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老年患者80例,分为三组:单纯高血压组(EH组)2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合并DM组)21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糖及血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观察指标包括: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厚度,并计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者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Crouse积分显著增高;EH合并DM组颈总动脉IMT、Crouse积分显著高于EH组(P〈0.01)。颈动脉斑块积分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和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超声能很好反映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石小燕  郝冬琴  李丽华 《临床荟萃》2002,17(21):1243-1244
目的 观察特拉唑嗪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胰岛素抵抗 (IR)的影响。方法  4 0例EH患者应用特拉唑嗪治疗前及治疗 8周后 ,分别测空腹血糖 (FSG)及空腹血清胰岛素 (FSI)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AI) ,与 2 8例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当的健康者比较。结果 两组FSG均正常 ,无显著差异 ,EH组FSI显著升高 (P <0 .0 0 1) ,IAI显著降低 (P <0 .0 0 1)。特拉唑嗪治疗 8周后 ,FSI明显下降 (P <0 .0 0 5 ) ,IAI明显增高 (P <0 .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IR ,特拉唑嗪在平稳降压的同时 ,对高胰岛素血症及IR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长青  曹中朝 《临床荟萃》2007,22(23):1687-1690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及前者在老年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对AS的参与影响作用。方法选取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其是否合并IR分为两组,即高血压合并IR组(3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36例),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同时做彩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Crouse法计算斑块积分)。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糖曲线下面积(AG),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I),空腹血胰岛素(FSI)/空腹血糖(FSG),AI/AG,斑块积分,测量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同时选取同龄30例正常血压者作为对照,应用直线相关分析观察ISI和斑块积分(PS)与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IR组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IR组的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P<0.05);IMT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003、0.129,均P<0.01),IMT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125,P<0.01)。PS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018、1.233,均P<0.05),PS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701,P<0.05)。结论IR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合并IR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进程,即较单纯老年高血压对颈动脉硬化损害更严重。IR在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IR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是参与和促进老年高血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多沙唑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一代α_1受体拮抗剂甲磺酸多沙唑嗪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并与盐酸特拉唑嗪相比较。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方法,将22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多沙唑嗪组(111例)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2mg/d;盐酸特拉唑嗪组(115例)口服盐酸特拉唑嗪2mg/d。疗程8周。每两周一次上午监测诊室谷值坐位舒张压、心率,立位舒张压,并观察不良反应。用药前及治疗第8周后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第2周末谷值坐位舒张压仍大于90mmHg者加量至4mg/d,第4周末谷值坐位舒张压仍大于90mmHg者加量至6mg/d,第6周末谷值坐位舒张压仍大于90mmHg者,终止试验,改服其它药物。结果 治疗8周后甲磺酸多沙唑嗪组与盐酸特拉唑嗪组治疗有效反应率分别为74.77%和76.52%,(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谷值坐位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甲磺酸多沙唑嗪与盐酸特拉唑嗪降压疗效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高同型半胱氨酸均是颈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特拉唑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 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特拉唑嗪 (n =2 0 ,1~ 5mg/d)和苯那普利 (n =2 0 ,10~ 2 0mg/d)治疗 4周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 2 4h血压监测。结果 特拉唑嗪及苯那普利治疗后偶测血压及 2 4h血压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特拉唑嗪较苯那普利为少。结论 特拉唑嗪是治疗老年高血压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动态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8例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降压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常规组(常规降压治疗),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部斑块面积及动态血压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TC、TG、LDL-C低于常规组,HDL-C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MT、颈部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IMT、颈部斑块面积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平均舒张压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治疗,可降低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糖耐量减低与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血清检测指标、血浆内皮素(E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内皮功能检测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ET及HOMA-I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ED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IM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FINS、ET、HOMAIR与患者EDD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r=-0.36,-0.46,-0.52,-0.47,P0.05),与IMT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r=0.34,0.45,0.49,0.4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糖耐量减低与内皮功能受损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应严格检测患者相关指标,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曲美他嗪组加服曲美他嗪,氯吡格雷组加服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加服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管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斑块直径及斑块厚度;比较3组患者实验室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人内皮素-1(ET-1)]及疗效。结果治疗后,氯吡格雷组患者IMT、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斑块直径及斑块厚度均显著小于曲美他嗪组(P 0. 01),联合治疗组患者IMT、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斑块直径及斑块厚度均显著小于其他2组(P 0. 01)。曲美他嗪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及ET-1水平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 0. 01);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及ET-1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P 0. 01)。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7. 60%,显著高于曲美他嗪组83. 30%及氯吡格雷组81. 00%(P 0. 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联合应用曲美他嗪及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缩小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清TNF-α及hs-CRP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IR)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根据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30例、糖耐量异常组(IGT组)32例、2型糖尿病组(DM组)32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4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hs-CRP及TNF-α等指标,采用自我平衡模型分析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HOMA-IR、hs-CRP、TNF-α及IMT等指标DM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IGT组明显高于NGT组及对照组,NG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HOMA-IR、hs-CRP、TNF-α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6、0.420、0.396,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存在IR和炎性反应,老年高血压患者的HOMA-IR、hs-CRP、TNF-α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及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就诊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与观察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40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动态血压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TG、TC、LDL、ox-LDL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与颈动脉IMT、TG、TC、LDL、ox-LD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HD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抗高血压药物对于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明显,可较好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适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13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5例。给予对照组氨氯地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对比两组治疗前后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长径、厚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IMT及斑块长径、厚度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逆转颈动脉硬化病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的184例拟诊冠心病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121例)与非冠心病组(63例),而冠心病组又根据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三个亚组,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与斑块Crouse积分,观察超声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①颈动脉IMT: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P0.05);②斑块Crouse积分:冠心病组的斑块Crouse积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患者斑块Crouse积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IMT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紧密相关,通过超声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判断病情及给予针对治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检查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1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无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及研究组治疗后血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研究组IM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内皮素(ET-1)、丙二醛(MDA)高于对照组,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MT、v WF、ET-1、MDA较治疗前降低,NO、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逆转氧化应激所致的损伤,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与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原水平的差异。方法观察40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及40例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胰岛素,血胰岛素原及真胰岛素的变化。结果(1)两组间均数比较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之间,在体重指数、腰臀比值、餐后2小时胰岛素、空腹真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原、反应胰岛素抵抗的指标HOMA-IR有显著性差异。伴高血压组空腹胰岛素、餐后真胰岛素水平及反应胰岛素分泌指标的ISI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脂代谢参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2)对高血压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平均血压与年龄、体重指数、腰臀比值、甘油三酯、空腹及餐后2小时免疫活性胰岛素、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原、空腹及餐后真胰岛素、HOMA-IR等多变量呈正相关。(3)对高血压组以平均动脉血压(MBP)为应变量,以ISI、HOMA-IR、胰岛素原、真胰岛素、免疫活性胰岛素、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腰臀比、年龄为自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MBP=129.993 2.012FPI 4.721TG 0.026PPI-25.674WHR 0.079PTI。结论在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中,胰岛素抵抗可能不是独立危险因素,高胰岛素原血症可能是疾病的更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5例健康老年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斑块数目;测量颈总动脉(CCA)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大小;计算CCA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僵硬度、扩张性和顺应性等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CCA内径、CCA—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与高血压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内径=0.689,rIMT=0.623,r斑块=0.611,r积分=0.635,P均〈0.05。脉压≤60mmHg者的CCA—IMT、斑块检出率和僵硬度均小于脉压〉60mmHg组(P〈0.05),扩张性和顺应性高于脉压〉60mmHg组(P〈0.05)。结论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有显著影响。高频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本院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152例,首先根据心彩超结果将资料分为有无室间隔增厚2组,对其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再比较2组间各因素均数的大小;最后建立ROC曲线评估IMT及Crouse评分预测室间隔增厚的价值.结果: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的发生率在颈动脉IMT>8 mm与≤8 mm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5.544,P=0.019);颈动脉的IMT、斑块的Crouse评分、SBP对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有影响(ORIMT=36.349,PIMT=0.022;ORCmuse=1.151,Cmuse=0.043;ORSBP=1.025,PSBP=0.053);高血压患者有无室间隔增厚2组间SBP(P<0.05)、颈动脉的IMT(P<0.11)及斑块的Crouse评分(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颈动脉IMT及宽块的Crouse评分预测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为0.669(P<0.05;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其室间隔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但颈动脉IMT及斑块的Crouse评分均不是预测其室间隔增厚的很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566例老年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相同时期入院诊治的400例非CHD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CAG检查,观察不同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的IMT增厚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支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且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老年CHD的灵敏度均高于颈动脉超声、动态心电图单独检测(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CHD的灵敏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U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血清hs-CRP和UA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UA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UA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hs-CRP和UA,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测119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34名正常人的颈动脉,运用统计软件分析其形态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高血压3级组的颈动脉内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Crouse积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且与高血压级别有关(p<0.05)。2.高血压组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别(p<0.05)。3.脉压差与颈总动脉IMT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839,p<0.01),PP≥60mmHg组的颈总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PP<60mmHg组(p<0.01)。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显著相关,并且与血压级别及脉压有关,颈动脉高频超声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损害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