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急诊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手术病例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4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问死亡3例,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支持,结合急诊PCI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石继红 《中国医药》2006,1(12):714-716
目的探讨急诊溶栓(ET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81例患者分为急诊溶栓组和住院溶栓组。观察不同时问宙的溶栓与再通率,行补救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例数及死亡情况,院前及院内耽搁时间。结果急诊溶栓组院内耽搁时间比住院组少(P〈0.05),发病2h内获得溶栓率显著高于住院组(P〈0.05)。各时间窗溶栓再通率以2h内为最高。各时间窗血管再通率、补救性PCI数及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死亡原因均为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结论AMI患者院前就进入AMI急诊绿色通道进行ETT,可有效缩短就诊至溶栓时间,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更好地挽救濒死心肌。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者病死率高,宜首选PCI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评价溶栓药物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并同意接受该疗法的69例AMI患者作为溶栓组,用(r-PA)按10Mu-20Mu剂量治疗;将同样符合溶栓条件但因各种原因不愿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住院2周内病死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组再灌注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20.4%),(P〈0.01)溶栓组3周病死率(7.8%)、心力衰竭(12%)、心源性休克(8%)和严重心律失常(12%)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35%、31%和31%),有统计学差异(P〈O.01)。溶栓组有一例脑出血,轻度出血发生率溶栓组(10.3%)高于对照组(8.3%)(P〈0.05)。结论溶栓剂(r-PA)溶栓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而轻,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价格较廉,适合我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经应用溶栓治疗、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凝药物等相关治疗和处理后,19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7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死率高,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和治疗,可降低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经相关治疗痊愈31例(86.1%),死亡5例(13.8%)。结论早期的溶栓及PC 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入住我科CCU病房发病12h内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STEMI患者分为瑞替普酶(rPA)组40例和尿激酶(UK)组40例,分别应用瑞替普酶(rPA)和尿激酶(U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60min、120min的冠脉再通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合终点事件即住院2周内死亡率及30d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60min、120min rPA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明显高于UK组(P<0.05);住院2周内死亡率及30d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的发生率rPA组明显低于UK组( 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rPA 静脉溶栓治疗STEMI临床再通率高,副作用小,值得无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牛白璐  陈勇 《贵州医药》2020,(4):594-595
目的观察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性休克的患者76例,其中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余联合中西医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尿量、心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联合使用中西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血压、尿量和心率等临床指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患者的休克现象,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8.
何天民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85-186,18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照组采用急诊心脏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及治疗后出血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皮下血肿及泌尿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扩张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排血量及动脉血压,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讨PCI手术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随机从某院2016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抽取80例,按治疗方式分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和研究组(40例PCI手术介入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疗效95%高于对照组75%(P0.05);治疗前组间心功能指标差异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率、LVEF高于对照组,LVES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27.50%(P0.05),研究组死亡率0%(0/40)低于对照组5.00%(2/40),但差异小(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PCI手术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与血清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6例AMI患者中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53例作为A组,未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53例作为B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清NT-proBNP水平。并将A组随机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生脉注射液,比较各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 A组和B组性别比、舒张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胸痛、气急、恶心呕吐等特点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平均年龄、心率、收缩压、高血压、糖尿病、神志改变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70.37%(P<0.05)。 A组治疗前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B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另AMI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并发心源性休克及治疗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血清NT-proBNP水平对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方法A组为溶栓组,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其他治疗包括给氧、镇痛、纠正心律失常、电解质失衡、溶栓、抗凝等;B组,均给予急诊PCI代替溶栓治疗,余治疗同A组。结果A组29例,死亡26例(89.66%),存活3例(10.34%);B组12例,死亡7例(58.33%),存活5例(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岱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行PCI,没有介入条件的医院应给予及时的溶栓治疗,以尽可能的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1例,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方案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每小时尿量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平均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后,41例患者的每小时尿量、MAP及CI明显上升,而PCWP、CVP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IABP联合PCI,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预见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溶栓前护理、溶栓中的护理及溶栓后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65.71%的患者病情稳定,治疗有效率为82.8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2.86%,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51.43%、45.71%和5.7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围术期心率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诊断为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2h内行急诊PCI手术治疗,术后入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留观24h。研究组PCI术前30min给予首剂负荷量推注诱导镇静,随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采用Ramsay镇静分级,患者维持镇静深度2-3级,对照组行PCI期间依据患者胸痛症状及烦躁程度给予吗啡2-5mg静脉推注或吗啡5-10mg肌内注射,效果不显时给予吗啡2-3mg静脉复推,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T0)及用药后30min(T1)、1.5h(T2)、6h(T3)、12h(T4)、24h(T5)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结果2组患者T0时SBP、DBP及H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T5研究组SBP、DBP、HR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15%,同时间点2组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可平稳降压,稳定心率,对心脏起保护作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较为理想的镇静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术后患者心肌灌注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就诊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CI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替罗非班联合PCI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CD63、MPA检测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è.05),试验组患者PCI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为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术前心肌梗死面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的效果,并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同时,联合应用中药参麦注射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以参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路径行西药及冠脉介入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参麦注射剂治疗。评价两组患者心肌再灌注恢复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差异。结果治疗组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再灌注、心功能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参麦注射剂治疗心肌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再灌注、改善心功能情况,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种救治方法的优劣.方法 将91例AMI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45例)与冠脉介入治疗(PCI)组(46例),对比分析其临床特征与近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与静脉溶栓组比较,PCI组梗死血管再通率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溶栓治疗相比,PCI术能更有效的疏通血管,实现再灌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熊锋  朱志德  刘文德 《安徽医药》2015,(6):1184-1186
目的:分析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双盲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和支持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胸腺肽1.6 mg,皮下注射,1日2次,连用5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皮下注射,1日2次,连用5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转归时间、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血浆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活性药停用时间、休克逆转时间和机械通气停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除体温外其他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免疫因子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腺肽运用于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失衡和炎症反应,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6h内给予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结果两组在肌钙蛋白I、LVEF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25例,占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19例,占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15例,占37.5%,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21例,占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预后较差,尽管采用溶栓和PCI治疗但死亡率仍较高,PCI治疗的有效率较溶栓治疗的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董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516-15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QRS波时限分为A组(≥120 ms,n=52)和B组(<120 ms,n=82)。两组患者均按照最新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指南推荐的方法给予血运重建和强化的药物治疗后,比较N-末端前体脑钠肽( N-proBNP)浓度、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MA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等)的差异。结果 A组N-proBNP平均浓度显著高于B组[(8700±2356)nmol/L与(5400±2631)nmol/L,t=2.43,P<0.01],LVEF显著低于B组[(34±16)%与(57±14)%,t=-1.97, P<0.01],心功能Killip平均分级显著高于B组[(3.2±1.5)与(1.7±0.5),t=2.39,P<0.01];A组MACE发生率为38.04%,显著高于B组的17.52%(χ2=7.47,P<0.01)。结论 QRS波时限延长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概率显著增加,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