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B淋巴细胞免疫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并结合于红细胞膜上,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婴儿难治性AIHA症状重,病程迁延,病死率高,治疗目标是迅速控制溶血[1-2].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AIHA及Evans综合征安全有效[3].但利妥昔单抗在婴儿患者应用少,既往仅国外有报道,且均为非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小样本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其在婴儿患者中的最适剂量、有效性及安全性尚不明确.我们报告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成功的难治性AIHA伴假性血小板减少患儿,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51例ITP患者非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量为100 m g/周,连续4周;B组20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量为375 mg/m2,只用1次。结果 A组:总有效(OR)率和完全反应(CR)率分别为58%和29%,中位反...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及血小板生成不良为特征.原发性ITP的初始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及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而脾切除术、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等常被用于治疗难治性及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笔者拟就利妥昔单抗在成年人原发性ITP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为以血小板数目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成年人ITP在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获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在临床成年人ITP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使成年人ITP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脾切除术.笔者主要探讨成年人ITP患者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为采取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失败的ITP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输注,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31例难治性ITP患者.结果 10例获完全缓解(32.3%),13例获部分缓解(41.9%),5例微效(16.1%),3例无效(9.7%).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30例,依据利妥昔单抗剂量分为标量组和小量组,每组6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小量组的CD8+、CD19+淋巴细胞数、血常规指标改善优于标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量组免疫球蛋白水平优于标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量组总有效率(76.92%)高于标量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能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5例ITP患者,分别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球、达那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其中5例难治性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输注,每周一次,连用4周.结果:ITP的一线治疗总反应率达70%.利妥昔单抗治疗的5例难治性ITP患者,2例获完全缓解(CR),1例获部分缓解(PR),1例微小反应(MR),1例没有反应.没有急性和迟发的毒性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Plt)数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失败32例设为A组,治疗成功20例设为B组,分析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计数对治疗随访1年患者治疗反应率的影响,计算Plt数用于疗效预测时,效能指标及最佳截断点。结果:B组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水平高于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是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0,95%CI:1.82-15.66,P=0.00)。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组患者随访1年反应率显著高于150组(P0.05)。B组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 3、14、21、30、60、90、180、270和360 Plt数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数最佳截断点为50×10~9/L;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14,AUC为0.68(95%CI:0.57-0.78,P=0.00);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73%和87.58%;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30和60 AUC分别为0.74(95%CI:0.64-0.87)(P=0.00)和0.93(95%CI:0.82-0.98)(P=0.00)。结论: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部分可获得长期缓解,但骨髓巨核细胞数150的患者预后较差;同时根据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14、30及60 Plt数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远期疗效,指导治疗的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经典的治疗手段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但仍有约1/3的患者治疗无效或者复发。但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案和新药也不断问世,治疗效果也显著进步。血小板生成素可以促进PLT再生,有效提高患者PLT的水平;利妥昔单抗能够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减少抗PLT抗体的产生,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酶酚酸酯、环孢素等已成为ITP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赵艳秋  郭芳  程莹 《临床医学》2020,40(3):110-112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不同用药剂量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ITP患者为受试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 B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象[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样细胞因子(IL-33)]、淋巴细胞亚群分泌因子[γ干扰素(IFN-γ)、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LT、WBC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L-33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FN-γ、HMGB1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过程中,B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为17. 5%(7/40),高于A组[5. 00%(2/40)],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ITP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B细胞参与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被认为是ITP的病理生理学核心, 因此以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抗B细胞治疗成为ITP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B细胞激活因子(BAFF)是一种调控B细胞存活、分化的关键细胞因子,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BAFF与ITP发病存在联系。笔者拟就BAFF的生物学特点, BAFF与自身免疫、ITP的关系, 以及BAFF调节在ITP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BAFF抑制在ITP管理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方法。定期检测血小板数量,综合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偏高,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6周内血小板数量基本稳定的患者占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有效8例,部分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完全有效7例,部分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有较高反应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鼠/人嵌合的单克隆抗体,能够与跨膜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有效地清除异常的B细胞克隆[1].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B细胞异常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所致[2].血小板无效性输注是指病人在初次或数次输注血小板时,疗效十分显著,在反复输注后,疗效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无效.其主要原因是血小板同种抗体和非免疫性消耗[3].2003年11月~2005年3月,本科对5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并血小板无效性输注患者采用美罗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就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以中文“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血小板减少症、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英文“rituximab,thrombocytopenia,systematic review,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为检索词,进行计算机检索,筛选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与单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RCT.检索范围为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 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截至2012年11月.纳入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随机RCT和半RCT.纳入文献经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取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研究,共计4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组的总缓解率高于单纯治疗组[OR=2.79,95%CI(1.80~4.31),P<0.00001],经异质性检验显示7个试验存在异质性(x2 =15.26,P=0.02).结论 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疗效,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威胁生命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针对B淋巴细胞的制剂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已显示出能缩短TTP患者血浆置换的时间、减少复发和维持长期缓解的效果.现将利妥昔单抗在TTP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细胞(DC)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取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于37℃、5%CO2条件下共孵育诱导培养DC;第5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继续培养48 h,获得成熟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人白细胞介素12(IL-12p7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噻唑蓝(MTT)法检测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①治疗后DC较治疗前DC细胞膜缺乏典型的树枝状突起、体积较小、核多居中规则;②治疗后DC HLA-DR、CD80、CD83和CD86表达水平[(56.37±3.95)%、(36.41±2.82)%、( 30.45±4.61)%和(41.98±4.17)%]明显低于治疗前[(73.71±7.61)%、(55.14±7.30)%、(80.91±7.09)%和(59.03±3.43)%](P值均<0.05),IL-12p70水平[(50.17±14.52)%]低于治疗前[(66.87±4.29)%],TGF-β1水平[(9.70±0.31)%]高于治疗前[(2.70±0.36)%](P值均<0.05);③治疗后DC诱导的T细胞增殖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减低.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ITP患者DC表型及分泌IL-12p70的能力明显降低、分泌TGF-β1能力增高、对自体T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减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下调DC的免疫活性可能是其治疗ITP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患者31例,用药前30min给予预处理,及时准确用药,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结果 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6例,有效(R)13例,无效(NR)12例,不良反应4例。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效护理,对于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20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动态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4+、CD8+、CD19+淋巴细胞数.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M、IgA)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后中位起效时间为18d,PLT达峰值时间为(24±7)d.治疗后PLT[(124±106)×109/L]显著高于治疗前[(13±5)×109/L](P<0.01).11例(55%)患者达完全反应(CR),4例(20%)有效(R),5例(25%)无效(NR).中位疗效持续时间为8(5~23)个月.治疗前后外周血WBC、HGB、血清免疫球蛋白以及CD3+、CD4+、CD8+淋巴细胞数无明显变化,CD19+淋巴细胞数治疗后[(50.53±29.11)×106/L]较治疗前[(125.65±14.12)×106/L]明显下降(P<0.01).3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阳性,治疗后均为阴性.1例患者在首次输注利妥昔单抗后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治疗复发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其最佳用药方案、长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似文献   

2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除了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对血小板的破坏以及Th1/Th2细胞的失衡外,对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经典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能抑制免疫反应。而最近研究发现CD8~+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也与ITP发病和治疗有关。现着眼于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异常在ITP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