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利用64层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国人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92例成年患者行64层螺螺旋CT头部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 采用容积再现,取冠状位观测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测量三孔中心至正中线的距离;在眶上孔(切迹)中心至颏孔中心作一连线(称此连线为S-M线),观察眶下孔中心与S-M线的位置关系.结果 眶上孔(切迹)、眶下孔及颏孔中心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右侧为:(25.51±2.95)mm、(28.18±2.71)mm、(24.49±2.45)mm;左侧为:(23.33±2.90)mm、(28.20±2.51)mm、(24.96±2.02)mm.眶上孔中心距正中线左右两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眶下孔中心位于S-M线外侧者164侧例,占89.13%、位于S-M线内侧者12侧例,占6.52%,位于S-M线上的8侧例,占4.3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观察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其结果 与颅骨标本观察结果 基本一致,且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押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卵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最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熏男性左侧为(40.4±0.3)mm,右侧(40.9±0.4)mm。女性左侧为(39.8±0.6)mm,右侧为(40.2±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押下颌神经长度(10.4±1.6)mm,宽度为(4.5±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5)mm,卵圆孔内段长(5.1±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0.3)mm,右侧为(1.5±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0.4)mm,右侧为(8.3±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穴23%雪。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穴80%雪。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穴13%雪。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熏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熏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熏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日益普及,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国内外实体标本测量数据报道相对较少。目的:观察实体下颌骨标本,经过测量明确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数据,为临床进行牙槽外科手术、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以及解剖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3/09在吉林医药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完整下颌骨标本20具。方法:选取16具牙列完整的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和4具无牙下颌骨标本,测量下颌骨,在矢状剖面和颏孔后区每个牙位截面上有关磨牙、牙槽嵴以及下颌管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颏孔的位置、颏孔前缘到颏管前缘水平距离、下颌孔的位置、下颌管与磨牙根尖及各方向上骨板的距离。结果:下颌管位于下颌骨体内下方走行中偏舌侧,并近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第三磨牙根尖距离最近,在颏孔前方转向后外和颊侧出颏孔。下颌管在无牙下颌骨上与牙槽嵴顶距离明显缩小。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离体标本做多断面的观察和测量,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前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使得临床医师能更好的制定手术方案,预防术中大量出血、神经损伤以及下颌角骨折和颌骨的侧壁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以成人体外下颌骨标本进行下颌管多断面数据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近年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日益普及,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国内外实体标本测量数据报道相对较少.目的:观察实体下颌骨标本,经过测量明确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数据,为临床进行牙槽外科手术、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以及解剖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3/09在吉林医药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完整下颌骨标本20具.方法:选取16具牙列完整的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和4具无牙下颌骨标本,测量下颌骨,在矢状剖面和颏孔后区每个牙位截面上有关磨牙、牙槽嵴以及下颌管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颏孔的位置、颏孔前缘到颏管前缘水平距离、下颌孔的位置、下颌管与磨牙根尖及各方向上骨板的距离.结果:下颌管位于下颌骨体内下方走行中偏舌侧,并近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第三磨牙根尖距离最近,在颏孔前方转向后外和颊侧出颏孔.下颌管在无牙下颌骨上与牙槽嵴顶距离明显缩小.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离体标本做多断面的观察和测量,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前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使得临床医师能更好的制定手术方案,预防术中大量出血、神经损伤以及下颌角骨折和颌骨的侧壁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特征与颅耳沟微创切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下颌角整形常采用口外切1:3、1:3内切口、口内外联合切口等3种入路,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作为一种较新的入路方式,其报道尚不多见.目的:明确下颌角及其相关血管神经的解剖,为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手术提供解剖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2/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材料:成人头颅标本15个,男4例,女11例,共30侧;成人下颌骨15个30侧.方法:将成人头颅标本15个30侧逐层解剖,观察下颌角的解剖层次,行经下颌角区域的血管神经的分布、走行及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选用15个成人下颌骨并做标记线,依次沿标记线锯开下颌骨,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颏孔、下颌孔及各横断面的下颌管截面至下颌骨边缘、内壁、外壁的距离并计算各项指标的x±s.主要观察指标:①下颌角区域的解剖层次.②卜颌角区域的血管.③下颌角区域的神经.④下颌管.结果:耳大神经、颈外静脉、面神经颈支、面动脉、面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离下颌角的距离分别是(19.48±6.45),(13.84±3.78),(9.58±3.05),(22.62±7.16),(20.08±6.45)mm;面神经下颌缘支出腮腺的位置距离下颌角(7.79±2.57)mm;下颌管在第3磨牙外缘至下颌角最凸点连线距离是(16.97±2.24)mm.结论: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但尚有一定规律可循,颅耳沟微创切口从解剖学角度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成人离体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方法对38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行CBCT扫描,获得76侧颞骨图像,观察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及前壁CT表现。结果最终72侧纳入研究,包括68侧左右配对图像及4侧单侧图像。膝状神经窝形态不一,内外径(2.84±0.46)mm,前后径2.30(1.94,2.74)mm,上下径(1.44±0.26)mm。72侧中,53侧前壁骨质完整,厚度(1.54±1.49)mm,5侧部分缺损,14侧完全缺损;55侧前壁可见岩浅大神经管显示,开口处直径(0.88±0.31)mm,穿行于颞骨长度(3.47±1.58)mm;36侧前壁岩浅大神经管外侧见细小骨管,开口处直径(0.51±0.24)mm。结论成人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形态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图像分析新疆维吾尔族成人下颌前牙区颌骨形态。方法牙齿缺失维吾尔族成年患者80例,行CBCT检查后测量下颌前牙区颌骨外形、唇舌侧宽度和近、远中距离。结果 80例下颌前牙区颌骨唇侧形态均呈凹形,且最凹点均位于下颌骨上1/3和中1/3;下颌前牙区颌骨舌侧形态多样,尖牙中凸形所占比率最高(47.50%)、其次为平坦形(22.50%),中切牙和侧切牙中平坦形所占比率最高(40.00%、36.25%)、其次为凸形(30.00%、31.25%);左、右侧尖牙、侧切牙及中切牙颌骨舌侧宽度在下颌骨下缘的皮质骨上缘最宽,其次为根尖处及颌骨中1/2,牙槽嵴顶处最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侧尖牙牙槽嵴顶[(8.72±0.13)、(8.57±0.16)mm]和根尖[(9.76±0.31)、(9.68±0.33)mm]颌骨唇舌侧宽度高于女性[(8.10±0.09)、(8.13±0.10)mm;(8.81±0.30)、(8.71±0.30)mm](P0.05);左、右侧尖牙、侧切牙、中切牙牙槽嵴顶的近中及远中距离为4.52~6.83mm,其中尖牙近中及远中距离最大,侧切牙次之,中切牙最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右侧下颌尖牙区远中距[(6.89±0.07)mm]、近中距[(6.52±0.08)mm]均大于女性[(6.69±0.09)、(6.18±0.10)mm](P0.05)。结论维吾尔族成年人下颌骨前牙唇侧形态均为凹形,舌侧形态多样,唇舌侧牙槽骨较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指标.方法对89具成人离体下颌骨后牙区不同部位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3.95±2.45)mm,无牙侧(8.77±2.75)mm,平均值相差5.18 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1.65±3.09)mm,无牙侧(24.67±3.88)mm,平均值相差6.98 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29.15±2.91) mm,无牙侧(23.03±4.11)mm,平均值相差6.12 mm.结论选择颏孔和颏孔后1.0 cm分别作为双尖牙区、磨牙区下颌骨高度测量的标志点,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5~7 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CBCT观察分析安徽中部地区汉族人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方法 对2018年-2022年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行CBCT检查的412例患者共824侧下颌管进行观察,统计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结果 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29.94%。结论 合肥及周边地区汉族人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较高,在下颌后牙区行手术时,应拍摄CBCT,以防损伤下颌管分支的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锥形束CT(CBCT)研究翼腭管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临床LeFort Ⅰ型截骨术提供指导。方法 从CBCT数据库中随机选取30例正常成年人颌面部CBCT数据,比较左右侧各测量标志点数值之间的差异。结果上颌窦内侧壁从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35.25 mm。颧牙槽嵴至翼腭管25.41 mm,翼腭管至中线16.68 mm,犁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是13.87 mm,骨性鼻中隔长度是46.27 mm。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6°14′。比较左右侧各测量标志点数值之间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CBCT测量LeFort Ⅰ型截骨术相关的翼腭管的解剖数据准确、有效,可为避免损伤腭降血管等结构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相关参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40例, 将其纳入观察组, 另选取体检健康者20例, 纳入对照组。分别采用B型、M型超声和剪切波弹性超声, 测量受试者颏舌骨肌的厚度, 空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运动速率、剪切波速度, 比较差异。结果观察组的颏舌骨肌厚度[6.20(5.23, 7.30)mm]、剪切波速度[(1.61±0.24)m/s]均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执行空咽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7.12(5.10, 9.90)mm]较对照组大, 运动时间[1.62(1.13, 2.65)s]较对照组长, 运动速率[4.24(2.81, 7.00)mm/s]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执行吞咽5 ml水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8.05(6.00, 10.53)mm]较对照组大, 运动时间[1.59(1.02, 2.52)s]较对照组长, 运动速率[4.93(3.08, 8.70)mm/s]较对照组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指标。方法:对89具成人离体下颌骨后牙区不同部位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3.95&;#177;2.45)mm,无牙侧(8.77&;#177;275)mm,平均值相差5.18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1.65&;#177;3.09)mm,无牙侧(24.67&;#177;3.88)mm,平均值相差6.98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29.15&;#177;2.91)mm.无牙侧(23.03&;#177;4.11)mm,平均值相差6.12mm。结论:选择颏孔和额孔后1.0cm分别作为双尖牙区、磨牙区下颌骨高度测量的标志点,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5~7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背景:双下颌嚼肌肥大症患者,往往都存在着下颌角前切迹明显凹陷,从而不仅突出方型面容,还同时突出方型的颏部.目的:观察下颌角磨削去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畸形后咬肌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照,病例来自2005 06/2007-01南方医院整形科.对象:选择南方医院整形科治疗并育完整资料的外翻型下颌角肥大伴小颏形女性患者60例,年龄19~42岁.方法:应用下颌角磨削去骨矫治60例下颌角肥大畸形,并将所磨削的骨屑植入颏部,颏成形塑形后石膏托同定改善下颌整体形态.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每隔4周,放松和用力咬合2种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同时拍摄口腔全景X射线平片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平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24,32周下颌角度、下颌宽、咬肌厚度变化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平片表现.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无感染、神经损伤及出血,均无颏唇部感觉麻木.①随访1年,一般在治疗后第24周肿胀完全消退,磨骨后的下面部形态明显改善,55例患者对颏成形及下颌角磨削后脸型变化均表示满意.2例治疗后10d要求改变成形的颏部形状,给予调整后满意.3例分别于治疗后因外力使颏部变形,给予调整后恢复原来塑形形状.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双侧下颌角度明显增大、下颌宽度明显减小(P<0.05).在松弛和咬合2种颌位状态下,治疗后24周双侧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③口腔全景X射线平片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片示,下颌角明显变小,磨骨后的下颌角更加圆滑,颏部隆起,下面部弧度自然,角度>110°,移植的骨屑与下颏骨融合好.结论:下颌角磨削去骨后24周内肥大的咬肌会出现自行萎缩,不需处理,24周后咬肌不再有变化.下颌角肥大者可行单纯磨削去骨,无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检查结合牙体分割微创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97例(155颗)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CBCT明确IMTM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术中采用转角高速涡轮机夹持长臂裂钻分割牙体,以微创的方式分块拔除IMTM。记录拔牙时间、患者满意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采用t检验比较男、女间拔牙时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阻生牙类型及不同年龄段组间拔牙时间的差异。结果CBCT结果显示67.7%(105/155)的下颌管位于IMTM根尖的颊侧、22.6%根尖下方、9.7%舌侧,其中24.5%<1 mm;24颗(15.5%,24/155)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56颗牙(36.1%,56/155)<1 mm。IMTM以近中、垂直及水平向阻生最为常见,平均拔牙时间分别是(24.3±1.1)min,(15.6±1.2)min,(29.7±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5,P<0.001);术中8颗牙(5.2%,8/155)下颌管暴露,无1例舌侧骨板损伤致牙根移位。术后3例少量出血,1例发生干槽症,无1例发生下唇麻木,患者满意度在95.5%以上。结论CBCT应作为IMTM拔除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高速涡轮机牙体分割微创拔牙技术适用于各类IMTM拔除,具有创伤小、临床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云南地区部分人群下颌正中舌侧管解剖特点及其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03例患者下颌锥形束CT(CBCT)资料,其中男466例、女637例,0~18岁123例、19~40岁603例、41~60岁264例、>60岁113例,汉族900例,纳西族57例,其他民族146例;对比观察下颌正中舌侧管数量、形态及走行方向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及民族间的差异。结果 CBCT于624例显示单支、318例显示双支、161例显示≥3支下颌正中舌侧管;72例呈直型、1 031例呈非直型;418例自上向下、277例自下向上、12例近似平行走行,396例无明确方向。下颌正中舌侧管数量及走行方向在性别及不同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不同民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颌正中舌侧管形态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及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颌正中舌侧管数量、形态及走行方向三者相互影响(P均<0.001)。结论 云南地区部分人群下颌正中舌侧管多呈单支、非直型,自上向下走行或无明确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容积CT观察颧颞管的解剖特点.方法 对50例(100侧)成人眼眶容积CT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观察颧颞管的显示率、形态、分支、平均长度、内孔起源位置、外孔(颧颞孔)至眶内缘距离、内外孔数量及孔径.结果 颧颞管显示率为96.00%(96/100),为管状或纡曲形,共有46侧颧颞管发出返回眶内的分支.颧颞管根据走行分4型,分别为单支型(39支)、两支型(8支)、分叉型(36支)、单支+分叉型(13支).内孔位于眶下裂(55/115,47.83%)或眶外侧壁(60/115,52.17%),外孔开口于颞窝(100/119,84.03%)或颧骨面(19/119,15.97%).颧颞管长度为(12.4±4.9)mm.外孔距眶边缘(6.5±2.7)mm.颧颞管内孔、外孔可分为1孔或2孔型.内孔直径为1.0mm(0.8~1.2 mm),外孔为0.8mm(0.7~1.0mm),男性内、外孔的孔径均大于女性.结论 颧颞管是眼眶外壁内常见的神经血管通道,其走行及开口变异多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的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形态学特征.方法 应用DSCT对27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测量窦房结和房室结动脉的直径、右SNA起点与RCA开口及左SNA起点与LCX起点的距离、AVNA与冠状静脉窦的距离.观察记录窦房结和房室结动脉起源、数量、行径及和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 ①单支SNA中起源于RCA近段0~33 mm范围内的155例,起自LCX近段4~31 mm范围内100例;14例为两支窦房结动脉.②起源于LCX外后侧段的19例窦房结动脉呈"S"型走形,在左上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的间隙内穿行.③SNA末段进入窦房结的途径有三种方式:SVC前型(50.00%)、SVC后型(41.54%)、Y型包绕(8.46%).④AVNA起源于RCA 244例,起源于LCX 28例,6例为2支AVNA 供血,均发自RCA.⑤AVNA的直径为(1.19±0.62)mm.AVNA与CSO的距离为(3.75±0.29)mm.结论 窦房结动脉、房室结动脉解剖变异较大,DSCT可准确显示其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中耳手术相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为中耳手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实验室进行。对10个尸头20侧颞骨标本进行解剖,耳乳突解剖模仿闭式乳突根治术、面神经减压术和鼓室成型术、经典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步骤进行。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中耳手术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587±0.206)mm,后半规管与面神经垂直段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514±0.386)mm,水平半规管与砧骨短脚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422±0.251)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沟在圆窗平面的距离为(3.622±0.369)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沟在锥隆起平面的距离为(3.562±0.217)mm,面神经垂直段与圆窗龛的距离为(4.830±1.152)mm,面神经与鼓索神经在圆窗平面的距离为(2.480±0.274)mm,面神经水平段与镫骨底板的最短距离为(2.248±0.204)mm。结论:相关测量数据为中耳手术中避免损伤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颏神经显露在经口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接收的经口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不显露颏神经,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显露颏神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术区麻木情况、麻木缓解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创面出血情况、创面恢复时间及颏神经损伤。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创面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创面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暂时性颏神经损伤率与永久性损伤率分别为5.0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2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喉返神经麻痹、下颌麻木发生率分别为5.00%、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00%、30.00%(P<0.05)。结论:颏神经显露在经口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明显降低颏神经损伤率,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治疗中予以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冷牙胶侧压法充填,观察组予以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两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充填效果、治疗情况、咀嚼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适填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根充时间、填充材料与根尖区距离为(79.58±8.28)min和(0.49±0.11)mm,短于对照组的(98.42±10.36)min和(0.76±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咀嚼效率、咬合力为(89.85±7.12)%和(61.42±6.52)kg,高于对照组的(82.11±6.85)%和(56.89±5.8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可提高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适填率,缩短填充材料与根尖区距离,促进咀嚼功能改善,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