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39例人工气道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收治的39例人工气道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优良率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1),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可提高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缩短治疗进程,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最佳吸入气体温度,以取得最好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选择52例机械通气患儿,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吸入气体温度调到35 ℃~36 ℃,对照组吸入气体温度调到32 ℃,观察两组患儿气道湿化满意度、气道阻塞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湿化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气道阻塞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将吸入气体温度调到35 ℃~36 ℃,可达到最佳湿化效果,降低气道阻塞及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理控制湿化罐湿化液速度在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1日6个月入科需要机械通气符合标准的病人35例为观察组,选择2015年6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入科需要机械通气符合标准的病人33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湿化罐内湿化液首先放到刻度线,再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匀速滴入,对照组采用以往的把湿化液放到刻度线,即关闭,等到水位低了或湿化罐内没有湿化液再打开湿化液夹。观察两组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湿化罐水位标准、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和护士工作量。[结果]观察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湿化罐水位标准和医护人员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湿化罐内湿化液控制性滴入能提高病人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湿化罐水位达标,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贾传珍 《山西护理杂志》2010,(10):2555-2556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最佳吸入气体温度,以取得最好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选择52例机械通气患儿,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吸入气体温度调到35℃~36℃,对照组吸入气体温度调到32℃,观察两组患儿气道湿化满意度、气道阻塞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湿化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气道阻塞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将吸入气体温度调到35℃~36℃,可达到最佳湿化效果,降低气道阻塞及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CU护士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情况,并分析某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21年8-9月通过便利抽样选取重庆市60家医院的1 194名ICU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知识与实践情况。结果 1 194名ICU护士气道湿化知识得分为(13.12±2.69)分。湿化液和人工鼻禁忌证问题,正确率均低于40%。不同年龄、职称、文化程度、医院等级、是否有专科护士证及是否接受过气道湿化培训的ICU护士气道湿化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ICU护士气道湿化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ICU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护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可以通过分层次培训及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ICU护士气道湿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侯金兰  刘宝欣 《临床荟萃》2008,23(18):1332-1333
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症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救治措施之一.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氨溴索湿化液直接进行气道湿化,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化气道湿化方案对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1日~6月1日收治的12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和护理;将7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12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组,在实施优化气道湿化方案.比较两组痰液黏稠程度、吸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湿化3 d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06年3月~2009年3月住院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a组)和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b组),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和相同的综合护理,治疗过程中观察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平均吸痰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明显减少,平均吸痰次数减少、VAP发生率降低、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下降,与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符合机械通气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间歇气道灌注湿化法,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3种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3种不同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 h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A组使用MR410型(吸气与呼气管路均无加热丝)湿化管道系统;B组使用MR730型(吸气管路带加热丝而呼气管路无加热丝)湿化管道系统;C组采用MR850型(密闭式一次性、双加热式自动加水、加湿)湿化管道系统.3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对3组气道分泌物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及气道痉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在气道分泌物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气道痉挛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无管道痰痂形成,亦无气道痉挛发生.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呼吸机管道湿化系统的管道是否有加热丝有关,加热湿化系统管道,有利于改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时环境温度对于主动型湿化器湿化效能及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湿化器类型(MR410、MR730)、环境温度的高低(26℃~28℃、18℃~20℃)将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间湿化器输入端温度、输出端温度和湿度、吸入端温度和湿度,并比较各组患者气道分泌物的性状.结果 应用MR410型湿化器时,环境温度低可导致吸入气体的绝对湿度下降,并导致患者的气道分泌物相对黏稠;应用MR730型湿化器时,环境温度高可导致吸人气体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下降,导致患者气道分泌物黏稠.结论 机械通气时,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对两种主动型湿化器的湿化效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对呼吸道湿化效果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工鼻和输液泵持续湿化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人工气道湿化过程中,不同湿化方法的选择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应用人工鼻的人工气道患者52例,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滴注湿化,湿化液均采用0.45%氯化钠溶液125 mL+5%碳酸氢钠125 mL+氨溴索30 mg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相关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中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入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按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实验组(双号)各14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及痰液黏稠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可提高人工气道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来说,气道湿化(AHD)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肯定,美国呼吸病协会(AARC)曾明确表明有创通气患者均应进行气道湿化[1]。我国《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中也肯定指出建立人工气道的机械通气患者应实施气道湿化[2-3]。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临床效果应由满足保持气道黏膜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湿化液刺激排痰法配合常规呼吸机气道湿化法在机械通气气道湿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气道湿化法,试验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法+湿化液刺激排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中痰阻、窒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化液刺激排痰法配合常规气道湿化法,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相似文献   

15.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对于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尤为重要,而现代呼吸机几乎都带有加温加湿器的装置.传统的给呼吸机加温加湿器(简称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是用50 ml空针吸入蒸馏水注入湿化器内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湿化器的注水口,由于反复向湿化器内加水,影响了患者的通气,容易造成呼吸通路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06年3月-2009年3月住院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a组)和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b组),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和相同的综合护理,治疗过程中观察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平均吸痰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明显减少,平均吸痰次数减少、VAP发生率降低、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下降,与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符合机械通气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间歇气道灌注湿化法,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护理专案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8-12月收治的152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3月-7月收治的161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护理专案前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改善情况.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湿化罐内水位线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机械通气初与机械通气后1d痰液黏稠度比较无差异外,其余时间点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专案活动能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情况,降低患者湿化罐内水位线不合格率,改善患者痰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8.
陈星梅 《全科护理》2013,(32):2986-2987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湿化方式对气道的影响.[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湿化气道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静脉泵持续泵入氨溴索湿化气道,对两组1周内更换气管套管次数、湿化满意度、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更换气管套管次数少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氨溴索微量泵持续湿化气道优于传统的间断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两种吸痰方式与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儿定时湿化吸痰、必要时吸痰(湿化或不湿化)两种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 h以上患儿98例,随机分成A组52例、B组46例,A组按传统方法常规2 h气管导管内滴注生理盐水1 mL~2 mL后吸痰;B组根据患儿情况,具备吸痰指证时再吸痰,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决定是否湿化气道.48 h后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VAP发生率比较,P<0.01.[结论]婴幼儿机械通气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具备吸痰指证时吸痰,痰液Ⅲ度黏稠时,用无菌注射用水1 mL~2 mL湿化气道,痰液Ⅰ度、Ⅱ度黏稠时不湿化气道,而不应将定时湿化气道吸痰作为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气管插管持续泵入湿化液在各级气道内的分布状况及对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口气管插管的ICU住院患者168例,按气管插管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可湿化气管插管专用湿化通道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插管从导管口间断注入湿化液,两组湿化液均用0.45% NaCI.比较两组患者湿化后吸出的痰液粘稠度与低氧血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痰液湿化合格率(70.23%)明显高于对照组(51.19%),观察组低氧血症(PO2 <50 mmHg)的发生率(22.62%)低于对照组(54.76%),且随置管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在相应时间内呈倍数增加.结论 在气管插管导管上建立专用湿化通道,能降低痰液粘稠度,提高血氧饱和度及维持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