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扫描,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从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周围结构以及远处转移方面都有较为典型的症状。多层螺旋CT对不同时期胃癌患者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T分期的多层螺旋CT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为T1期75%、T2期61.9%、T3期80.56%、T4期80%。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应用在胃癌诊断中可以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分期诊断率较高,可以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延迟期120s。结果 5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53个,病灶直径平均(2.85±0.23)cm,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有助于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细胞癌确诊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小细胞癌患者,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CT平扫组,对比两组扫描效果。结果: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检出38个病灶(95.00%);门静脉期检出27个病灶(67.50%);延迟期共检出36个病灶(90.00%)。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延迟期病灶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平扫组(P<0.05);两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MSCT扫描的高密度、低密度强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肝脏、肿瘤及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均高于平扫组(P<0.05)。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可准确反映肝小细胞癌病灶强化特征,确诊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肝小细胞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82例胃癌患者,对其术前TNM分期进行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原始图像,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 82例患者在T分期的扫描准确率是63.42%,N分期扫描结果准确率是52.44%,M分期准确率是81.71%。结论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患者术前TNM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肾上腺占位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53例共有64个病灶:皮质腺瘤15例21个病灶,嗜铬细胞瘤18例21个病灶。皮质腺癌6例6个病灶,转移瘤4例6个病灶,神经母细胞瘤5例5个病灶,淋巴瘤1例1个病灶,肾上腺囊肿2例2个病灶,节细胞神经瘤2例2个病灶。结论大多数肾上腺占位病变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林传友 《现代保健》2009,(21):125-127
目的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观察2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25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是65s开始扫描,延迟是5min开始扫描,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5-7s。结果(1)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门静脉期表现:环靶征、环状征、花瓣征、分房状征。(3)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血管瘤诊断方面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已经临床确诊为肝血管瘤的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总结64层螺旋CT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优点及不足,便于在临床工作中更有效地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64层螺旋CT平扫对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为92.10%,而MSCTA的检出率为100%。结论MSCTA是肝血管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胆总管下段梗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25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均行上腹部16排螺旋CT扫描,部分病例分别行双期增强扫描、薄层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将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 25例胆道疾病患者中,良性梗阻15例,其中10例胆总管结石,5例炎性;恶性梗阻10例,其中4例胆管癌,3例胰头癌,2例壶腹癌,1例转移癌.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作为一种准确而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和增强CT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差异,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 对于54例肝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不同时期造影变化.再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扫描,记录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成像情况,根据上述成像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和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为87.8%和94.6%,其敏感性为78.2%和100%,成像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为83.1%和97.6%,约登指数分别为0.68和0.95.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效果好于超声,CT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等均高于超声,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胃镜证实为胃癌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2~78(59.3±7.4)岁。术前行上腹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后处理,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CT资料进行分析,共同完成术前胃癌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对胃癌病灶检查率为95.8%,其中早期胃癌检查率66.7%,进展期胃癌检出率为100%。胃癌螺旋CT和病理T分期诊断一致性为79.2%。T1期准确性92.3%、敏感性42.6%、特异性98.7%;T2期准确性88.5%、敏感性76.0%、特异性93.4%;T3期准确性83.7%、敏感性82.8%、特异性87.2%;T4期准确性92.3%、敏感性91.7%、特异性93.3%。结论多层螺旋CT是判断胃癌术前T分期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具有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超高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24例,总结胰腺癌的MRI特点。结果:在24例患者的直接征象中,脂肪抑制T1WI呈低信号23例,等信号1例,T2WI相呈稍高信号19例,等信号5例。增强结果显示24例病灶在动脉期均呈现相对低信号,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边缘强化,病灶中心低信号。在间接征象中13例患者出现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6例见胰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DWI可显示小胰腺癌病灶,可清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或结肠镜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判断肿瘤分期。结果:36例患者中升结肠15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9例。病变CT表现为病变段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环形增厚,管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局部管腔不规则狭窄,增强扫描病变部位明显不均匀强化,可见周围浸润及转移征象。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能够较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与周围结构关系、有无邻近器官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对结肠癌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将动脉早、中及晚期相互组合,优化出诊断PHC的最佳扫捕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PHC的患者92例,共140个PHC病灶;其中男75例,女17例,年龄28~77岁。采用飞利浦螺旋Brilliancel6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中期、晚期及门静脉期),动脉早期为22s,动脉中期为29s,动脉晚期为37s,门脉期为75s,延迟期为5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并对肝脏与肿瘤实性部分的CT密度值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差值行统计学分析。将动脉早、中、晚期组合成4种方案,计算其各自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40个病灶中,瘤径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H=55.268,P=0.000〈0.01)。动脉早期检出率最低为35.71%,动脉晚期检出率最高为78.57%,动脉早、中、晚期及门静脉期对于病灶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3.985,P=0.000);动脉早期+晚期(80.00%)与多动脉期(80.00%)联合扫描的检出率一致且最高,同时与单纯动脉早、中或晚期扫捕相比,动脉早期+晚期扫描及多动脉期联合扫描的检出率最高。结论采用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将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使显示富血供肿瘤强化的机会增加,同时较薄层面的扫捕也提高了PHC病灶检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GIST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26例GIST患者全部为单发性,其中发生于胃部为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大网膜及肠系膜各1例,合并肝脏转移2例。良性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明显均匀增强。恶性肿块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常见分叶;实质密度不均匀,中心常见坏死、囊变或出血。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GIST的免疫组化CD117和CD34表达特异性较高。结论:MSCT对GIST有特征性表现,其应用价值逐渐被临床认可;同时GIST的定性最终需依赖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MSCT)对胃癌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对术前经胃镜活检证实的30例胃癌病人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并根据SCT结果作出分期诊断。结果:MSCT三期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三者结合对胃癌分期的准确率达86.3%。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3种图像结合对胃癌分期的准确率很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IGF-II、HIF-1α、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胃癌组织、40例正常胃组织中IGF-II、HIF-1α、CD105标记的MVD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中IGF-II、HIF-1α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75%,MVD值(32.98±8.14)明显高于常对照组(P〈0.05)。IGF-II、HIF-1α的表达强度以及MVD值和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着正相关(P〈0.05)。IGF-II、HIF-1α阳性表达胃癌组织的MVD值明显高于IGF-II、HIF-1α阴性表达胃癌组织的MVD值(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IGF-II、HIF-1α和MVD表达增高,三者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的重要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lypican-3蛋白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与MSCT征象的关系。方法用ABC法检测GPC3蛋白在35例肾母细胞瘤标本中表达,回顾分析我院35例儿童肾母细胞瘤的MSCT征象,测定GPC3标记肿瘤细胞的阳性率并研究MSCT征象与GPC3蛋白标记肿瘤细胞阳性率的关系。结果GPC3蛋白在12例正常肾组织中阳性率为17%、35例瘤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4%、肿瘤组织中阳性率为89%,GPC3蛋白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及瘤旁肾组织中的表达(P<0.05):GPC3蛋白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部位、大小及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GPC3的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应用MSCT结合GPC3蛋白免疫组化指标的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正确诊断率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