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和不同病因分型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0年2月- 2014年6月110例脊柱侧凸患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11例)4组.分别行自然站立位全脊柱骨盆侧位X线和平卧位低剂量三维CT重建检查,分别测量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后凸角(Cobb T5-T12,TK)、胸腰段后凸角(Cobb T11-L2,TLK)、腰前凸角(Cobb L1-S1,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各组站立位与平卧位参数差异.结果 从站立位到平卧位,4组TK和PT均减小(P<0.05),SS均增大(P<0.05).退行性脊柱侧凸组SVA、LL、PI和PT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从站立位变换为平卧位时,退行性脊柱侧凸组LL增大(P<0.05),而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组LL均减小(P<0.05);先天性脊柱侧凸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侧凸患者的站立位与平卧位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存在差异.无论站立位还是平卧位,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与特发性、先天性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肢关节疾病以及畸形的健康人共1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间的脊柱后凸角(TK)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段后凸角(TL)、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Ⅲ型组T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组PI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型、Ⅲ型的PT高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lt;0.05),Ⅱ型、Ⅲ型的PT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TK与TL、LL、PI、SS有相关性,TL与LL、PI、SS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矢状面垂直轴( SVA)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SVA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Ⅰ型组中,TK和TL、PI、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Ⅱ型组,TK与TL、SS具有相关性, 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Ⅲ型组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Y和SS、SVA具有相关性;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lt;0.05)。结论骨盆参数各参数之间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矫正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接受PKP治疗的9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分为胸椎组(T1~T9)13例、胸腰椎组(T10~L2)69例、腰椎组(L3~L5)16例。另选取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脊柱骶骨角(spin-sacral angle,SSA)、局...  相似文献   

4.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四川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一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经皮内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时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分为再突出组(n=21)和未突出组(n=197)。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前一般情况、体重指数(BMI)、突出节段、手术入路及术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偏移(SVA),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LL、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I、TK、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SS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内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LL、SS减少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内镜治疗后发生术后再突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86例无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位垂直轴(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和对照组TK、LL-TK、SS、PI和SS-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正常成人相比,腰痛组出现低SS和LL伴有小PI的比例较高,而对照组中出现正常或高SS伴有正常或高PI的比例较高。结论 慢性腰痛患者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不同,特别是大TK、小SS、小PI的慢性腰痛患者比例较大,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的影响及生活质量评估。方法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62例行PKP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椎体骨折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就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神经功能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C_(7)~S_(1)的矢状位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均小于观察组(P<0.05),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均大于观察组(P<0.05),两组间骨盆倾斜角(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各阶段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矢状形态与其参数变化密切相关,其中C_(7)~S_(1) SVA、TK越大,LL、SS、PI越小导致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风险越大。此外,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下,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椎体成形治疗后新发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脊柱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椎体成形术后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指数(PI)、骶骨斜坡(SS)、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C7矢状位比值(C7/SFD),随访一年后,根据有无新发骨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资料的指标差异,并分析椎体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一年后,新发椎体骨折1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BMI、BMD、PI、TK、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SS、PT、C7/SFD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SS、TK和C7/SFD是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过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随年龄如何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留存的31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的资料,由2名外科医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最大胸椎后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T1骨盆角度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年龄与矢状面参数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与最大胸椎后凸角的关系。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年龄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311名健康志愿者的最大胸椎后凸角(r=0.280,P<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r=-0.320,P<0.01)、骶骨倾斜角(r=-0.216,P<0.01)、骨盆倾斜角(r=0.237,P<0.01)、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r=0.282,P<0.01)、矢状面躯干偏移(r=0.279,P<0.01)、T1矢状面角度(r=0.247,P<0.01)及T1骨盆角度(r=0.259,P<0.01)均与年龄相关,而最大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大胸椎后凸角=0.175×年龄+28.233,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加1.75°。<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组人数分别为8、56、51、59、56、56、25名,最大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及T1骨盆角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P均<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则随年龄增长而减小(P<0.01、P<0.05)。结论 在中国东部地区无症状健康志愿者中,最大胸椎后凸角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大1.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步行前后整体和局部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就诊的9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根据行走前矢状面参数将患者分为两组: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和失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 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步行15 min前后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两组步行15 min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对每组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与其余矢状面参数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代偿组19例,其中女16例、男3例,平均年龄为(64.1±5.9)岁,BMI为(24.2±4.6)kg/m2;失代偿组79例,其中女67例、男12例,平均年龄为(66.7±7.2)岁,BMI为(24.9±5.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前,代偿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大于失代偿组(Z=2.784,P=0.003),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小于失代偿组(Z=1.953,P=0.028;Z=3.815,P<0.01);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15 min后,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步行前比较,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增大(代偿组Z=1.718、P=0.043,Z=2.198、P=0.015,Z=3.875、P<0.01;失代偿组Z=1.842、P=0.031,Z=1.943、P=0.021,Z=2.917、P=0.002),骨盆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减小(代偿组Z=1.639、P=0.047,Z=3.624、P<0.01;失代偿组Z=1.812、P=0.039,Z=3.893、P<0.01);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胸椎后凸角也较步行前增大(Z=2.287,P=0.012)。代偿组、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均与骨盆倾斜角变化值呈负相关(rs=-0.519、-0.625,P=0.024、0.001),与骶骨倾斜角变化值、腰椎前凸角变化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变化值均呈正相关(代偿组rs=0.519、0.645、0.645,P均<0.05;失代偿组rs=0.625、0.407、0.407,P均<0.01)。结论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行走后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逐渐减弱或消失,骨盆及脊柱伸肌肌群的疲劳可能是代偿机制消失的原因。对于初次就诊时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骨盆倾斜角>20°的患者,建议在行走15 min后再次拍摄X线片重新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矢状面失平衡。  相似文献   

13.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52例太 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 肿瘤全手术切除123例(81.0%),次全切除24例(16.0%),5例(3.0%)于术后3wk内死亡,长期随访(平均5.6a)131例,其中117例(89.0%)恢复良好,9例(7.0%)肿瘤复发,需行再次手术。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20例中央区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在总结临床经验和复习文献的基础上,认为颅内压增高、阗痫、局灶症状是本病3大主要征象。预外动脉结扎,供应动脉栓塞,控制性低血压,是防治术中大出血的有效方法.在肿瘤摘除上,先行囊内切除,后切除囊壁的办法.它能保护中央区皮层、中央沟静脉及矢状窦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5.
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微创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5年收治的4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46例中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10例.4例病人术后一侧偏瘫,一例下肢瘫,随访1-8年,5例复发行第2次手术.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效果取决于肿瘤生长部位、侵犯矢状窦的范围.了解矢状窦是否通畅、保护中央静脉及其它引流静脉,显微手术分块切除肿瘤及受侵犯的颅骨、脑膜、静脉窦壁,是根治肿瘤,防止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小下颌畸形矫治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猴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前徙术(SSRO)后骨愈合区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术后骨愈合区的组织属于各向异性材料,在不同的方向上加载,显示出不同的力学性能。在拉、压、弯、剪四种载荷中,骨愈合区的抗剪切能力恢复最慢。术后第6周,骨愈合区的主要力学性能基本恢复,提示该时期可作为临床正颌术后的颌间固定期限,此后病人可以在生理应力范围内进行训练,以促进骨的修复重建。实验证明,骨的修复重是依据功能适应性原理。在力  相似文献   

17.
ThecoordinationofmaxillomandibularsagittalrelationShipwillgreatlyaffectthefacialbeautyandtheimprovementofthestomatognathicsystem'Sfunction.Therearequiteafewmethodsofeveluationinthisaspect,butradiographiccephalometricshasownfavourableapplicationamongscholars.Howtoapplytheinformationprovidedbysevenindexesintheevaluat'ionofcoordinationabouttheupperandthelowerjaw'Ssagittalrelationisthecentralcoreofthisarticle.Theobjectiveevaluationofitwillprovidereliablereferentia]basesforformulationofthetherapeu…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后矢状位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治疗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8年在我院采用PSARP一期治疗的肛门直肠畸形47例,初步随访并总结术后疗效及排便功能.结果 47例患儿术后均全程随访1年,41例排便情况经临床评估结果为优良.结论 一期行PSARP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肛门直肠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 (PSARP) operation therapied anorectal malformation in childre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7 cases anorectal malformation,which were treated by PSARP,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Among 47children followed in post 1 year,41 cases of defecation clinical score were fineness.Conclusions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PSARP in children to anorectal malformation is satisfactory.If the child is in good condition,one-stage anorectoplasty via posterior sagittal approach could be executed, and favourable defecate function could be remain.  相似文献   

19.
20.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2009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60%),Ⅱ级切除4例(20%),Ⅲ级切除4例(20%)。术后随访8~96个月,平均22个月,无手术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避免脑皮质引流静脉的损伤,力争全切肿瘤,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