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像引导下的局部热消融技术作为一种微创的肝肿瘤治疗方法,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己逐渐成为肝癌非手术治疗中的一种常用手段。2005年我科引进微波消融技术,2005年11月~2007年8月,我们对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术(MWA)治疗,效果满意,现将配合该技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T引导肝肿瘤热消融治疗穿刺路径的自动规划方法,以期指导或辅助临床医师自动规划消融针穿刺路径,提高肝肿瘤热消融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基于改进的立方体映射算法,在患者CT图像的包围盒表面二值化分类,得到满足临床强约束条件的可行穿刺(进针)区域;再针对不同的临床弱约束条件,分别生成对应的弱约束条件灰度约束图,并由加权乘积的方式加以整合,最终于可行穿刺区域内择优规划出几条最佳穿刺路径以供医师选择。将穿刺路径自动规划算法生成的穿刺路径与2位医师手工规划的穿刺路径进行定性比较。结果:该方法生成的规划路径中超过78%被认作是有效的,超过39%被认为优于医师手工规划的穿刺路径,且算法的规划效率高于医师手工规划。结论:提出的CT引导下肝肿瘤热消融术穿刺路径规划算法有望指导临床医师进行肝肿瘤热消融治疗的术前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3.
自1994年5月,2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来得到了很好的疗效,之后这种技术在治疗方面迅速崛起,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得到,微波消融治疗融合其他技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绝对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的特点也是其技术的有点所在,因此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有很大的进展,其特点为操作简单、局部热效率高、创口小、预后好、并发症少等.近年间,临床上常常使用频率为2450MHz的微波,但其在治疗巨块型肝癌时效果却不佳,应该使用大功率、大频率的微波治疗方案.微波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与术后是否会复发的相关的危险因素,这些都是无从得知,现就其治疗原则、方法、适用症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朱海涛 《现代保健》2012,(23):115-116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刀消融在治疗肝肿瘤中的疗效及应用。方法:收集了2009年5月-2011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介入科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微波刀消融行治疗的21例肝肿瘤患者,就其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8.5个月。截止至2011年9月随访截止时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的原因均与微波刀消融术无直接关系。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刀消融是肝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微波治疗仪对20例单发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超声图像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结果 治疗前肌瘤体积(69.3±7.3)cm3,治疗后1、6个月随访,术后肌瘤体积分别为(36.8±8.2)cm3和(17.2±5.6)cm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瘤体积缩小率分别为(46.9±11.4) %和(75.2±23.3)%;治愈、显效、有效者分别占75.0 %(15/20)、20.0 %(4/20)、5.0 %(1/20),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 MWA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痛苦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2个病灶,根据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采用腹腔镜引导的方法进行穿刺消融.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术时间30~60 min,分别在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行增强CT复查,12个病灶均未见强化,治疗后1个月甲胎蛋白水平为(204.5±134.4)μg/L,与治疗前的(451.4±140.1)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随访10~24个月,所有患者均带瘤存活,未见复发、转移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是一种有效的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手术切除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其优势主要取决于精确的穿刺定位和有效的消融范围,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治疗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4例单纯行三维适形放疗,实验组20例放疗前行B超导向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7.86%和40.0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0.5、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1%、73%、49%和95%、50%、43%、3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个月和23个月;0.5、1、2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14%、14.29%、32.14%和9.09%、34.55%、65.45%。两组毒副反应相似,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微波消融与三维适形放疗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CT引导下肝肿瘤射频消融定位扫描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肝肿瘤射频消融(RFA)原位微创治疗技术.方法:借助CT等影像技术定位及引导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和肿瘤.结果: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时,通过电极针使周围组织产生高速离子振动和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并随时间向外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热凝固坏死和变性.结论:在CT引导下射频消融定位精确,对周围肝组织损伤小,可实时测量电极角度和深度,监测病灶内部的变化情况,为消融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定位下经皮穿刺肺活检的操作技术、并发症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意大利普立塞18G(长度15cm)型弹簧切割式活检针在CT引导定位下对262例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结果 262例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肺癌阳性率为72..5%,发生严重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10例,大量咯血2例。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对肺部病变确诊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精确引导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在临床肿瘤穿刺操作中的应用。方法:将CT诊断为占位病变并需要CT引导下进行穿刺明确诊断或者局部治疗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CT精确引导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引导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CT引导下徒手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为52%;观察组出血发生率2%,对照组14%;观察组未发生感染,对照组感染率12%;观察组气胸发生率4%,对照组气胸发生率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精确引导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设计先进,操作简单,三维立体适应范围广,全身应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从而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基层医院使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微波热凝固治疗肝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频率为2450MHZ微波治疗机,14G深部组织间插入型电极,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凝固治疗肝癌30例,观察疗效。方法:肿瘤直径3cm以下单结节型15例,3cm以上多发15例,微波功率60W每次60s,使电极尖端部2.5X1.5cm范围内可凝固坏死。3cm以下2~5次。3cm以上反复多次,直至完全凝固坏死。经增强CT评价坏死范围。根据坏死率(TN),缩小率(TR)判定疗效。结果:坏死率显效46.6%(14例),有效93%(28例)。缩小率有效21例(70%),肿瘤局部得以良好控制。结论:如配合肝动脉拴塞(TAE),肝动脉注药(TAI)治疗,可减少残存,控制复发,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共15例因食管完全性梗阻、复杂食管纵隔气管瘘患者及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无法经口插管至胃内充气,采用全程CT引导下使用21G穿刺针穿刺至胃内进行充气,然后将胃壁固定至腹壁,使用T型针穿刺胃壁建立胃造瘘通道,经可撕脱鞘置入带球囊的胃造瘘管,充盈球囊,移除可撕脱鞘,完成胃造瘘.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全程CT引导下完成胃造瘘治疗,治疗成功率达到100%,医生操作时间平均31 min.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如腹膜炎、胃结肠瘘及大出血发生,轻微并发症出现6例.3例造瘘口局部感染伴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经局部清创及消毒换药后痊愈;2例造瘘口食物外渗,更换更粗的胃造瘘管(17G)并重新固定后外渗停止;1例患者在2个月时出现造瘘管脱落,当即返回医院后更换胃造瘘管成功.结论 全程CT引导下胃造瘘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患者.  相似文献   

13.
张辉  乌兰  莫日根 《现代保健》2009,(13):122-12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以来在CT定位引导下,采用RFA-1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系统,用多极经皮穿刺到肺内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每针次温度70℃~90℃左右维持10min或15min。结果44例患者经CT引导行射频消融51例次,绝大多数病灶复查CT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或CT值下降30~37,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CT定位下经皮多极射频消融对肺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明显,对晚期肺癌、多发性肺转移瘤及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作为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经皮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第一肝门区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于位于第一肝门区的小肝癌行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PRFA)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EI)治疗的可行性、疗效和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选择肿瘤位于第一肝门区、直径≤5 cm、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的26例患者进行PRFA EI治疗。治疗前甲胎蛋白(AFP)阳性者治疗后定期复查AFP。治疗后1个月复查MR I、彩超或CT确定肿瘤是否完全坏死,以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计算肿瘤原位复发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AFP转阴率约为76.9%(10/13),MR I或CT显示第一肝门区肿瘤完全凝固坏死率为84.6%(22/26)。0.5、1年肿瘤原位复发率分别为23.1%(6/26)、26.9%(7/26),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3%(24/26)、82.3%(14/17)、75.0%(9/12),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第一肝门区小肝癌并非PRFA治疗的禁忌证,只要治疗时穿刺点选择恰当、穿刺路径合理、超声监测下电极展开确切、热凝范围控制恰当,对于第一肝门区小肝癌PRFA EI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伴吞咽困难病人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放疗前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肠内营养支持的46例食管癌伴吞咽困难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放疗中心住院经口进食的43例食管癌伴吞咽困难病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每日通过胃造口管摄取所需营养,对照组的营养摄入包括经口进食和静脉输注。两组病人分别于放疗前一天、放疗结束后,由责任护士测量病人身高、体重(BW),计算体质指数(BMI);遵医嘱抽取病人清晨空腹血,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并观察两组病人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和治疗计划完成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放疗前BW、BMI、ALB、PA、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4、0.63、-1.07、-0.81、1.48,P0.05)。放疗结束后观察组病人的BW、BMI、ALB、PA、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30、4.65、6.82、43.56、31.91,P0.01)。而在放疗期间,观察组病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1,P0.05)。此外,观察组病人治疗计划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811,P0.01)。结论:对食管癌伴吞咽困难病人放疗期间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病人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病人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保证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经皮射频毁损(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调查34例RFA治疗者与同期42例接受放、化疗治疗而非RFA治疗者(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RFA治疗组的医院感染率为8.82%,对照组为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6.14,P〈0.001,OR=0.09);RFA治疗组疗效显著且副反应小.结论RFA治疗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与RFA治疗后细胞免疫增强而传统的放、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评价吻合器痔固定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吻合器痔固定术组(吻合器组)和外剥内扎术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注射止痛药次数、住院时间、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总的症状改善满意度分别为93%(吻合器组)和83%(对照组)。在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注射止痛药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吻合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吻合器痔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患者满意度高的治疗痔出血和脱垂的新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山 《现代保健》2010,(16):134-135
目的探讨CT导向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40例椎体转移瘤共50个椎体溶骨性病灶在CT导向下施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观测症状改善、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患者手术穿刺全部成功,本组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CT定位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镇痛效果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随访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MEA)后宫腔影像改变情况;评价MEA宫腔镜检查的意义。方法:在2000~2008年349例行MEA手术患者中术后随机抽取53例进行宫腔镜检查,观察患者MEA术后宫腔内膜的破坏、宫腔粘连的形成及组织愈合的情况;同时随访患者术后月经改变情况,探讨术后宫腔形态的变化与患者术后月经情况的联系。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术后8年。结果:共53例MEA术后患者行宫腔镜检查。术后3个月内宫腔内主要为坏死脱落的内膜组织及退变的平滑肌,患者月经改变为不规则点滴出血;术后半年,宫腔内可见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改变,患者表现为规律的少量月经或闭经;术后1年以上,宫腔内主要为瘢痕组织覆盖,而患者月经改变主要为闭经;术后2年以上,宫腔镜检查可见不同形态的宫腔粘连。共28例(52.8%)发生术后宫腔粘连,其中1例表现为宫颈管粘连,12例(22.6%)发生宫底部位灶性粘连,11例(20.7%)形成管状宫腔,双侧宫角均封闭,4例(7.5%)宫腔完全粘连、闭锁。此28例患者中,22例月经表现为闭经,4例表现为不规则的点滴出血,2例出现月经减少。结论: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后宫腔形态改变差异十分显著,患者术后月经改变与术后宫腔形态改变密切相关。术后行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对MEA术后各种阴道出血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手术切除与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肝癌患者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手术组和微波组,每组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和微波组平均失血量分别为:(350.5±52.7)、(123.4±20.8)m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1.2±3.1)、(6.4±1.3)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3年生存率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近期疗效显著优于手术切除,且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