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防止早期浅前房、晚期滤过泡瘢痕化的作用。方法:41例(43眼)原发性青光眼患全部采用小梁切除术,其中21例(23眼)术中在前房及巩膜瓣下注入少量透明质酸钠为治疗组(A组);另20列(20眼)不用粘弹剂为对照组(B组)。结果:随访6-18mon,两组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情况:A组发生浅前房2眼占8.6%,B组8眼占40%,两组有显性差异(P<0.05)。远期滤过泡情况:A组良好功能滤过泡20眼占87%,B组11眼占55%,两组有极显性差异(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维持前房和抑制滤泡瘢痕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涵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5):729-730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评价。方法 50例6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治疗组25例36眼和对照组25例27眼,治疗组行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随访6个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治疗组为13.9%,对照组为48.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术后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97.2%,对照组占74.1%;术后6个月分别为91.7%和62.9%(P〈0.05)。手术成功率:术后2周治疗组为97.2%.对照组为81.5%;术后6个月分别为91.7%和62.9%(P〈0.005)。术后视力:术后6个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10眼(37.1%),而治疗组只有4眼(11.1%)(P〈0.025)。结论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减少了手术早期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胡力生 《北方药学》2011,8(10):114-114
目的:探索眼球按摩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升高且无功能性滤过泡的患者进行眼球按摩,随访观察不同治疗后眼压变化及滤过泡情况。结果:26例患者经眼球按摩后,在随访期内24例眼压低于21mmHg,2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控制眼压于正常范围;I型滤过泡7例,Ⅱ型滤过泡17例,92.3%为功能性滤过泡,眼球按摩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O.01o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辅以眼球按摩,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加滤过泡功能,减少术后癜痕性梗阻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顽固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应用低剂量、无返流的5-Fu 结膜下注射。结果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复发率低。术后观察滤过泡,功能性滤过泡与非功能性滤过泡之比为14/3。Ⅰ类手术成功率为88.2%。这种辅助治疗提高了顽固性青光眼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小梁切除联合环孢霉素A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31例3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A组患者(20眼)术中1次性应用2%CsA溶液浸润巩膜瓣下及结膜瓣内表面;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CsA组术后眼压控制率、视力及视野恢复、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者间浅前房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联合CsA治疗青光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间断缝合和连续锁边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例,两组均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窟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形成一密不漏水的密闭腔。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1个月内眼压控制方面无差异;术后6个月时眼压控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连续组优于间断组。结论采用连续缝合对于术后眼压的控制、功能滤泡的形成较间断缝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罗鑫  潘乐  田祥 《贵州医药》2012,36(2):130-132
包裹囊状滤过泡(包裹泡)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升高的原因之一.1982年VanBuskirk[1]首次对包裹泡进行了描述: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圆顶状、较坚实的滤过泡并伴随眼压升高.采用针刺分离术联合5-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对于术后早中期包裹泡已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是对术后较长时间的包裹泡是否也有效,目前还很少报道.因此我们对一组小梁切除术后超过1年的包裹泡患者进行针刺分离术联合5-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随访2年,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丁娟  马伊  张岩 《天津医药》2012,40(10):1049-1051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分为使用MMC组(14眼)及对照组(19眼),对2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并发症以及滤过泡情况.结果:2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均较术前都有较大改善.12周时MMC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MMC组滤过泡的生存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相似,均未发生较严重并发症.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有助于控制术后眼压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和丝裂霉素c联合前房穿刺术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90眼)青光眼患者做矩形巩膜瓣与前房穿刺13,然后行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一侧做可调整缝线,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当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10mm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83只眼(92%)眼压〈21mmHg,4只眼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14d内拆除,平均6d,6个月内随诊83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共发生浅前房6眼,占8.9%,2只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只眼出现恶性青光眼,引流过畅1眼,结膜切口渗漏2眼,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前房穿刺在小梁切除术中形成前房,减少浅前房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97例共102眼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8%,术后发生功能型滤过泡为96.2%,术后眼压在17mmHg以下占92.3%,未观察到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减少滤过泡穿破,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能提高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有效地挽救和保留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治疗糖尿病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41只眼)糖尿病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同时随机抽取同时期、同一手术医师所行的37例(41只眼)非糖尿病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滤过泡、前房变化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两组术后眼压的控制、功能性滤过泡、浅前房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青光眼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行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9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为(14.37±5.38)mmHg,较术前降低10.82mmHg。术后矫正视力≥0.4者78眼,占84.78%。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占89.13%,非功能型滤过泡占10.87%。结论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术后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在治疗中青年青光眼患者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自2008年12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中青年患者45例(74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实验组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后联合5-氟尿嘧啶球结膜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实验组平均眼压较对照组平均眼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实验组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全成功率实验组较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总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小梁切除联合5-FU结膜下注射是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一个安全和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蔡鸿英  孙蔚 《天津医药》1998,26(3):164-165
小梁切除术是抬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该术式常因浅层巩膜和周围组织瘢痕形成而致手术失败。因此,近年人们在术中局部应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以便影响DNA的复制及破坏DNA,抑制细胞分裂而有效地抑制结膜下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我们对76例(84只眼)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患者的角膜内皮进行显微镜检查,动态观察MMC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5月至2012年9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446例(498眼)患者,随机分A组(246眼)穹窿为基底,B组(252眼)角膜缘为基底。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术后眼压、前房深度等。结果 A组浅前房46眼,占18.70%;B组浅前房37眼,占1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滤过过强14眼,原因不明18眼。B组滤过过强13眼,原因不明16眼,与其他原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缘为基底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低。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为滤过过强及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6.
邹飞娥  黄涵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6):1129-1130
目的研究羊膜移植应用于青光眼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对50例63眼原发闭角型青光眼,随机治疗组25例36眼和对照组25例27眼,治疗组行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和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97.2)%,对照组(74.1)%(X2=3.95,P〈0.05);治疗组、对照组术后眼压(11.2±2.3)mmHg、10.5±2.1)mm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37.5±13.7)mmHg、(36.7±12.4)mmHg(t=2。234,t=2.437,P均〈0.05);治疗组术后视力(0.19±0.21)较术前视力(0.11±0.13)提高明显(t=2.043,P〈0.05);对照组术后视力(0.12±0.24)较术前(0.10±0.15)变化不大(t=1.543,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2%和81.5%,无显著性差异(X2=2.241,P〉0.05)。结论护理干预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的100例10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0-2者15例,占15%,0.2~0.5者55例,占55%,〉0.5者30例,占30%,眼压控制良好,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占90%,非功能型滤过泡占10%。术后早期并发症有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虹膜炎。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具有微创、临床疗效显著、安全等优点,能有效地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且并发症少,故此三联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8例(5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术后观察并随访眼压、前房、滤过泡形态,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态,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眼压的近、远期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小梁切除术后的青光眼患者30例(38眼)随机分为按摩组和非按摩组,按摩组行小梁切除术后早期予眼球按摩,非按摩组术后不做按摩.结果:按摩组近、远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均显著优于非按摩组(P<0.05,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近、远期眼压控制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肖其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8-28,83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疗效比较与分析。方法选取青光眼患者95例(95眼)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49眼),对照组46例(46眼),分别行改良小梁术与小梁切除术。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术后早期眼压控制情况与前房形成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远期眼压控制情况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较小梁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眼压控制效果和形成良好的功能性滤过泡,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