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技术观察和比较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对确诊为PIH的孕产妇150例289眼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黄斑EDI-OCT检查,并根据Duke-Elder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P1(血管痉挛期组)、P2(血管硬化期组)、P3(视网膜病变期组),以眼底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P0(眼底正常组),分别对每组患者的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分别进行测量。

结果:本研究150例289眼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眼底正常者36例72眼(24.9%),有眼底病变者114例217眼(75.1%)。不同程度眼底病变的PIH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有不同改变。血管硬化期组黄斑中央区(central subfield,CSF)、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低于眼底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期组黄斑区各象限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DI-OCT是研究PIH相关眼底病变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EDI-OCT观察和分析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对深入研究 PIH所引起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局部微循环的病理性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0)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眼底视网膜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75例住院PIH患者和20例正常足月妊娠待产产妇产前和产后血浆ET、NO水平,同时专人检查PIH患者产前、产后眼底视网膜病变情况;对比分析PIH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待产妇血浆ET、N0水平的差异以及PIH患者产前、产后血浆ET、N0水平变化与眼底改变之间的关系。 结果 重度PIH组患者血浆ET为(145.OO±54.41)ng/L,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轻、中度PIH组[ET分别为(81.50±43.80)、(85.30±33.33)、(90.20±39.25)ng/L];PIH患者产后血浆 ET为(118.70±33.44)ng/L,较其产前无显著性变化,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重度、中度PIH组血浆 N0分别为(87.56±35.58)、(78.11±28.96)ng/L,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46.70±32.64)ng/L];轻度 PIH组血浆NO为(52.56±28.35)ng/L,轻度、中度PIH组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重度PIH组;PIH患者产后血浆N0水平较其产前明显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IH患者血浆ET、NO水平随眼底视网膜病变的加重而升高。 结论 PIH患者血浆ET、NO水平与PIH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血浆ET水平与 PIH眼底病变高度相关;ET、NO可能在PIH眼底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ET可能是反映PIH视网膜病变程度的良好指标。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2-15)  相似文献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PIH),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所有患者均有血压增高及伴随症状,如水肿、蛋白尿和眼底改变等。眼底改变的发生率较高。在眼底改变中以小动脉痉孪和狭窄最常见。视网膜病变次之,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病例较少。我院于2012年6月6日收治PIH继发双眼视网膜脱离l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开展,人们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同时脉络膜也有相应的改变,认为糖尿病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可能同时存在[1],Saracco等[2]提出了糖尿病脉络膜病变(DC)的概念.我们通过建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在不同病程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进一步观察糖尿病大鼠发生脉络膜病变的超微结构改变,分析它与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3种亚型[1].既往已有较多文献对RAP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持征、临床分期以及病变起源和发生机制进行过探讨[2],但这些研究更多是基于眼底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其临床特征以及发病机制也存在一些争议[3-5].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2例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的病人,分别于产后第6天及第40天做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血管未发现病理改变,主要病变是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43-44)  相似文献   

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9.
脉络膜裂伤是眼钝挫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年来对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但这些检查均不能直接反映脉络膜裂伤组织及其邻近组织各层结构的横截面改变.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新的非接触性、非损伤性、高分辨率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在活体情况下清楚显示视网膜-脉络膜截面结构及组织细微变化,己广泛应用于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2].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裂伤是眼钝挫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年来对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但这些检查均不能直接反映脉络膜裂伤组织及其邻近组织各层结构的横截面改变.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新的非接触性、非损伤性、高分辨率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在活体情况下清楚显示视网膜-脉络膜截面结构及组织细微变化,己广泛应用于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2].  相似文献   

1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20.
脉络膜裂伤是眼钝挫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年来对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但这些检查均不能直接反映脉络膜裂伤组织及其邻近组织各层结构的横截面改变.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新的非接触性、非损伤性、高分辨率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在活体情况下清楚显示视网膜-脉络膜截面结构及组织细微变化,己广泛应用于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