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弥漫性轴索损伤在重型脑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15例闭合性脑损伤尸检中,病理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5例。根据病理研究结果和文献报道,分析了530例急性脑外伤病人脑CT表现,发现DAI61例。其CT表现为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或小脑有一个或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脑室内出血及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本文把DAI分为高颅压型和非高颅压型,后者又分的脑干损伤型和局灶性损伤型。这种分型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DAI预后较差,是目前脑外伤病人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缺血缺氧脑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12—2018-12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RI头颅平扫及DTI检查的年龄2岁患儿40例,所有患儿在围生期均有缺氧缺血脑病史,根据最终随访结果分为脑瘫组及非脑瘫组各20例。测量双侧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皮质脊髓束、下纵束、丘脑后辐射、额叶白质、顶叶白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结果 2组间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皮质脊髓束、下纵束、丘脑后辐射、顶叶白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内囊前肢、内囊膝部、额叶白质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以定量评估缺血缺氧脑病患儿的损伤程度,有助于早期评估病情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属于闭合性原发弥漫性脑损伤。是由于头部成角,加(减)速动或旋转性暴力出现弥漫性轴索扭曲,肿胀,断开裂及皮髓质交界区穿行血管中断所致。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于1982年由Adams等 [1]正式命名,主要是指头部在成角或旋转加/减速运动中,周围脑组织与中央脑组织之间由于质量不同而形成相对运动,在脑实质内产生剪切力和牵托力,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造成轴索的剪切伤和牵拉伤,损伤的特点是以轴索断裂、回缩和神经纤维分解.典型的DAI容易发生在胼胝体、皮质与髓质交界区、上部脑干及基底节等部位 [2-3],临床上以意识障碍为典型表现,其诊治困难,预后很差.DAI在平时和战时均常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28%~50%,在交通肇事致重型颅脑损伤中占85%,在死亡患者中占29%~43%.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于1982年由Adams等 [1]正式命名,主要是指头部在成角或旋转加/减速运动中,周围脑组织与中央脑组织之间由于质量不同而形成相对运动,在脑实质内产生剪切力和牵托力,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造成轴索的剪切伤和牵拉伤,损伤的特点是以轴索断裂、回缩和神经纤维分解.典型的DAI容易发生在胼胝体、皮质与髓质交界区、上部脑干及基底节等部位 [2-3],临床上以意识障碍为典型表现,其诊治困难,预后很差.DAI在平时和战时均常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28%~50%,在交通肇事致重型颅脑损伤中占85%,在死亡患者中占29%~43%.  相似文献   

6.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对11例经临床证实的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1)11例T1WI序列均显示脑沟变浅,脑回粗大,脑室变窄;(2)全部病例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及胼胝体上显示斑点状、小片状异常信号,呈等或短T1、短T2信号,周围显示水肿带,边缘模糊;(3)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上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及胼胝体上显示更多的斑点状低信号周围显示水肿带;(4)7例显示小脑幕下疝。结论磁共振成像对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准确可靠,临床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34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受伤后均采用综合治疗。结果本组死亡12例,植物生存9例,重度残废5例,中度残废4例,恢复良好4例。结论DAI好发于轴索聚集区,如胼胝体、脑干上端背外侧、脑白质、小脑、内囊等处。DAI越重,损伤越趋于脑深部和中线结构,病灶位置越深,则意识障碍的程度越重,预后亦越差。临床治疗通常采用生命支持、神经营养药物、促醒药物、高压氧等综合性治疗,注意及时纠正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在本文的回顾性研究中作者对42例闭合性头部伤后持续植物生存状态病人的发生频率、解剖分布和脑部创伤的形状进行了分析。 用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部)损伤数目,损伤数目最少为5处,最多为19处,平均为9处。MRI扫描证实全部病例均有弥漫性轴突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并伤及胼胝体。弥漫性轴突损伤第二个常见部位是腹侧的脑干背外侧部(74%)。此外,65%的病人有额叶、颞叶和放射冠的白质损伤。基底神经节或丘脑损伤分别占病例数的52%和40%。MRI扫描显示脑皮质挫伤的病人占48%;额叶和颞叶是最常见的受损部位。伤及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的病人占45%;在本组病例中中脑对侧大脑脚(contralateral peduncular)的损伤发生率为80%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影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C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56例DAI患者的CT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CT表现:①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及其周围、脑干、基底节区多发或单发小出血灶;②弥漫性白质密度减低,灰白质界线不清,双侧脑室和脑池受压、变窄或消失;③合并硬膜下血肿、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折等。临床表达为深昏迷,GCS评分≤6~7分,生命指征紊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结论CT影像结合临床表现对DA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DWI及SW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DWI)和磁敏感加权(SWI)序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急性DAI患者的MRI资料,包括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以及DWI和SWI序列,分别比较各序列对DAI非出血性和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数目,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信号特征。结果DAI病灶主要分布在白质、皮髓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区域。DWI对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WI对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和SWI序列联合应用大大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和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