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的时空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孕12、16、20 d 组,出生后1、5、10 d组及成年组,每组各5只,共3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H IF-1α蛋白及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 胚胎期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有HIF 1α阳性表达,出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也可见HIF-1α阳性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HI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胚胎期最高、出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视网膜胚胎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HIF-1α的表达存在时空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诱导的共刺激分子(ICO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50 μg)和福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免疫组),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裂隙灯显微镜每日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第7、12、15、21天被处死,摘除其脾脏后制作冰冻连续切片并提取组织蛋白。使用多克隆抗ICOS抗体,用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在上述组织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提取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照组大鼠在相应各时间点做同样处理。结果正常脾组织中可见少量ICOS阳性细胞;分别在免疫后第7、12 d,脾脏中IC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免疫后第15天时阳性细胞数量最多,21 d时阳性细胞数量减少,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COS蛋白的动态变化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的阳性细胞数量变化一致。结论脾脏ICOS表达升高出现于EAU发生之前,随炎症的出现和加重而升高,在EAU消退期其表达有所降低,提示ICOS参与EAU的形成、发展和消退,在EAU发病中有重要意义。(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14-117)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前后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水平及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数目的变化。方法:选取9周龄Wistar大鼠,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ip,制成糖尿病模型后2wk,玻璃体腔内注射含有BDNF基因的5型重组腺病毒(Ad.BDNF),模型建立后4wk,处死大鼠,取视网膜组织进行Western blotting及视网膜铺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观察视网膜中TH水平的变化,从而反映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糖尿病大鼠未注射Ad.BDNF眼视网膜中TH蛋白水平降低,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计数及灰度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注射Ad.BDNF眼视网膜中TH蛋白水平、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计数及灰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TZ早期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Ad.BDNF可提高视网膜中TH的水平,提高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的数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前后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水平及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数目的变化.方法:9周龄Wistar大鼠,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制成糖尿病模型,于模型建立2 wk后,大鼠眼玻璃体内注射BDNF溶液,于模型建立4 wk后,处死大鼠,取出眼球,取视网膜组织进行Western blotting及视网膜铺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观察视网膜中TH水平的变化,从而反映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糖尿病大鼠未注射BDNF眼视网膜中TH蛋白水平降低,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计数及灰度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注射BDNF眼视网膜中TH蛋白水平、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计数及灰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STZ糖尿病大鼠糖尿病早期,玻璃体腔内注射BDNF可提高视网膜中TH的水平,提高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的数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细胞增殖相关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抑制蛋白Bcl-2在外伤性PVR视网膜前膜形成中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S-P法对外伤性PVR大鼠模型视网膜前膜做TERT、PCNA、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染色结果行图像分析。结果:伤后PCNA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和平均光密度值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14d组阳性率最高,与7d组和28d组比较有显性差异。伤后TERT蛋白和Bcl-2表达阳性细胞率和平均光密度值出现先升高后稍降低的动态变化,14d组和21d组阳性率最高,与7d组比较有显性差异,TERT、PCNA和Bcl-2蛋白表达之间有显相关性(P≤0.01)。结论:TERT、Bcl-2参与外伤性PVR视网膜前膜增殖细胞的生长调控,与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呈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l reperfusion injury,RIRI)后神经调节蛋白-1β(neuregulin-1β,NRG-1β)对其的保护作用及对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rein 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实验性RIRI大鼠模型.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只)、假手术组(1只)、对照组(15只)、实验组(15只).于再灌注开始时给予对照组大鼠玻璃体内注射平衡盐溶液5 μL,实验组大鼠玻璃体内注射NRG-1β 5 μL,光镜下观察各组视网膜内层厚度及浸润视网膜的中性粒细胞数目、神经节细胞数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视网膜内层组织中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RIRI后6 h视网膜内层厚度均较对照组厚,早期视网膜内层水肿增厚,晚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及视神经纤维层萎缩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多于对照组,而视网膜中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HSP70于再灌注后24 h达到高峰,但各时间段实验组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实验组阳性细胞数在RIRI 6 h后各时间段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NRG-1β对RIRI有保护作用;大鼠RIRI能诱导HSP70表达,NRG-1β能增强HSP70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中T-bet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T-bet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与Freund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7、12、15、21 d被处死,取所有大鼠的眼球和脾脏,固定后制作眼组织平片和眼球及脾脏的石蜡连续切片。使用单克隆抗T-bet 和CD4的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法在上述组织平片及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阳性细胞,数据经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 结果 正常眼和脾组织中均见少量T-bet阳性细胞;免疫后7 d,虹膜、视网膜及脾脏中T-bet的表达增加,免疫后15 d达高峰,免疫后21 d表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显示,T-bet阳性细胞中多数为CD4+。 结论 T-bet在EAU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辅助性T淋巴细胞1而实现的。(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72-174)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11.
袁春燕  孟旭霞  牛膺筠 《眼科研究》2011,29(11):998-100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于造血组织和神经组织,发挥促红细胞生成和神经保护的作用。研究证实,EPO在胚胎发育的脑组织中有表达,但其在神经组织来源的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发育过程中EPO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于Wistar母鼠孕12d(E12d)、孕16d(E16d)、孕20d(E20d)时氯胺酮麻醉后剖腹取胎,获得各阶段的胚胎鼠,每组孕鼠各5只,每只孕鼠任意选取1只胎鼠;成年组(12月龄)共选Wistar大鼠5只。成年鼠及胎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后立即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并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EPO蛋白及EPOmRNA的表达。结果胚胎各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RPE层均有EPO阳性表达,免疫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成年鼠EPO阳性表达主要集中于RGCs层,E12d、E16d、E20d和成年组大鼠视网膜中EPO的表达量分别为105.55±10.35、99.35±8.71、83.27±7.84和30.3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13,P〈0.01)。凝胶成像半定量分析显示,EPO基因扩增产物的表达在E16d最高,E20d次之,成年组最低。E16d、E20d和成年组大鼠视网膜中EPOmRNA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0.88±0.10、0.86±0.09和0.26±0.03,胚胎鼠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81,P=0.00)。结论Wistar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EPO的表达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其表达规律与视网膜发育各期的组织学改变相吻合。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Wu JH  Yi MY  Huang Q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65-769
目的研究视网膜内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及其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四种中间丝蛋白(Nestin、Vimentin、GFAP及NF)在新生至12月龄大鼠视网膜内表达的时间顺序、空间分布和强度变化。结果大鼠视网膜结构的分化要到出生后2周才能完成。在2周内Nestin的表达可见于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2周后表达水平明显降低。4周时完全转阴。但在睫状体的少数突起内,Nestin持续高水平表达,成年时,阳性细胞以色素上皮细胞为主。此外,在成年大鼠的视神经内也可见散在的Nestin阳性细胞。Vimentin在神经胶质细胞和睫状体的无色素上皮细胞中一直呈强阳性。除了文献报道的水平细胞外,我们还发现Vimentin在4周内的MU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内表达。GFAP和NF仅在发育成熟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内表达。结论Nestin可作为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的标志,成年时视网膜的神经干细胞分布在少数睫状突及视神经内。(中华眼科杂,2004,40:765—769)  相似文献   

13.
李娜  李筱荣  袁佳琴  石怡 《眼科新进展》2008,28(2):110-112,115
目的 观察鼠眼挫伤性视网膜病变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改变及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方法 自由落体法制作视网膜挫伤模型.49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视网膜挫伤组,后者又按照挫伤后时间的不同分为1 h、4 h、1 d、3 d、7 d、14 d组,每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为实验对照眼.行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变情况;TUNEL法检测感光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p53的表达.结果 TUNEL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未见凋亡阳性细胞.视网膜挫伤后3 d视网膜内可见较多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在外核层.挫伤后1h、4 h、1 d、7 d、14 d,大鼠视网膜组织均未见到凋亡细胞.p53在挫伤后4 h即有表达,分布在外核层,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加,至挫伤后3 d达高峰,至挫伤后7 d、14 d未见阳性表达.挫伤后4 h、1 d和3 d,视网膜p53阳性细胞光密度值(OD值)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未见p53阳性表达.结论 大量感光细胞的凋亡是挫伤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p53基因的表达可能介导了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bel-2,bax和WTp53蛋白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Wistar大鼠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DM),随机分为糖尿病未治疗组和EPO治疗组,分别于1、3、6个月处死大鼠,8只正常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bcl-2、bax和WTp53蛋白的表达及EPO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DM3和DM6组大鼠视网膜凋亡细胞较正常组和DM1组大鼠增多;与正常组和DMI组大鼠比较,DM3组和DM6组视网膜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减低,bax及wTp5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较多.EP03、EP06组与DM3组和DM6组比较,bcl-2阳性细胞数增多,bax和WTp5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EPO能减少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el-2及下调bax以及wT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HIF-1)与机体缺氧的生理反应有关,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此外人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高表达。但二者在胚胎期缺氧环境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仍有待研究。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和VEGF在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30只清洁级SD孕鼠剖腹取出胚胎10、12、14、16、20d鼠,每组取5只孕鼠,每只孕鼠随机选取2只胎鼠进行观察。摘除胎鼠一侧眼球,分离视网膜并制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不同胎龄大鼠及成年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IF-1α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在大鼠视网膜胚胎早期(10~12d)即可检测到HIF-1α和VEGF蛋白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强度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弱(F=56.70,P〈0.01;F=60.78,P〈0.01),各胎龄组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胎龄的增加HIF-1α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6,P=0.00)。RT—PCR检测结果表明,大鼠胚胎早期(10~12d)即可检测到HIF-1α mRNA和VEGF mRNA在视网膜中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弱(F:68.84,P〈0.01;F=96.49,P〈0.01),各胎龄组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HIF-1α及VEGF的表达随着胎龄的增加均呈先高后低的动态变化趋势,提示HIF-1α/VEGF通路参与大鼠视网膜的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到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组织片下的细胞分化。方法取无眼部发育异常的4~5个月胚胎眼球,进行视网膜前体细胞分离培养。将传代的细胞移植到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片下,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分化和组织整合情况。结果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形成神经球样细胞团,传代后形成子代细胞团,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Nestin。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组织片在5d、10d均能基本维持视网膜结构。移植到视网膜组织片下的视网膜前体细胞能够与其建立细胞连接。这些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后能够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和视紫红质,分别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光感受器细胞的特异蛋白。结论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特征,在体外移植到培养的人视网膜组织片下,能够分化成相应的终末分化细胞。  相似文献   

17.
Zhang C  Xu YS  Wang W  Tso MO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922-927
目的研究视网膜下注射兴奋性氨基酸N-甲基右旋天冬氨酸(NMDA)对神经细胞变性的作用。方法取12只1个月龄有色家兔,视网膜下注射10μl(30mmol/L)NMDA(溶剂为DMEM-F12),形成视网膜隆起,在注射12、24、48h及1周后分别处死家兔,取其视网膜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电镜观察。应用抗Calretinin、Calbindin、PKCα抗体,分别标记视网膜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及视杆双极细胞;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技术标记凋亡细胞。结果损伤早期(12~24h),实验组视网膜可见散在细胞核固缩浓染的光感受器细胞,并有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早期严重变性;中期(48h)视网膜各层神经元均出现病理性改变;损伤晚期(1周)视网膜各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损伤早期,TUNEL技术标记的阳性细胞位于视网膜各层。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计量资料显示视网膜下注射NMDA后,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视杆双极细胞数目基本无变化。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有凋亡、坏死、水肿变性及混合型细胞死亡等多种变性形式。结论视网膜下聚集NMDA时,光感受器细胞、水平细胞、视杆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均表现为视网膜兴奋性毒性反应,与以往体内及体外研究结果显示的仅有内核层神经元死亡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αB-晶体蛋白对大鼠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组织中αB-晶体蛋白含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cells,RGCs)中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表达和全视野视网膜电流图(full-field ERG,F-ERG)的b波振幅差异,探讨αB-晶体蛋白对急性高眼压后RGCs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设计的实验研究。本实验选择120只健康、无眼疾SD大鼠,随机分为以下4组:αB晶体蛋白组(αB)30只,生理盐水组(S)30只,假手术组(P)30只,急性高眼压组(H)30只,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分别于术后7d和14d各取5只术眼的视网膜,行Western-blot法,观察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中αB-晶体蛋白的表达;术后7,14,21d各取5只术眼的视网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急性高眼压后RGCs的GAP-43表达;术前和术后1mo时应用全视野ERG的b波振幅变化测定视网膜功能。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αB组视网膜中αB-晶体蛋白的表达于术后7d较高,14d时表达减弱(P=0.000),但同一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6,P=0.024,P=0.007;P=0.006,P=0.008,P=0.010);αB组RGCs的GAP-43表达于术后7d达高峰,14d时表达减弱,21d时仍有少量表达(P=0.000),但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P=0.002,P=0.001;P=0.015,P=0.002,P=0.006;P=0.005,P=0.003,P=0.005);ERG-b波振幅于术后1mo较低(P=0.014,P=0.004,P=0.003,P=0.006),其中术前各组ERG-b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993),术后1mo时αB组ERG-b波振幅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0,P=0.004,P=0.002)。结论:外源性αB-晶体蛋白能够提高视网膜αB-晶体蛋白的表达;αB-晶体蛋白通过促进RGCs中GAP-43的表达,从而促进RGCs的轴突再生;αB-晶体蛋白可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对大鼠视网膜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曲晶  庞东渤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6):1041-1043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thropoietin, rhEPO)对挫伤视网膜Bcl-2和Bax的调节作用,明确重组rhEPO对挫伤视网膜的保护机制。 方法:两月龄雄性大鼠45只,5只用于正常对照组,余下40只仿Allen重击法制作视网膜挫伤模型致左眼挫伤。将模型制备成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rhEPO治疗组,每组各20只大鼠,每组又分12和24h;3和7d共四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大鼠5只。rhEPO组大鼠ip rhEPO,1次/d;模型组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ip。各组各时段于给药给水停止后第2d取材,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内均有适量Bcl-2和Bax蛋白表达;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至3d时表达最低。除12h外,其余各组Bcl-2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低。而Bax蛋白表达逐渐上升,至3d达峰值。除12h外,其余各组Bax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高;rhEPO组Bcl-2蛋白表达均比模型组高,而Bax蛋白表达均比模型组低。 结论:Bcl-2和Bax参与了眼挫伤视网膜病变过程;rhEPO能够上调挫伤后大鼠视网膜细胞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以抑制损伤视网膜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髓鞘相关抑制蛋白No-go-A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慢性高眼压组3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不同时点Nogo-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高眼压21d大鼠视网膜变薄,节细胞数量减少(P<0.05);Nogo-A表达增多,与形态学变化相一致(P<0.05)。结论:髓鞘相关抑制蛋白Nogo-A在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