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7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并与同期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对照,评价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结果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1.1%,准确性为93.8%,与DSA及手术病理比较无显著差异,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优于DSA。结论CTA能快速、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别适用于急症病人的动脉瘤筛查,所提供的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 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淮安市淮安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同时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64-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层螺旋CTA检查,对照DSA结果,评估64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42例中DSA检查发现49个动脉瘤,64层螺旋CTA检查发现43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7.61%,特异性为88.88%,阳性预测值为91.61%,阴性预测值为88.88%,You-don指数为86.49%。结论64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表明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又名螺旋CT血管造影(helical CT angiography,HCTA)或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是一项新的微创神经影像学技术,其通过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采用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对颅脑进行连续薄层容积扫描,并由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可快速、无创伤地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立体结构。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有很高价值,近年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本对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冯新环  胡会婷 《大医生》2022,(7):115-11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64-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与64-SCT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64排128层螺旋C T脑动脉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分析动脉瘤的分布.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脑外科及神经内科的脑内动脉瘤患者79例,纳入患者均接受CTA及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大部分行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以DSA作为动脉瘤诊断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作用。方法:本次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是否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为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观察组4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造影,观察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的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易损性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管腔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易损性斑块、稳定性斑块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血管造影能够有效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适合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对于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CT血管造影(CTA)是一种快速、价格便宜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能检测到瘤体直径&lt;3mm的颅内动脉瘤。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2020年8月—2023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且在CTA检查后均需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处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图像质量评分,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检出率和符合率。结果:3D-DSA与CTA-VR的瘤体形态显示评分、瘤体三维关系评分、瘤体光滑度评分和瘤体总体评价均高于CTA-MIP (P<0.05);3D-DSA的瘤体形态显示评分、瘤体三维关系评分、瘤体光滑度评分和瘤体总体评价与CTA-VR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DSA的瘤体血管显示评分高于CTA-VR和CTA-MIP (P<0.05);CTA-VR的瘤体血管显示评分与CTA-MI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在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和符合率与CT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颅内动脉瘤中实施CT与MR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21年9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选患者均实施C T血管造影检查和M R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C T和M R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CTA检测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对脑卒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A检查,观察组51例接受双低剂量检测,对照组51例接受常规剂量检测,对两组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结果及检测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斑块分别为66个、68个,观察组检出稳定性斑块28个、易损斑块17个、混合斑块21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影像质量各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CT容积剂量指数、有效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低剂量CTA用于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检测中具有较高价值,可对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且不影响影像质量,能降低电离辐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其6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一11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术后C’rA随访病例63例。图像重建后主要观察动脉瘤夹闭与否、有无残留、有无再发动脉瘤、瘤夹位置与数量、瘤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判断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的通畅情况,同时观察有无血管痉挛及部位、有无脑积水、有无梗死灶。结果:63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瘤夹与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空间关系、瘤夹的个数、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通畅情况,脑室、脑实质及脑血管痉挛也显示清楚。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动脉瘤夹闭后颅内血管、脑室、脑实质的情况,提供的信息丰富全面,且操作简捷、价廉、风险低,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的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术后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对于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作为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W-HRMRI)分析导致轻中度狭窄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探讨其与责任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大脑中动脉轻中度狭窄的有症状患者(n= 33)和无症状患者(n=19),所有患者均行VW-HRMRI检查,共识别出68个斑块,将识别出的斑块分为责任斑块组(n=33)与非责任斑块组(n=35)。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斑块特征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关联及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相较于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表现出更高的重构指数(P=0.03)与强化等级(P=0.01)以及更大的斑块体积(P=0.003)与陡峭度(P= 0.00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性重构(OR=5.400;95% CI:1.334~21.857)、强化等级(OR=4.431,95% CI:1.750~ 11.219)、斑块体积(OR=1.09,95% CI:1.014~1.171)及陡峭度(OR=1.122,95% CI:1.038~1.214)均与责任斑块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正性重构、强化等级、斑块体积与陡峭度4种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分别0.631、0.696、0.705、0693,而预测模型(4种危险因素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875,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18与0.800。结论  正性重构、强化等级、斑块体积与陡峭度为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4种影像特征联合应用能更好的预测责任斑块的发生,为及早进行临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书艳 《临床荟萃》2014,29(11):1254-125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诊断及术前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采用64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并疑似为腹主动脉瘤的53例患者进行高浓度碘对比剂血管造影检查,观察64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准确性。观察患者的病变累及部位、类型、大小及范围,并根据腔内隔绝术的要求对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测量和分型。结果全部患者中近肾型、肾下型、肾上型分别占11.3%(6/53)、83.0%(44/53)、5.7%(3/53);64排螺旋 CT 检查结果准确率达96.2%,与“金标准”相比,具有相关性(r =0.9983,P <0.05);依据三型五分法,Ⅰ型4例(7.6%,4/53)、ⅡA 型7例(13.2%,7/53)、ⅡB 型5例(9.4%,5/53)、ⅡC 型26例(49.1%,26/53)、Ⅲ型9例(17.0%,9/53)。结论64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精确性高的特点,是 AAA 诊断及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CT血管成像( 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两种检查手段比较来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并分析640层螺旋CTA对大脑动脉环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进行CTA与DSA检查,从瘤体个数、大小、形态、发生部位等方面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结果(1) DSA组共发现58个动脉瘤,其中多发10例,单发30例,16个(27.6%)<3 mm,21个(36.2%)3~5 mm,15个(25.9%)5~10 mm,6个(10.3%)>10 mm。 CTA组共发现55个动脉瘤,漏诊3个动脉瘤均为<3 mm;P>0.0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0.05,说明两者检查方法间无统计学差异。 r=0.53~0.99;说明随着瘤体体积的增大,相关关系逐渐增强,其中瘤体大小>10 mm两者间相关关系最强( r=0.99)。(2) DSA发现瘤体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5.2%),颈内动脉18个(31.0%),大脑后动脉3个(5.2%),前交通动脉20个(34.5%),后交通动脉14个(24.1%),CTA漏诊前交通动脉2个及颈内动脉1个;P=0.061,两者间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κ=0.770,P=0.00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较强。(3) DSA发现瘤体为囊状32个(55.2%),梭形18个(31.0%),舟状及蜿蜒状各4个(6.9%),CTA漏诊1个囊状及2个梭形瘤体,P=0.072,两者间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κ=0.777,P=0.00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较强。(4)性别分布(复式条图)显示动脉瘤发生女性多于男性,男12例(30%),女28例(70%),年龄38~72岁,平均(54.28±8.94)岁,表明老年人好发动脉瘤。 P =0.919,两者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与DSA对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疑似病例的动脉瘤筛查并为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稳定与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脑灌注成像情况,探讨斑块性质与脑灌注的关系。方法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0%-99%患者30例,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测定双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区、皮质分水岭后区患侧与健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TT)、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比值。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是否完整、斑块表面是否有大片钙化、其内是否有近期出血及是否有较大的脂质中心作为诊断标准,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斑块两组,进行上述参数比较。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在皮质分水岭前区和后区的MTT值明显较稳定斑块组延长(P=0.042,t=1.561和P=0.038,t=1.227),rCBF和rCBV未见差异(P>0.05)。上述两组在其余部位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相应皮质分水岭供血区域灌注情况有关,不稳定斑块容易导致同侧皮质分水岭区低灌注,MTT是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