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省医药卫生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部份已经鉴定及获奖的成果介绍如下:(一)出血热的研究1.家猫作为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的研究安徽省防疫站用血清学和病毒学方法进行了家猫作为EHF宿主动物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用EHF病毒人工感染家猫获得成功,从家猫血清中检测出EHF抗原,取肺组织分离出EHF病毒,证实了病毒在家猫体内可以复制。病毒通过尿、粪、唾液在一定时期排出体外,使猫可能成为传染源。该研究为修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除明确啮齿目中的某些鼠种可作为本病宿主动物外,目前又证明食肉目中的家猫及食虫目中的鼩亦可自然感染并已分别从其体内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我们自1984~1985年对湖北疫区野兔进行了带毒调查,检查到了特异性抗体及抗原,并从5只EHF抗原阳性的野兔脏器中分离出一株能在乳小白鼠体内增殖传代的病毒(Q_(25)),经系统鉴定证实:①Q_(25)  相似文献   

3.
1984年我们已证实家猫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1985年以来我们用血清学、病原学、及流行病学配对调查的方法,对家猫能否成为EHF的传染源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广州地区较少出现的疾病,从1983年1月海珠区出现首例之后,病例续有发现。为了探讨EHF在海珠区的流行情况,我们对海珠区1985年1~12月出现的EHF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EHF主要传染源褐家鼠鼠肺EHF病毒抗原阳性率有所上升。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分别采集EHF病人家属、病人工作单位中密切接触者及一般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取材  相似文献   

5.
1978年由Lee等首次分离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成功以后,我国各地流行性出血热(EHF)也相继从患者或宿主动物中分离到EHF病毒,为EHF防治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四川省为EHF重流行区,宿主动物中已证实有EHF病毒存在,从EHF患者分离病原虽也有消息报告,但未见具体材料。我们于1983年冬从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已从多种啮齿动物和不同流行地区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最近还证实家猫亦可成为宿主动物。这些不同来源的病毒,在理化特性和形态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我国各地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不仅流行病学特点不同,临床症状也轻重不一,除与当地带毒的宿主动物种类有关外,病毒的毒力强弱可能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 1984年我省不但在家猫中查到EHF抗体而且分离出病毒,从而把宿主动物的范围扩大到食肉目的猫科。为查清疫源地的类型及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必须扩大宿主动物的调查范围,本文报道从我省沿淮疫区多种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黑线仓鼠、黄鼬(Mustela sibirica)肺组织中分离出EHF病毒。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传染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经血清学证实31种小型动物携带EHF病毒(EHFV)抗原。我省证实有9种,其中啮齿动物占7种。本文试从鼠密度、带毒检测、病毒分离及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对我省所查出的带毒动物进行综合分析,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预防对策。一、黑线姬鼠密度与EHF发病关系黑线姬鼠是我省EHF流行区野外主要优势种,在沿江疫区占鼠类构成比的94.2%,沿淮疫区占86.8%。根据其区系分布及季节消长与本病流行基本符合这一规律,通过1970~1974年的验证,证实用9月份黑线姬鼠密度预测本地区当年EHF疫情具有一定程度准确性(表1)。吴系科等[流行病学杂志1981;2(1):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本文就三年21个EHF疫区(点)流行病学资料,探讨EHF病人与褐家鼠带毒率的地域关系。资料来源与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情况调查、景观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2、标本采集:病人及健康人血清逐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实验大鼠和接触者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的情况,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日本、朝鲜、苏联、比利时、英国和我国都相续报导实验动物发生EHF感染,并且从实验大鼠和接触者检出EHF抗原和抗体,证实了大鼠体内存在EHF病毒抗原。1984年南京实验人员发生典型的EHF症状,从实验大鼠中检出病毒;随后追迹到供鼠点安徽和县,在其大鼠中发现EHF病毒抗原和抗体。这些个体户饲养的大鼠同时供应了附近省、市、地区的科研、医学等实验动物室,引起卫生部的重视。根据卫生部(84)卫防急字第132号文件,我站为了解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和接触者的出血热感染情况,对加强实验动物和接触者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于1983~84年分别在本市抽查10所有实验大鼠的单位和30所内的接触人员,进行了EHF带毒和抗体水平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进一步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与发病的关系,摸清流行规律。我们在对疫区不同月份鼠类种群分布、EHF抗原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证实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地区常见的其他野生小型兽类能否被感染,我们先后对疫区猎获的野兔进行调查,从野兔体内检出了EHF抗原和抗体,证明野兔能自然感染。实验采用的野兔来源于湖北EHF疫区的咸宁、潜江等县。受试血清有EHF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在1∶5120~10,240;正常人血清;猎人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分别为:EHFV HA_(1018)株鼠脑抗  相似文献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病原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快。我国不仅从疫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EHF病毒,而且从病人血清中,直接应用A—549细胞分离病毒亦获成功。最近洪涛等证实,三种不同来源的病毒,在形态上是一致的。但我国各地发生的EHF,不仅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其流行特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广西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分布特征,揭示流行规律,根据全国EHF地理流行病学调查的统一方案,对广西EHF疫区类型、宿主动物种群组成及其携带EHFV 情况,于1985年至1986对EHF 人间流行和宿主动物传染源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我市1973年发现该病,至1989年陆续有病例报告,自1990年以来本市EHF发病率直线上升,疫区迅速扩大。为阐明本市EHF的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的种类组成,确定主要传染源,分析感染场所和疫区类型及人群隐性感染状况和确定EHF疫苗接种类型等问题,使EHF的防治工作具有科学依据,本站于1998年3月份在红光镇进行鼠类种群分布,密度及病毒(抗原)携带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先后建立了能分泌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A_9、R_(22)、82—010H和76—118株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多株,并已开始用于实验研究。为了获得本省EHF毒株的McAb,以便应用于实验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我们初步开展了此项研究,并已得到一株杂交瘤细胞。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站分离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R_3株和B_5株,感染黑线姬鼠和长爪沙鼠制成的肺切片抗原,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不同人群的血清,证明此抗原仅能与流行性出血热EHF 病人血清起特异性荧光反应。EHF 病人血清中的IgG 抗体在发热开始第3病日即可检出,并可持续19年之久,从而为本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特异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乡医学院学报》1990,7(1):076-76
<正> 在对1986年济南郊区某镇34个村发生的甲型肝炎流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中,我们对甲肝流行前后14岁以下儿童的抗甲肝病毒抗体(抗-HAV)水平及非发病村儿童的抗-HAV水平作了检测与比较,并对感染类型作了  相似文献   

19.
自1957年Chanock和Finberg等从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儿呼吸道中分离出呼吸道合胞病毒(以下简称RSV)后,证实RSV是引起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之一,且在6个月以内幼婴常导致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我国从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分离此病毒成功,最近我院儿科病毒实验室也分离出此病毒。但有关此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情况,我国报导尚少,为了探讨RSV在我市小儿中的感染情况,我们对南宁市15岁以内的228例小儿作RSV抗体水平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流行性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证实我省发生的EHF属于野鼠型为主的经典型出血热;疫区分布具有广泛性,但重疫区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局限性,有沿水系分布的特征;同时证实有9种动物携带EHF病毒抗原,黑线姬鼠是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居民区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并证实潜在疫区的存在。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指出我省防治工作的重点及疫情预测的指标,并对尚无病例报告的地区开展预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探讨流行因素,掌握流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