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I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广州地区部分汉族人群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成年个体628例[年龄20 ̄79岁,平均(53.4±15.9)岁],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其全身、腰椎2 ̄4(L2 ̄4)、股骨颈、Ward氏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1A1及COL1A2基因型。结果628例受试对象中,未能观察到I型胶原α1链Sp1结合位点G→T突变,COL1A1基因型均为SS型;COL1A2基因型分别为EE型311例,占49.5%;Ee型252例,40.1%;ee型65例,10.4%。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汉族人群中,不存在COLIA1Sp1结合位点的多态性,COLIA2EcoR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不密切,尚不能作为筛查广州地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42岁绝经后妇女(自然绝经≥2年)231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Ⅰ型胶原α1链及α2链基因型.结果231例受试对象中,Ⅰ型胶原α1链PCR扩增产物未发现ACCB7I酶切位点,Sp 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Ⅰ型胶原α1链基因型均为SS型;Ⅰ型胶原α2链基因型分别为EE型113例,Ee型91例,ee型27例(分别占48.9%、39.4%、11.7%),等位基因频率E和e各为68.6%、31.4%.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携带EE基因型的个体比Ee基因型和ee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为低,但只在腰椎侧位(L2-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值EE基因型比Ee基因型携带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COL1A1 Sp 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COL1A2基因EE型个体较Ee基因型及ee基因个体的骨密度值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COL1A2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42岁绝经后妇女(自然绝经≥2年)231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Ⅰ型胶原α1链及α2链基因型。结果231例受试对象中,Ⅰ型胶原α1链PCR扩增产物未发现ACCB7I酶切位点,Sp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Ⅰ型胶原α1链基因型均为SS型;Ⅰ型胶原α2链基因型分别为EE型113例,Ee型91例,ee型27例(分别占48.9%、39.4%、11.7%),等位基因频率E和e各为68.6%、31.4%。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携带EE基因型的个体比Ee基因型和ee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为低,但只在腰椎侧位(L2-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值EE基因型比Ee基因型携带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COL1A1Sp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COL1A2基因EE型个体较Ee基因型及ee基因个体的骨密度值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COL1A2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 typeⅠ alpha 1,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65岁男性个体193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的BMD值,并分别采用AS-PCR及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1A1及COL1A2基因型.[结果]193例受试对象中,COL1A1基因型均为SS型;COL1A2基因型分别为EE 81例、Ee83例、ee29例.[结论]受试人群Ⅰ型胶原α1链Sp1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骨密度与COL1A1未见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对于COL1A2基因而言,携带EE基因型的老年男性个体具有较低的骨密度值.  相似文献   

5.
Ⅰ型胶原α1链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伟  黄春苓  修玲玲 《广东医学》2008,29(6):945-947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链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76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COL1A1 Sp1位点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间的关系。结果"s"等位基因在健康对照组中的频率为3·3%,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组为10%,而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为7·6%,但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SS型较Ss型在腰椎有较高的骨密度(P=0·04),而不同基因型间骨转换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等位基因可能与低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型胶原α1链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76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COL1A1 Sp1位点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s'等位基因在健康对照组中的频率为3.3%,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组为10%,而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为7.6%, 但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SS型较Ss型在腰椎有较高的骨密度(p=0.04),而不同基因型间骨转换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s'等位基因可能与低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α_1链(COLⅠ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多态性与成都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的相互关系.方法 根据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第2~4腰椎(L_(2~4))部位的骨密度值的结果 ,纳入受试者318例,均为成都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其中骨质疏松症组212例,正常对照组106例;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 基因所在的DNA片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1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多态性.结果 骨质疏松症组中COLⅠ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GG、GT、TT基因型分别有82例、99例和31例,对照组中GG、GT、TT基因型分别有51例、45例和10例;骨质疏松症组的COLⅠ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等位基因T的频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对骨质疏松症组按基因型分组进一步分析发现,TT纯合子组个体的腰椎骨密度比GG纯合子组和GT杂合子组低(P<0.05).结论 COLⅠ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多态性与成都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相关,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更易导致低骨矿密度和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蛋白α1 (COLIA1)基因 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老年性椎间盘退化的相关性。方法 以65岁以上汉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375例中国汉族椎间盘退变疾病患者 (病例组)与118例中国汉族非椎间盘退变疾病受访者 (对照组),PCR检测COLIA1基因第一个内含子Sp1位点G→T多态性。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病例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OLIA1基因 Sp1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对照组和病例组中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264 (70.4%)/82 (69.5%)、GT:102 (27.2%)/26 (22.0%)、TT:9 (2.4%)/10 (8.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527,P=0.00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G:630 (84.0%)/190 (80.5%)、T:120 (16.0%)/46 (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63,P=0.211)。结论 COLIA1 Sp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老年椎间盘退化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COL1A1基因-1997G/T多态性与中国女性骨密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OL1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女性骨密度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对291名女性研究对象进行腰椎及股骨扫描,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OL1A1基因-1997G/T多态位点基因型,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与腰椎2~4及股骨骨密度关系.结果:在调整环境危险因素前后,均未发现COL1A1基因的-1997G/T位点的多态性与女性股骨颈、股骨柄和股骨三角区及腰椎2~4的骨密度呈显著相关.结论:在中国女性人群中COL1A1基因-1997G/T多态性与股骨及腰椎骨密度无显著性相关,与欧洲人群研究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蛋白(COLIA1)基因的多态性与脊柱融合患者术后融合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需行脊柱融合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白细胞DNA并扩增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用PCR-RFLP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IA1基因Pcol2位点多态性,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Eco31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对照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实验对象均存在COL1A1基因Pcol2位点-1997G/T多态性,GG型166例,GT型232例,TT型25例.并发现GG基因型与颈椎融合有相关性(P=0.004),而与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无相关性(P=0.831).结论 COLIA1 Pcol2位点-1997G/T单核苷酸多态性GG基因型可能是促进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重要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OL4A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农村男性骨密度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对367名男性研究对象进行腰椎及股骨扫描,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OL4A2基因Gly683Ala多态位点基因型,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此位点多态性与腰椎2~4及股骨骨密度关系.结果:在调整环境危险因素前后,均未显示COL4A2基因Gly683Ala多态性与股骨颈及腰椎2~4骨密度有显著相关性(P=0.328、0.813).结论:在中国农村男性人群中COL4A2基因Gly683Ala多态性与股骨颈及腰椎2~4骨密度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一个非近亲婚配的成骨不全家系中5例患者的1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每例患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其L1~k4股骨颈和全髋部位的骨密度(BMD),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及50名对照者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和放射学资料,该家庭中5例患者被诊断为Ⅰ型成骨不全显性遗传.该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均存在COL1A1基因的第28外显子的两个碱基(AG)缺失造成的突变(P.Gly632x),均为杂合突变,导致632Gly之后的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而在家系内正常个体及其他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除先证者姨妈和表哥的L1~L4 BMD低于同龄正常人外,其他患者的BMD基本与同龄正常人相似.结论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位于COL1A1基因第28外显子的新突变位点可导致Ⅰ型成骨不全,为进一步探讨COL1A1基因型和成骨不全表型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人群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1)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BMD,将374例受试人群分为BMD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3组。(2)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ml,提取DNA。(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4)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1245G/T位点进行等位基因鉴别。结果长春市汉族正常人群COL1A1-1997G/T转换中,GG基因型占38.40%,GT基因型占46.38%,TT基因型占15.22%,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女性GG等位基因型所占比例大于男性,GG基因型占44.39%,GT基因型占43.37%,TT基因型占12.24%;骨质疏松骨折患者GG基因型为主,占47.50%,GT基因型占35.00%,TT基因型占17.50%。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3组同性别间BMD逐渐减少(P<0.05)。3组中女性BMD均低于男性BMD(P均<0.05)。正常人群同性别间BMD不存在差异(P均>0.05);骨质疏松组女性GG基因型BMD低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蒙汉族人群TNF-α-238位点,-30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的方法检测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哮喘病人和蒙、汉族健康人群中TNF-α基因-238位点,-308位点基因多态性,计算和比较各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蒙古族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间-238位点、-308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A等位基因突变率无差异。(2)汉族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间-238位点、-308位点基因型分布和A等位基因突变率无差异。(3)蒙汉族健康人群-238位点、-308位点基因型分布和A等位基因突变率无差异。结论:(1)哮喘病人和健康对照组间TNF-α基因-238位点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无差异。(2)蒙古族哮喘组和汉族哮喘组间TNF-α基因-238位点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COLIA1基因-1997G/T多态性与中国女性骨密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OLI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女性骨密度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对291名女性研究对象进行腰椎及股骨扫描,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OLIA1基因-1997G/T多态位点基因型,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与腰椎2~4及股骨骨密度关系。结果:在调整环境危险因素前后,均未发现COLIA1基因的-1997G/T位点的多态性与女性股骨颈、股骨柄和股骨三角区及腰椎2~4的骨密度呈显著相关。结论:在中国女性人群中COLIA1基因-1997G/T多态性与股骨及腰椎骨密度无显著性相关,与欧洲人群研究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何进卫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31-532,535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Ⅰ型胶原α1基因SP1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的关系,为阐明骨质疏松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50例上海地区绝经后健康、汉族、无亲缘关系妇女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的BMD,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绝经后妇女Ⅰ型胶原基因SP1结合住点多态性,同时随机选择2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反应目的条带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25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产物无一例能用Ba1 Ⅰ酶切开,显示均为SS基因型,其中2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反应目的条带经DNA序列分析证实是SS基因型。结论绝经后汉族妇女Ⅰ型胶原基因SP1结合位点无多态性,亦即不存在与BMD变异的关联性,提示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的遗传背景与白种人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肝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在11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肝硬化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中,用直接测序法对COL1A1基因启动子区3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是否与肝硬化相关,并用单倍型推测软件计算上述位点单倍型频率的分布,分析这些单倍型是否与肝硬化的发生有关.结果:在COL1A1基因启动子区的3个多态性位点中,-1662del/insT多态性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中均未发现,-1997G>T和-1363C>G多态性在疾病及正常组间没有差异,但-1997T/-1363C 单倍型分布频率在疾病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Ⅰ型胶原基因启动子区-1997G>T和-1363C>G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与广州地区部分汉族妇女骨密度(B肋)相互关系。方法 随机筛选年龄23~78岁广州地区汉族健康妇女273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其全身、腰椎侧位、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住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ER基因型。结果 273例受试对象中,ER基因型分别为PP型61例,Pp型129例,pp型83例,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无论是整个受试群体,还是将其分为绝经前及绝经后群体,PP型个体的BMD比其他基因型都较低。结论 E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与绝经前妇女的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肉瘤患者Ⅰ型胶原α1(COL1A1)基因多态性,探讨骨肉瘤与COL1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骨肉瘤以及正常患者外周血样本,应用焦磷酸测序方法(Pyrosequencing)对54例骨肉瘤患者与126例健康对照者COL1A1基因rs1061970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54例骨肉瘤患者COL1A1rs1061970位点基因型频率中,TT(13.0%)和CT(48.1%)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T基因型频率11.9%及CT等位基因频率30.2%(P<0.05),骨肉瘤患者组中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37.0%,高于对照组的27.0%,OR为1.59,95%CI 0.99~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骨肉瘤的发病风险仍呈上升趋势。结论 COL1A1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携带COL1A基因T等位基因的发生骨肉瘤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河南省汉族人群无关个体217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的-238G/A、-308G/A、-850C/T、-863C/A共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合质量分数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对SNPs位点进行分型。结果选择的TNF基因上4个SNPs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河南省汉族人群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各等位基因频率均大于5%,等位基因最小频率分布在5.8%~14.1%。4个SNPs位点共观察到21种组合基因型,杂合度为0.461。根据SHEsis软件推测出11种单体型,单体型多样性为0.608。结论河南省汉族人群TNF基因4个SNPs位点及其组成的单体型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在法医学实践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