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伤急诊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5年5月至2009年3月采用传统模式救治的多发伤患者123例为对照组,以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开展急诊一体化救治的161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死率、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急诊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明显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医院多发伤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ICU时血乳酸值和血红蛋白值、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ICU时观察组乳酸值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提高了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8例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救治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既往的专科救治模式,观察组(n=58)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比两组的院内急诊时间、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入院2周损伤严重程度、出院后3个月预后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早期病死率及休克、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急诊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入院2周的损伤严重程度均较抢救前明显减轻,并且观察组入院2周的轻伤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严重伤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能够提高多发伤救治的系统性、连续性及整体性,可尽快启动确定性治疗,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诊科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的临床效果,以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未采用MDT小组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应用MDT小组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为实验组,给予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略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急诊科采用MDT有利于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的疗效,缩短急诊停留时间和抢救至手术时间,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及抢救成功率,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以EICU为平台的创伤中心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预后的急救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1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期间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救治的10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9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08例采用以EICU为平台的创伤中心救治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急诊救治时间、完成初次检查时间、抢救厅滞留时间、急诊手术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预后、两组合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结果:研究组急诊救治时间[(5.8±1.9) min]、完成初次检查时间[(31.3±12.2) min]、抢救厅滞留时间[(86±37) min]、急诊手术时间[(122±56) 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9.6±2.3) min]、[(52.7±14.6) min]、[(145±62) min]、[(182±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51例(对照组),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严重多发伤患者62例(观察组),对比两组急诊CT时间、标本送检时间、护理交接时间、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诊CT时间、标本送检时间、护理交接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优化创伤护理流程,能明显缩短护理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信息化绿色通道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接诊并进行传统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接诊并采用信息化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急诊室滞留时间、平均检查时间、入院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抢救成功率的组间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急诊室滞留时间、平均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天数、ADL、GC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流程中采用信息化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不仅促进了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而且加快了各个科室的有机整合,使救治体系更加系统性和多元化,提升了团队应急反应能力,缩短了患者滞留时间,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结局,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内压力监测及动态护理干预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6年10月我科未使用腹内压监测的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1月—2017年4月应用腹压预警及动态护理干预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0例为观察组,均对症救治,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救治成功率、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内压力监测可以为临床判断严重多发伤病情变化、指导治疗与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可靠依据;腹压预警及动态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缩短ICU停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高原地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体会(附15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严重创伤救治一体化及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01~2009-09收治的环青海湖地区1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按救治方法 (一体化救治和非一体化救治)和手术原则(损伤控制手术和确定性手术)分为三组.结果 急救一体化救治、非一体化救治和确定性手术组比较,急救一体化救治和损伤控制(或确定性手术)组的病死率降低(P<0.05),确定性治疗前时间、手术持续时间、LTD恢复时间、入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高原地区采用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并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入住ICU的时机,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严重多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进入ICU)和改进处理组(进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并分析病死率与不同受伤部位数、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改进处理组的乳酸清除、体温恢复及PT、APTT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处理组(P<0.05),同时住院天数、ICU天数、并发症以及死亡人数均低于传统处理组;改进处理组在ISS值"30~40"、"40~50"、"50~"及"4~5个"损伤部位的病死率均低于传统处理组(P<0.01)。结论:严重多发损伤患者在进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同时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可在此类患者(尤其是严重多发损伤患者)临床救治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预后和急救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CRAMS评分<9分的重度创伤)多发伤患者80例,依据其他急救分站和本院急救分站所实施的不同的急救创伤管理模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创伤院前院内急救模式,研究组行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处理时间、住院天数、入住ICU和受伤至医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前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和急救满意结果。结果: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12/40)(P<0.05)。研究组受伤到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接警速度、反应时间、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和诊治流程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电话沟通、现场处理、组织协调、院内衔接、收费合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可缩短多发伤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降低死亡率、入住ICU率和住院前后病死率,提高了急诊救治满意度,对预后效果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外伤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47例,23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4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种血肿清除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总体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组从患者入院到开始手术的时间及颅内血肿清除的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术后的用血量,术后血管活性药使用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微创组均显著少于开颅组。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有助于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整体救治,值得更深入地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腹内压(IAP)监测在ICU多发伤患者中的早期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均给予对症救治,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ICU常规护理,仅观察组在ICU护理中给予IAP监测(每隔30 min测量1次),分析两组成功救治率、ICU停留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救治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IAP监测在ICU多发伤患者早期应用中的效果满意,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组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病情特点与转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特点,为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最近3a急诊ICU收治的年龄〉18周岁、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ICU住院时间〉24h的14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60岁)、中年(40~59岁)和青年(18~39岁)三组,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损伤严重度、急诊手术、继发感染、脏器功能不全、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最终预后;比较各组治愈出院者的上述指标。结果各组的一般情况、致伤原因、损伤程度、急诊手术情况差异无显著性,但老年组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另两组;老年组入院24h的心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动脉血氧分压低于另两组;各组继发感染、脏器功能不全、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年龄越轻,预后越好;治愈出院者中以青年组损伤和病情最为严重。结论创伤时机体的影响随年龄增加而加重,预后明显变差,要特别重视老年创伤的救治,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创伤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7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救治及护理。观察组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患者实施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效果、并发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伤情严重程度评分(IS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管理小组的成立使损伤控制理论应用更具科学性及规范性,能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手术不良反应,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某院收治的7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的早期全面处理(ETC)技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则予以DCO技术进行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记录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治疗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救治的成功率分别为97.44%(38/39)、89.74%(3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ICU停留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时间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DCO技术,能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传统专科专治救治模式和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创伤一体化救治的患者132例,并与传统专科专治救治的患者115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入院病情确诊时间、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及预后。结果:与传统专科专治救治模式比较,采用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能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缩短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天数,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病死率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行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症多发伤(S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的148例SMI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急诊科2021年1-12月收治的144例SMI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急诊救治效率、急诊时间效能、急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完成B超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ICU住院时长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分别为84.7%、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以提高SMI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急救成功率,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构建高效、快速、全覆盖的协同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在急救的基础上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护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对于急诊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进行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14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创伤救治原则护理的11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相关指标,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75.71%,高于对照组的6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救治时间、院前救治时间、现场救治至到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低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多发伤患者采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效果较好,可提升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使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