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的1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例患者在手术3 d后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两项指标平均值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经彩色多普勒等确诊有97例患者为下肢静脉血栓,另23例为非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与非静脉血栓患者术前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非静脉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具有特异性,可作为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组)及60例同期健康分娩孕妇(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患者D二聚体(2311.72+1715.24)ug/m L,纤维蛋白原(4.13+0.54)mg/d L,均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39、7.192,均P0.05)。结论: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判断其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在GDM的预后判断、病情发展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以及80例血压正常的孕妇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选择8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妇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测定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评价其在恶性肿瘤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血凝分析仪对56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各组肿瘤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肿瘤早期组(Ⅰ Ⅱ期)和晚期组(Ⅲ Ⅳ期)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较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中药 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有所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Fib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可考虑作为判断患者转移、恶化及评估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可作为一种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治疗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该院行手术治疗且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0例脊柱手术患者与同期行手术治疗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0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0.00%,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呈正相关。结论 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增高表达,其可能参与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常成年妇女与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F-81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检测150例正常成年女性和212例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来了解妊娠晚期妇女在将要临产时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结果:APTT、TT的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有下降的倾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PT时间明显缩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及D-二聚体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以及80例血压正常的孕妇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选择8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妇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测定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瘀证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将7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36例、非血瘀证组34例,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凝固角,最大振幅,凝血指数),并分析以上指标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血瘀证组凝固角、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非血瘀证组显著升高(P0.05)。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血瘀证具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3项指标对证型影响力的排序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最大振幅。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瘀证的发生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体现在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血瘀证发生的概率也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汤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益肾活血汤辅助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汤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期妊娠、先兆流产和稽留流产孕妇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以及其在早期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1206例,其中正常早期妊娠孕妇400例,先兆流产孕妇405例,稽留流产孕妇401例,分别在其首诊时抽血做CRP的检测。结果:先兆流产组孕妇和稽留流产组孕妇的CRP水平均高于正常早期妊娠孕妇,且感染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的浓度不受早期妊娠的影响,但其对妊娠早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各20例)及3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上升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正常妊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妊高征患者尤为明显。由于正常孕妇处于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增强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 IC发生。因此,动态检测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妊高征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食管癌患者诊治和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组,共4组,每组各25例;再将75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病变血管数目分为一只组26例、二只组23例、三只组26例;100例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化验检查,对各结果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对了解冠心病的分型、危险程度及疗效均具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续命汤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续命汤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雌激素及血小板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77.5%,治疗组8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雌激素及血小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续命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心功能Ⅱ级者41例,心功能Ⅲ级者25例及心功能Ⅳ级者21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血浆标本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受检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PT—Der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心功能不同分级血浆D-二聚体存在差异,心功能受损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b=6.24,t=2.58,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以及了解患者心功能受损状况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收集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合剂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合剂可以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机制可能与抑制单核细胞黏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减轻炎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67例ACI患者分为痰瘀阻络证组和非痰瘀阻络证组,并在入院第二天检测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ACI痰瘀阻络证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痰瘀阻络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ACI痰瘀阻络证的分型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持续服用天降血栓通丸对胆石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机体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胆石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围手术期持续服用天降血栓通丸,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且术前7天和术后3天停用,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及术中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术前7天和术后3天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天外周静脉血中D-二聚体的含量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前实验组较对照组两者含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出血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胆石症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运用天降血栓通丸对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具有显著影响,且对患者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脾益肾化瘀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流产(RSA)效果及对NK细胞百分比检测及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RSA(中医诊断为脾肾两虚型)的9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单用地屈孕酮治疗,观察组45例则联合健脾益肾化瘀方治疗,均从发现妊娠直至妊娠12周即孕早期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孕酮(P)均较前升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NK细胞百分比值无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P明显升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NK细胞百分比等指标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妊娠成功率为82.22%,高于对照组的57.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肾化瘀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RSA效果显著,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高凝状态,有助于孕激素水平改善,并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