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染色体非整倍体改变在体外受精胚胎中十分多见,是导致人类辅助生殖失败的常见原因。胚胎细胞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筛查,已成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主要内容。体外受精后胚胎活检,进行荧光原位杂交,避免非整倍体胚胎移入母体官腔,能起到显著提高着床率和改善受孕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非整倍体改变在体外受精胚胎中十分多见 ,是导致人类辅助生殖失败的常见原因。胚胎细胞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筛查 ,已成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主要内容。体外受精后胚胎活检 ,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避免非整倍体胚胎移入母体宫腔 ,能起到显著提高着床率和改善受孕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体外受精(IVF)的发展和为了治疗某些不孕症进行胚胎移植(ET)需要了解体外受精中染色体畸变率的资料。本文报告对IVF胚胎中染色体畸变率的研究,以求澄清在植入问题上染色体畸变对胎儿丢失的作用。材料来源有两种:(1)由需作腹腔手术绝育或原发性不育进行检查的妇女供给卵母细胞,用供者精子使卵受精。(2)由IVF和ET程序得到“spare”胚和“re-ject”胚。“spare”胚指超过三次最快和平均分裂的胚,它一般被植入回到亲体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以及单细胞水平上基因诊断技术的成功,使得在体外受精过程中,胚胎移植入母体子宫前进行遗传学诊断成为可能。本文综述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及自然流产组织检测数据的回顾性分析,阐述年龄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进而评估高龄患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对我中心2014.01-2016.12期间PGS患者胚胎及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分布频数进行计算比对;并将PGS患者及自然流产患者按照年龄分为n30岁,30岁≤n35岁,35岁≤n40岁,n40岁4个组,计算各组胚胎及流产组织染色体正常/异常数(率);统计分析各组PGS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胚胎及流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占比分别为59.02%及52.28%。依照4个年龄分组,胚胎及流产组织中染色体非整倍性比率分别为56%、61%、65%、78%和44.55%、46.05%、81.32%、85%。4组PGS患者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n40岁组流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PGS能有效避免因染色体异常胚胎植入而引起的自然流产;随女性年龄增长,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增加;PGS能帮助高龄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6.
人类种植前胚胎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型分析是诊断人类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常规方法,但是通过细胞遗传学方法对人类种植前胚胎进行染色体检测并不容易。因此分裂间期细胞核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就成为首选方法之一。体外受精(IVF)种植前胚胎的FISH和核型分析均表明:胚胎的染色体异常率可高达25%-51%。FISH分析显示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情况是染色体嵌合的(22%-24%)和胚胎分裂紊乱(7%-26%)。虽然目前还不能应用以上方法对自然受精的胚胎进行检测,但是染色体嵌合以及胚胎分裂紊乱较高的发生率可以为我们合理的解释人类的月经周期自然妊娠率为什么如此低(25%),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能量测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技术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32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分为NGS-PGS组(n=15)与非PGS组(n=17)。NGS-PGS组胚胎行NGS筛查,选择染色体正常胚胎植入,进而对两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NGS-PGS组中平均每个周期活检囊胚2.8±2.04个,染色体整倍囊胚20枚,占47.62%,非整倍体囊胚22枚,占52.38%,胎着床率(61.54%)高于非PGS组(45.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S-PGS组早期流产率(9.09%)显著低于非PGS组(29.41%)(P0.05)。结论经NGS-PGS,植入染色体整倍性胚胎,可使复发性流产患者获得更高的胚胎着床率及较低的早期流产率,是复发性流产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妊娠后早期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关系。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202例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进行了全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分析,其中IVF患者132例,IcsI患者70例.结果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为63.86%(129/202),其中以三体型最常见,占83.72%(108/129);IVF组与ICSI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64.39%和62.86%(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与冷冻胚胎移植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62.99%和65.33%(P〉0.05);≤35岁组和〉35岁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55.00%和76.83%(P〈0.01)。结论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大部分由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所致,并且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高龄和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开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高龄及RSA患者共计8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开展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WGA)结合二代测序技术(NGS),分别对胚胎23对染色体开展筛查,对筛查结果中染色体正常胚胎进行移植,并观察临床结局。结果本次研究对纳入82例患者125个取卵周期,共计456枚胚胎开展PGS,其中卵裂胚68枚,囊胚388枚,结果检测中287枚胚胎为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率总计为62.94%,35~40岁整倍体胚胎数占比为35.71%,低于40岁的60%,差异显著(P0.05),35~40岁患者胚胎异常率为66.67%低于40岁组82.09%,临床妊娠率为68.78%高于40岁组37.80%,流产率6.25%,低于40岁组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往往胚胎异常率显著上升,此时通过开展PGS并选择健康胚胎植入,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是目前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遗传高风险夫妇植入前胚胎的选择。自1990年第一个PGD婴儿诞生以来,PGD技术对临床结局及子代安全性的影响已成为目前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不同活检时期、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PGS)以及活检后胚胎冷冻等几个方面,详述了PGD的临床结局及后代安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过去20年间,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PGD)主要通过卵裂球活检结合聚合酶反应(PCR)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胚胎的单基因遗传异常,以及有限的染色体异常进行检测。近年来PGD的活检技术以及遗传检测技术都有巨大的提高。由于囊胚球分裂稳定性高,对胚胎干扰很小以及可提供的检测细胞多等特点,囊胚球活检在PGD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新兴的遗传检测方法,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技术使得同时检测24条染色体成为可能,并能以更高的精度检测小片段染色体的拷贝数变化、以及结构改变等。这使得PGD应用价值不仅在于可排除遗传异常胚胎,更可用于提高大龄生育、反复流产等不孕不育人群的受孕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对IVF—ET技术卵子成熟度、受精率、卵裂率及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36例血清ASA阳性妇女,19例精子表面ASA阳性男性患者IVF—ET周期受精率、卵裂率及胚胎质量与对照组的区别。结果女性血清中ASAbrgM为多,男性精子表面IgA联合IgG为主,两种情况均可降低卵子的受精率和卵裂率,但对卵子成熟度和胚胎质量无影响;行IVF—ET的ASAb阳性妇女受精率和卵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行ICSI的ASAb阳性妇女各参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女性血清中IgM和男性精子表面IgA及kG能降低体外受精的受精率及卵裂率;对选择体外受精助孕的夫妇当女性血清中IgM阳性,男性精子表面IgA和kG同时阳性时ICSI是优先选择的助孕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发展20多年来,促排卵及培育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临床妊娠率却始终徘徊在30%-50%,生殖免疫学研究认为移植失败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异常有关,自身免疫N素在植入失败患者中所起的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抗核抗体(ANA)对移植失败和反复自然流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提示ANA与反复自然流产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IVF—ET/ICSI的实验室和临床观察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ANA对胚胎植入的影响,为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种植成功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携带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对体外授精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新鲜取卵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本中心2010年5月-2016年3月47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共50个新鲜取卵周期。当天非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获卵数、正常受精卵数、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足月产率、新生儿男女性别比和新生儿缺陷/疾病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获卵数、正常受精卵数、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足月产率、新生儿男女性别比和新生儿缺陷/疾病发生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不影响IVF/ICSI新鲜周期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组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组早期流产者绒毛染色体异常情况的不同。方法 IVF组103例、ICSI组84例和自然受孕组53例绒毛组织进行贴壁培养,收获后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IVF组、ICSI组与对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34.95%、48.81%、30.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女性≥35岁组中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ICSI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于35岁妇女在ICSI术时胚胎更易发生染色体异常,建议对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35岁以上妇女,尽可能采用常规IVF。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2轮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人类植入前胚胎染色体嵌合型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择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plantation,IVF-ET)治疗周期中不适于胚胎移植和冷冻的正常受精胚胎为研究对象,固定后进行2轮FISH,分析13、16、18、21、22、X、Y等7条染色体组成。结果51个胚胎中正常胚胎14个(27.5%),嵌合型16个(31.4%),无规律分裂12个(23.5%),异常非嵌合型9个(17.6%)。5~8细胞期胚胎中嵌合型胚胎的比例显著高于≤4细胞期胚胎(40.0%比12.5%)。非整倍体胚胎的比率在≥35岁组为57.1%,显著高于<35岁组(23.3%)。结论胚胎染色体嵌合型是植入前胚胎的常见现象,可能是影响IVF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而应用2轮FISH技术可有效地进行常见染色体异常的筛查。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试验体外受精新方法据《亚洲医学新闻》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体外受精新方法,这可能给多次体外受精失败妇女带来希望。这一新方法称为胚囊转移术(blastocysttransfer)。体外受精通常是在受精后次日将受精卵植入子宫。R...  相似文献   

18.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对体外受精的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将正常的胚胎植入子宫,其技术主要包括胚胎活检、聚合酶链反应及荧光原位杂交。现将这些技术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及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对胚胎染色体及其辅助生殖结局影响。方法选择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n vitro fertilisation)/ICSI(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治疗的男性精液标本120例,按照男方年龄分为3组。35岁组(n=42)、35~39岁组(n=40)、≥40(n=38),同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以上3组患者通过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受精的第3天的废弃胚胎进行胚胎染色体分析,并对以上三组观察男方年龄对IVF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影响。结果≥40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39.6%(19/48)小于35岁组50.0%(31/62)及35~39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8.3%(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50.0%(31/62)与35~39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8.3%(28/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方年龄≥40岁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植入率、妊娠率与男方年龄35岁组、35~39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方年龄≥40岁组患者的流产率17.65%(3/17)与男方年龄35岁4.34%(1/23)及35~39岁组5.00(1/20)相比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年龄对受精率、胚胎质量、植入率、妊娠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男性年龄对IVF胚胎染色体以及流产率有一定影响。在生育过程中,男性年龄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FISH对罗伯逊易住携带夫妇行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选择正常/平衡核型的胚胎移植。方法对14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男性9例,女性5例)行IVF/ET/PGD共15周期。9例男性和2例女性罗伯逊易位携带者体外受精后第3天卵裂球活检,3例女性携带者极体活检或极体活检加卵裂球活检;用特异位点探针或全染色体涂抹探针荧光原位杂交,选择信号正常或平衡的胚胎移植。结果15个PGD周期,共活检胚胎或MII卵母细胞120枚;取出卵裂球120个、第一极体18个,固定成功率92.8%(128/138);杂交成功率为96.1%(123/128)。活栓后胚胎继续发育69.2%(83/120);15例PGD周期中,移植13例;6例获得妊娠(6/13);其中女性携带者妊娠4例(4/4),男性携带者妊娠2例(2/9),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1、对存在不孕因素的罗伯逊易住携带者做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选出正常/平衡核型的胚胎移植可有较好的临床预后。2.对女性罗伯逊易住携带者哥首选极体活检,使患者有机会避免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