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引起的肺损伤,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方法  回顾性总结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或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238例患者的资料,放射治疗计划采用常规+调强,照射计划总量为50 Gy。通过患者复查胸片或胸部CT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程度及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对238例患者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统计分析。  结果  全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7.6%(18/238),其中未发生放射性肺损伤者220例(92.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为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手术方式、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影响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术后放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引起放射性肺炎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6例术后放疗的乳腺癌,观察放疗的照射野、照射剂量,使用化疗药物的时间、种类,内分泌治疗,患者的年龄和肺部基础病变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发生放射性肺炎29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与照射野、照射剂量和使用化疗药物的时间有关(P<0.05),与化疗药物种类和肺部基础病变也有一定关系.结论 照射野和剂量的增加、放疗前化疗及肺部基础病变均会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术后放疗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暑波  田野  季永领  杨劲松  陆雷官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1):1224-1226,1230
目的:了解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放射治疗患者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74例根治/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放疗后随访时间为12~84个月(中位数33.6个月).采用LENT-SOMA标准,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X线胸片)两方面研究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的发病因素.结果: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在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方面的发生率分别为16.2%和37.8%.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47岁≤)、吸烟史(有和无)、接受化疗周期数(3~6周期和>6周期)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3.3%和47.7%(P=0.034)、0和41.2%(P=0.046)、31.0%和62.5%(P=0.022).结论:晚期放射性肺损伤是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一些临床因素会增加该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放疗设野的临床意义。方法:1997年至1999年122例乳腺癌患者行胸壁切线、锁骨上野照射,部分行内乳野、腋锁野照射。结果:放射性肺炎多发生在行腋锁野的患者。结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腋锁野照射和照射的体积有关,放射时应尽量减少肺的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及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重度急性放射性肺损伤(SARP)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 月至2014年1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IMRT 放疗及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SARP 发生的临床因素及剂量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2 323 例入组,其中1 241 例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ARP )。 发生急性重症放射性肺损伤(SARP)患者共185 例,发生率为7.96% ;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病理类型、放射总剂量、V 5(%)、平均剂量与SARP 发生率无关(P > 0.05);而年龄> 60岁、FEV 1% 预计值、应用多西他赛+ 卡铂/ 顺铂化疗方案、V 20(%)、V 30(%)、双肺平均剂量(MLD )等与SARP 发生率有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应用多西他赛+ 卡铂/ 顺铂化疗方案、V 20(%)、V 30(%)等与SARP 发生率显著相关(P < 0.05),是SARP 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IMRT 及同步化疗时,应对高龄及患者多西他赛+ 铂类化疗方案患者和V 20、V 30高剂量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SARP 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因呼吸衰竭而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放射治疗是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正常肺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的评价标准,将放射性肺损伤分为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肺炎经系统治疗可以逆转,一旦发生肺纤维化,则对患者的生活、治疗及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早期乳腺癌术后放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  景娜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5):854-855,859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根治术,仿根治术后的放疗剂量及照射范围.方法:对比分析本院1980年3月~1993年3月收治的T2N1M0期乳腺癌术后放疗者418例(放疗组)与术后未行放疗者180例(手术组).418例中DT≥50Gv者86例,淋巴引流区伴胸壁照射者148例.结果:放疗组中DT≥50Gy者与手术组相比,其中腋淋巴结转移≥4个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2/48)与34.5%(10/29),复发率分别为63%(3/48)与34.5%(10/29),P均<0.05.放疗组中淋巴引流区伴胸壁照射者148例与手术组相比,其中腋淋巴结转移≥4枚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62.8%(54/86)与34.5%(10/29),复发率分别为4.7%(4/86)与34.5%(10/29),P均<0.05.结论:对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者,术后提高肿瘤剂量达50Gy以上,可降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与胸壁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放疗设野的临床意义.方法:1997至1999年122例乳腺癌患者行胸壁切线、锁骨上野照射,部分行内乳野、腋锁野照射.结果:放射性肺炎多发生在行腋锁野照射的患者.结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腋锁野照射和照射的体积有关,放射时应尽量减少肺的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如若不能控制早期放射性肺炎进展,将会进一步出现不可逆转的放射性肺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导致呼吸衰竭乃至死亡。本文就目前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李芳娟  王谨  陈明 《肿瘤学杂志》2017,23(5):359-365
摘 要: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中的常见并发症,是制约放疗剂量增加及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严重RILI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早期预测RILI的发生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全文主要探讨生物因子、基因多态性、治疗因素、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功能影像参数等在预测RILI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验中药清血颗粒对小鼠正常肺组织放射性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12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单纯照射组(R)、照射加大剂量中药组(H,成人4倍)、照射加中剂量中药组(M,成人2倍)。清血颗粒制备成1.28 g/ml溶液,口服1 次/d(H组0.64 g/次,M组0.32 g/次),2个月内周一至周五给药。全肺用6 MV X线12 Gy照射,照后24 h给药,C组和R组给等体积生理盐水。放疗后第1、2、4、6个月分别处死 6~8只鼠,采集右肺肺泡灌洗液、左肺、肝素抗凝心脏血于 -70℃冻存待测。观察指标包括肺泡灌洗液巨嗜细胞计数、左全肺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肺组织纤维化评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含量测定。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时间点各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 M组第1个月肺泡灌洗液巨嗜细胞计数明显低于R组(2∶4,q=3.92,P<0.05),与C组相似(1∶4,q=2.13,P>0.05),H组与R组也相似(2∶3,q=0.82~2.46,P均>0.05)。羟脯氨酸含量H、M、R组各时间点均高于C组(q=3.28~4.36,P均<0.05),H组照射后第1、6个月显著低于R组(q=3.62、3.54,P均<0.05)。肺纤维化评分H组第2、4、6个月均低于R组(q=3.38~4.16,P均<0.05)。第2个月开始R组小鼠VEGF值高于C组(1∶2,q=3.12~3.78,P<0.05),第2个月H、M组高于R组(q=3.58、3.92,P均<0.05);第6个月的也不同(q=3.08~3.76,P均<0.05)。结论 VEGF水平的升高与放射性肺纤维化严重程度不一致。清血颗粒的预防应用可减少照射后小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降低肺纤维化评分,从而对放射性肺纤维化有一定预防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过程的常见并发症,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细胞因子作为分子水平的生物效应调节因子,在RILI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相关细胞因子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其在RILI的预测及防治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Sever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reported increased risks of second lung cancers after breast cancer irradiation.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the delivered radiation dose to the lung and the risk of second primary lung cancer.

Methods

We conducted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of second lung cancer in 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of 23,627 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rom 1982 to 2007. The cohort included 151 cases diagnosed with second primary lung cancer and 443 controls. Individual dose-reconstructions were performed and the delivered dose to the center of the second lung tumor and the comparable location for the control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patient specific radiotherapy charts.

Results

The median age at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was 54 years (range 34–74). The median time from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to second lung cancer diagnosis was 12 years (range 1–26 years). 91% of the cases were categorized as ever smokers vs. 40% among the controls. For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 second primary lung cancer five or more years afte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the rate of lung cancer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8.5% per Gray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3.1–23.3%; p < 0.001). This rate was enhanced for ever smokers with an excess rate of 17.3% per Gray (95% CI = 4.5–54%; p < 0.005).

Conclusions

Second lung cancer after radio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livered dose to the lung. Although the absolute risk is relative low, the growing number of long-time survivors afte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dvances in normal tissue sparing radi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4.
《肿瘤研究与临床》2009,21(11):728-730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和放疗(同步或序贯)对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行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根据入组条件筛选出118例患者,分为4组,放疗(RT)同步芳香化酶抑制剂(AI)组(RT+AI),放疗同步他莫昔芬(TAM)组(RT+TAM),放疗序贯AI组(RT—AI),放疗序贯TAM组(RT—TAM)。通过网络影像系统查阅其放疗后1个月和至少12个月间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RT+AI组(22.7%)和RT—AI组(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RT+TAM组(35.7%)和RT-TAM组(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高龄患者发生率高于低龄患者(33.9%,16.9%)(P=0.05)。术后有化疗史的患者高于无化疗史的患者(P=0.039)。结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以及老年患者存在肺内基础疾病会增加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是否同步应用TAM或AI内分泌治疗无关。  相似文献   

15.
胸部肿瘤治疗过程中大约2/3的患者需要放射治疗,治疗期间正常肺组织不可避免接受一定量的放射线照射,由此导致胸部肿瘤放疗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lunginjury,RILI),通常放射学改变比临床表现更为常见。Rlu已成为制约提高肿瘤放疗疗效的瓶颈。目前尚无准确可靠的方法能够预测RILl的发生,RILl一旦发生后病情不可逆转,治疗手段近几十年来也一直处于停滞阶段,下面将现在已知的RII。I预测因子与治疗手段及未来新的研究思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海绵窦受侵的局部晚期鼻咽癌行调强放疗后发生放射性颞叶损伤的临床特征、MRI表现、放疗剂量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0例行根治性调强放疗的海绵窦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统计放疗计划中患侧颞叶受照射的总体积和剂量体积D1 ml、Dmax、Dmean,并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后的情况,分析发生放射性颞叶损伤后的临床特征、MRI表现及预后。结果 10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调强放疗,患侧颞叶受照射的总体积为(104.31±13.091) ml,D1 ml为(78.657±2.918)Gy,Dmax为(78.298±3.498)Gy,Dmean为(29.488±8.891)Gy。全组患者于治疗后2~4年出现放射性颞叶损伤,其MRI表现均为T1WI高信号强化结节或片状强化灶,T2WI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带。随访至2016年8月,2例患者死亡;2例临床症状较重,迁延时间长,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且MRI仍可见强化灶和水肿带;2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临床症状及MRI检查均明显好转;4例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其中2例患者的恢复期MRI提示小囊性灶形成。结论 海绵窦受侵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调强放疗后发生放射性颞叶损伤与肿瘤侵犯范围、靶区勾画范围、颞叶受照射的体积及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原藏族人群肺癌放疗所致RILI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2—2016年间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NSCLC患者共262例,其中世居海拔3000m以上高原藏族人群138例,非世居高原藏族人群或非藏族人群124例,所有患者行IMRT±化疗,且放疗后CT随访>6个月。对≥2级RILI患者分别就民族、年龄、性别、KPF评分、临床分期、是否联合化疗及有无吸烟史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两组人群分别就性别、吸烟史、有无同期化疗及不同放射剂量与RILI相关性进行分析。放疗剂量体积参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各剂量体积参数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262例NSCLC患者中民族、性别、KPS评分、有无吸烟史及MLD、V5、V20因素均与RILI相关(P=0.040、0.001、0.026、0.014、0.037、0.000、0.025)。进一步分析显示,仅吸烟史与人口组成相关(P=0.013),不同人群辐射剂量与RILI发生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世居高原藏族NSCLC患者人群对放疗更易发生RILI。  相似文献   

18.
联合放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佟倩 《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18(12):830-831
 目的 观察联合放化疗与单一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心肌的损伤。方法 接受含表柔比星化疗或联合放疗的术后乳腺癌患者共68例,对其治疗前后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表柔比星化疗配合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毒性明显高于单一化疗组。放化疗组出现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36.8 %(14例),单一化疗组出现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10 %(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放化疗增加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毒性,建议乳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心电图,尤其对年龄>60岁和有高血压、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RILT)与临床和剂量学因素的关系,以寻找RILT的可能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07年间接受三维放疗的未手术Ⅲ期NSCLC患者 253例临床和剂量学资料,采用NCI-CTC 3.0标准评估RILT级别,以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发生的≥2级RILT作为终点事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RIL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253例中≥ 2级RILT的发生率为26.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放疗前1 s用力呼吸体积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测值百分比(DLCO%)、健肺 V5~V15、患肺 V5~V40、全肺 V5~V50、患肺及全肺的平均肺剂量(MLD)与RILT的发生相关(χ2=4.46~23.99,P=0.000~0.035)。多因素分析显示全肺MLD>17.5 Gy、FEV1%≥72%是≥2级RILT的独立危险因素(χ2=17.49、9.30,P=0.000、0.002)。根据MLD和FEV1%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中高危和高危组,RILT的发生率分别为9.3%、24.7%、38.5%和63.6%(χ2=25.27,P=0.000)。结论 全肺MLD及放疗前FEV1%与放疗后≥2级RILT发生密切相关。基线较差的肺功能并未增加RILT风险,甚至可能具有相对较低的风险,该趋势尚需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患者保乳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加术后放疗的疗效、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3年9月共收治早期乳腺癌39例,其中Ⅰ期27例,Ⅱ期12例。行单纯肿瘤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后全乳切线照射50Gy,瘤床追加电子束照射1125cGy。患侧锁骨上X线30Gy 电子束2250cGy。结果:随访12~38个月,均无复发。放疗急性副反应包括乳房不适9例(23·08%),皮肤红斑、色素沉着17例(45·59%),湿性脱皮5例(12·82%),放射性食管炎4例(12·5%),放射性肺炎1例。无皮肤的纤维化、坏死、毛细血管扩张、乳房及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美容效果达到满意及一般者共占所有患者的94·87%。结论:保留乳房手术加术后放疗生存率及美容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对符合条件的Ⅰ、Ⅱ期患者可用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