.577±0.145)和MVD值(22.2±10.7)又明显高于B组[(0.384±0.117)和(14.7±7.4),P<0.05];各组Hpa mRNA水平与MVD值呈正相关(r=0.627,P<0.05)。结论Hpa在肝癌的生长、侵袭和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尽管近40年来全球胃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仍位列常见癌症死亡率第2位。2006年,全球预计新增胃癌病例93万例,其中死亡70万例[1,2]。在我国,胃癌人口调整死亡率男性(40.8/10万)和女性(18.6/10万)分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2~7.9倍和3.8~8.0倍[3]。上海地区胃癌男、女年发病率分别为52.24/10万和29.26/10万,分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2和第3位[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测定大肠癌的癌组织与正常大肠组织中Hpa蛋白表达,结合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Hpa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1)。Hpa蛋白在大肠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Ⅰ、Ⅱ期低于Ⅲ、Ⅳ期,生存时间小于5 a者低于高于5 a者(P均〈0.01)。结论 Hpa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致死率较高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乙酰肝素酶是能够裂解细胞外膜中硫酸乙酰蛋白多糖上侧链乙酰肝素的一种内切性β-D-葡萄糖醛酸糖苷酶,且其非酶活性也在许多正常生理活动或病理疾病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乙酰肝素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综述了乙酰肝素酶损伤内皮、促凝、诱导炎症因子及脂质聚集等作用,并阐述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降能解细胞外基质中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β-D-葡萄糖醛酸内切酶.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HP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并且与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的转化有关.文章就HPA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促进斑块内炎症反应、与蛋白水解酶协同作用以及参与血液高凝状态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 mRNA,HPA、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蛋白的表达在大肠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大肠腺癌组织中HPA、bFGF两种蛋白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A mRNA的表达.结果 ①70例大肠腺癌组织中HPA mRNA及HPA、bFGF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7%、62.86%、74.3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相应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6.67%、20.00%);②HPA mRNA及两种蛋白的表达在浸润至浆膜外组高于浆膜层以内浸润组,在淋巴结有转移组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在不同DUKES分期(A期、B期、C+D期)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大肠腺癌组织中HPA mRNA的表达与HPA蛋白的表达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④大肠腺癌组织中HPA与bFGF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62,P =0.028).结论 ①HPA mRNA和HPA、bFGF两种蛋白在大肠腺癌中表达增高,其过表达可能促进大肠腺癌的侵袭、转移;②大肠腺癌组织中HPA与bFGF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在大肠腺癌的侵袭、转移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乙酰肝素酶(HPSE)是一种能降解硫酸乙酰肝素(HS)的内-β-D-葡糖醛酸苷酶.因其可促进肿瘤转移和血管生成而受到肿瘤研究领域广泛关注.最近研究提示HPSE与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的发生关系密切[1].现将HPSE与DN之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 乙酰肝素酶(HPSE)是一种能降解硫酸乙酰肝素(HS)的内-β-D-葡糖醛酸苷酶。因其可促进肿瘤转移和血管生成而受到肿瘤研究领域广泛关注。最近研究提示HPSE与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的发生关系密切。现将HPSE与DN之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乙酰肝素酶(Hpa)在实验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时间和表达位置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结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方法制作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碰用实时荧光定啦PCR方法检测缺血后H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染(Hpa/CD105、Hpa/GFAP、Hpa/BrdU)的方法进一步观察Hpa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脑缺血后,与假手术组比较,HpamRNA于缺血后3d开始在缺血区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14d达到相对高峰(与1、3、7d和假手术组比较,P〈0.05—0.01)。VEGFmRNA和Ang-2mRNA在脑缺血后3d的表达亦明鼹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其中VEGF的表达水平持续增高,而Ang-2则随后降低:免疫荧光双染显示,Hpa在脑缺血后7d时主要表达于新生的微血管,14d时主要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表达:结论Hpa表达时间和表达位置的变化提示,Hpa参与了脑缺血后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的过程,推测Hpa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而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策略,但术后极易复发或转移,5年生存率<30%.  相似文献   

20.
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涉及多个步骤,其中穿越由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组成的屏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该屏障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结构蛋白,二是糖氨聚糖,后者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乙酰肝素酶(HP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惟一降解HSPG硫酸肝素(HS)侧链的核苷内切酶。我们先前的研究显示,HPA mR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且可能通过与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的协同作用参与胃癌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