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S100-6蛋白在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连续测定ACI患者发病后第3、7、14天时GFAP和S100-β蛋白血清浓度,并分析其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结果GFAP血清水平在ACl发病第3、7、14天均高于对照组,并且GFAP高峰时间在发病第7天,并持续增高到发病后第14天;S100-β蛋白高峰时间在发病后第3天,并在发病后第7、14天恢复正常。GFAP、S100-β蛋fj的血清浓度与脑梗死的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相关。结论GFAP和s100-β蛋白可参与ACI发病早期的病理、生理及修复过程,故检测两者的血清浓度对于及早诊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许多实验研究证实黄体酮具有神经保护、减轻脑水肿、改善颅脑损伤预后的作用~([1])。但对于黄体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acute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as TBI)的作用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观察应用黄体酮治疗的asTBI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1β、S100B浓度及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和预后,以探讨黄体酮对asTBI的治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S-100蛋白(S-100)、髓鞘碱性蛋白(MBP)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9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在发病后6、12、24 h TpP、S-100和MBP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梗死组TpP在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 (ET)和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T 1和IL 6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 (P <0 .0 1 )。恢复期血清ET 1仍高 ,而IL 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ET 1和IL 6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伤及应激反应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血清ET 1和IL 6升高的重要机制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CT表现及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它们与ACI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60例AC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Leptin和IL-6-IL-8的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价ACI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与直线相关分析,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结果ACI组Leptin和IL-8水平在发病后第1、3、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发病后第1、3天明显增高(P〈0.01),而第7天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S在ACI发病后第1、3、7天分别为76.77±26.42,70.02±29.17,74.65±28.42。ESS与IL-8水平间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血清IL-6,Leptin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Leptin,IL-6,IL-8在ACI发病后水平升高,说明炎性免疫因素可能参与ACI发生、发展过程。此外,血清IL-8的水平还能反映ACI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蛋白B及炎症介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血清标记物研究已引起广泛重视。本研究通过分析S100蛋白B(S100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关系,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介入对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运动功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1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80例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和常规中西药物治疗,对照组80例仅采用常规中西药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周后外周血hs-CRP、IL-1和IL-6含量,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评定表(MESSS)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治疗后4、8周时外周血hs-CRP、IL-1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血清hs-CRP、IL-1和IL-6水平,并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S100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静脉滴注前列地尔,对照组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疗程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治疗前及治疗第3、14天血清IL-6、S100B及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BI评分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血清IL-6、S100B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治疗第14天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治疗第14天血清IL-6、S100B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前列地尔可有效降低急性脑干梗死患者血清IL-6、S100B和TNF?α水平,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CT、MRI和经颅多普勒等现代化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对于脑梗死的定位和判断梗死体积有重要作用,目前尚缺乏更加简便易行的实验室检测手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100-β含量与发病后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关系。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选择2004-09/2005-08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5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年龄36~86岁,平均(67.7&;#177;14.2)岁,男37例,女21例,均于出现症状24h内入组。纳入标准:诊断符合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等神经系统扫描检查证实符合脑梗死标准。排除标准:有脑血管病病史和/或遗留残疾。对照组50例为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43~89岁,平均(68+9)岁,2组问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①病例组患者在入院当时及第1,2,3,4,6,10天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对照组受试者仅在早晨空腹时留取血液标本1次。血清S100-β水平用ELISA方法测定。②病例组于患者脑梗死发作后第7天经CT及Simes Somatom所提供的软件测量梗死体积,神经功能于患者脑梗死发作后3个月评定,评定标准为修正的Rankin等级评分。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受试者血清S100-β浓度。②病例组患者急性脑梗死发作后第7天时脑梗死体积以及脑梗死发作3个月后神经功能的评定。 结果:纳入患者58例和正常对照者50例,除病例组中6例患者出现脑干反射完全消失后2月内死亡外,其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逐渐增高,高峰在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症状后的第3天出现,为(0.61&;#177;0.13)μg/L,至第10天下降。经Post—hoe检验,脑梗死6天以内S100-β水平高于对照组,至第1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病例组患者血清S100-β水平:从发病开始的第1,2,3,4,6天(第lO天除外)均与最终的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在第3天相关性最密切(r=0.937,P〈0.01)。③病例组患者急性脑梗死3个月情况:以改良的Rankin等级评分评定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100-β水平与Rankin等级评分有密切的正相关性(r=0.507,P〈0.001)。 结论: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体积正相关.可以辅助预测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尿激酶联合右旋糖苷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疾病预后价值。方法将10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就诊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以此为基础,观察组使用尿激酶联合右旋糖苷治疗,分析相关结果。结果与对照组(76. 00%)比较,观察组(96. 00%)总有效率更高(χ~2=10. 714,P=0. 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下降明显(P 0. 05)。结论尿激酶联合右旋糖苷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效果满意,并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高血糖与急性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357例脑梗死病例按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增高组和无血糖增高组,在患者入院48h内采集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其血糖水平对脑梗死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血糖的高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死亡率呈正相关。结论控制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对其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任丘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日至2017年12月30日连续入院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 252例,按患者发病1年随访时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2 912例,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340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组年龄、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冠心病史、吸烟、饮酒、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文化程度、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肌酐、胱抑素C、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入院24 h内NIHSS评分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脑卒中史、收缩压、肌酐、纤维蛋白原、入院24 h内NIHSS评分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年龄、脑卒中史、收缩压、肌酐、纤维蛋白原、入院24 h内NIHSS评分是发病1年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及关注预后不良人群,采取积极预防,可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195-1196
目的通过分析2003年5月~2006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6例,总结对脑梗死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整体护理。方法严格执行整体护理程序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结果整体护理程序有效地控制脑梗死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结论整体护理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急性期脑梗死的救治成功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近几十年来医学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心血管领域涌现出了不少新的诊断技术,特别是在生化标志物方面尤为突出。更敏感、更精确的血清生化标记物的出现,需要对原来心肌梗死的定义进行重新评价,现在能发现过去不能诊断的非常小的心肌梗死灶。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敏感性的增高,意味着会发现更多的病例。在心肌梗死治疗及康复实践中,迫切需要对疾病发生、病情发展及其危险因素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估及跟踪评估,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并评价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其可能的负面影响。现阶段血清生化标志物的研究与进展,虽尚待进一步深入,但已经为准确判断心肌梗死病情提供了一些较为科学、有效、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时,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HVS)出现部位脑实质血流灌注状态,评估HVS变化对近期预后影响。方法:纳入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塞且未经溶栓治疗的患者67例,根据有无HVS分为HVS阴性组和阳性组。采用3D-PASL扫描方法获得"HVS-DWI"不匹配区域或梗塞灶周围CBF值,分析HVS与NIHSS评分、梗塞面积、rCBF关系。观察13例HVS阳性患者复查时HVS和病情变化关系。结果:HVS阳性组NIHSS评分、梗塞面积均大于阴性组(P<0.05)。"HVS-DWI"不匹配区域rCBF多为减低状态(P=0.012<0.05)。复查患者中,5例HVS范围无明显变化,患者新发梗塞灶,病情进展。结论:急性脑梗塞时,HVS的出现提示梗塞面积大、神经功能障碍重,"HVS-DWI"不匹配区域脑实质血流灌注不足,HVS持续存在需警惕新发梗塞。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对急性脑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 (TIA)发作与其引发的急性脑梗死的类型、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 12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 3日内有无TIA分为A组和B组 ,并对两组梗死类型、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有TIA组多为腔隙性梗死 ,梗死面积小 ,与无TIA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水平亦低 ,与无TIA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结论TIA发作可以提高脑细胞对严重缺血的耐受性和脑循环的储备力 ,限制梗死范围的延展 ,缩小梗死范围 ,进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蕾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17):156-157,165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在发病后1h-3d内接受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机体整体功能、单纯肢体功能,以及语言障碍的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6例)及对照组(57例).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Barthel指数(BI)进行比较.结果 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达90.9%,显效率为75.6%,而对照组分别为77.2%和4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30 d依达拉奉组C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依达拉奉组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