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矫形方式对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20例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患儿纳入研究,按术前冠状面平衡状况分为A组(平衡)、B组(对侧偏离失衡)、C组(同侧偏离失衡)。均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A组行凸侧与凹侧压缩、撑开均等正畸;B组行单纯压缩;C组增加L_5/S_1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正畸。至少随访24个月,观察正畸情况。结果术后A组5例维持冠状面平衡,B组仅1例未纠正平衡,C组全部平衡;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以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盆骨倾斜角为(1.09±1.0)°,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正畸率分别为(68.34±9.25)%、(45.63±7.75)%。三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冠状面失衡在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半椎体畸形中较常见,一期后路半椎体联合椎弓根钉植骨具有一定疗效,需在术中根据患者冠状面排列情况进行恰当的正畸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少年脊柱侧凸(AIS)患儿运用Bending位腰椎仰卧侧屈加压位片评估其脊柱柔韧性的价值。方法:以我院2016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行矫形治疗的28例AIS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手术前后均行全脊柱站立正位片评价手术矫正率,同时行仰卧侧屈位片检查、Bending位腰椎仰卧侧屈加压位片,对比两种体位检测的Cobb角、柔韧性及矫正指数。结果:本组患儿行全脊柱站立正位片检查,结果显示患儿术前Cobb角(51.17±11.26)°,术后Cobb角(13.64±2.69)°,手术矫正率为(73.34±4.29);Bending位腰椎仰卧侧屈加压位片检测的Cobb角明显小于腰椎仰卧侧屈位片,而柔韧性、矫正指数更高,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AIS患儿运用Bending位腰椎仰卧侧屈加压位片可以有效评估脊柱柔韧性,在临床上具有泛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颈椎曲度的特点及颈椎曲度与脊柱侧弯角度大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影像资料,在标准侧位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Cobb角和颈椎夹角,在正位片上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比较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差异,分析脊柱侧弯Cobb角、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相关性。结果 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侧弯Cobb角(27.9±16.9)°,颈椎矢状面Cobb角(-3.7±16.0)°,颈椎夹角(-2.0±16.6)°。颈椎Cobb角异常者占69.89%,颈椎夹角异常者占67.74%,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10)。颈椎Cobb角与颈椎夹角呈正相关(r=0.935,P=0.000);颈椎侧弯Cobb角与颈椎Cobb角及颈椎夹角呈弱正相关(r=0.246,P=0.018;r=0.215,P=0.039)。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颈椎矢状面曲度异常者占有较高的比例,颈椎矢状面曲度的大小与脊柱侧弯角度的大小无确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行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1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行脊柱机器人辅助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对照组行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置钉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拔除引流管后复查脊柱全长X线片,测定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比较术前及拔除引流管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拔除引流管后行手术部位椎体CT检查,根据Rampersaud分类法判断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78.4±71.7)min]、术中置钉时间[(2.5±0.6)min/枚]、术后住院时间[(8.6±1.1)d]较对照组[(538.1±99.2)min、(4.2±1.0)min/枚、(12.0±0.9)d]短,术中透视次数[(10.2±2.3)次]、术中出血量[(654.3±296.4)mL]较对照组[(15.6±3.2)、(1 053.3±379.5)mL]少(P0.05);观察组、对照组拔除引流管后冠状位Cobb角[(11.3±7.8)°、(8.6±2.9)°]、矢状位Cobb角[(30.9±7.4)°、(31.6±6.3)°]、顶椎偏移距离[(1.6±0.4)、(1.6±0.4)cm]较术前[冠状位Cobb角:(48.2±22.7)°、(46.5±15.7)°;矢状位Cobb角:(40.2±6.8)°、(41.2±5.9)°;顶椎偏移距离(4.9±0.6)、(5.6±0.9)cm]小(P0.05),观察组拔除引流管后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拔出引流管后VAS评分[(4.3±2.1)、(4.6±1.9)分]、JOA评分[(20.6±5.8)、(21.4±4.3)分]与术前[VAS评分:(3.6±0.8)、(3.4±0.7)分;JOA评分:(22.1±2.9)、(23.2±3.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拔除引流管后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钉准确率(95.3%)高于对照组(85.1%)(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8%)与对照组(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脊柱侧凸可提高椎弓根置钉准确性,降低辐射量,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6.
李锐  施永彦  张功礼  李锋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214-1217
目的 观察后路脊柱切除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结核继发截瘫的临床效果,为胸腰椎陈旧性脊柱结核继发截瘫手术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对12例胸腰椎结核继发截瘫病例采用经后路病椎节段全切,钛网支撑植骨内固定术式治疗,术前、术后随访期间拍摄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并观察内固定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随访6 ~18个月,平均11个月,通过手术所有患者的胸背部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术后Frankel分级1例由B级恢复到C级;6例由C级恢复到D或E级,4例由D级恢复到E级,另1例B级无明显恢复;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76.0±23.4)°,术后1周Cobb角(15.5±6.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16.0±8.2)°,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末次随访显示,所有病例钛网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并发症.结论 后路脊柱切除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结核继发截瘫手术方式可行,具有减压充分、矫正率高,而且创伤较小不需改变体位再行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高度2/3 的重度压缩骨折病例中,椎体成形是禁忌的.目的:验证可通过椎体成形联合患者体位设定治疗重度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方法:共75 例骨质疏松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及体位设定复位,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4 周组、4~8 周组、>8 周组,其中30 例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2/3,分别测量椎体压缩比(椎体前方高度/后方高度)和节段Cobb角,分析复位程度与发病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最初检查时患者骨折椎体前后方平均压缩比为0.60±0.15,椎体成形后增加到0.75±0.17.最初检查时Cobb角为(16.14±11.29)°,椎体成形后矫正到(10.71±12.08)°.压缩比差、矢状面骨折节段Cobb 角差均随发病持续时间延长而减小.30 例中的28 例(占其中的93%)重度压缩骨折患者通过体位复位后,可行椎体成形.患者椎体成形后疼痛均缓解.提示椎体骨折发病时间越短,复位程度越好,Cobb 角纠正越多,脊柱矢状面后凸畸形改善越明显,椎体成形后疼痛程度越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Ⅱ型和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尺骨冠状突O′DriscollⅡ型和Ⅲ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外侧入路治疗,研究组给予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比较2组疗效、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优良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研究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8.69±11.32)°、(111.14±14.02)°、(121.21±15.34)°,高于对照组的(76.16±11.57)°、(98.33±12.27)°、(110.38±13.80)°,研究组肘关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91.29±10.16)°、(111.29±16.28)°、(121.47±16.39)°,高于对照组的(79.85±10.69)°、(100.61±13.30)°、(113.46±12.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9.
病椎切除并人工椎体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植骨并邻近椎体固定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147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包括54例肿瘤、56例结核、29例爆裂性骨折及8例慢性化脓性脊柱炎)的外科疗效。其中有57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27.1~65.4°,平均(38.5±10.7)°。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变椎体大部或完整切除,可调式中空笼状钛合金人工椎体植骨替代,邻近椎节辅以前路椎体钉板(棒)系统或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椎节的稳定性及后凸畸形的矫治情况。结果:随访12~46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肿瘤、结核及化脓性脊柱炎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73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畸形者术后矫正角度(31.6±8.3)°,最后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4.1±3.8)°。结论:胸腰椎病椎切除、人工椎体植骨替代并内固定,能彻底减压、缓解疼痛,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脊柱序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固定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45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后路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Cobb角测定值及丢失情况,椎管狭窄程度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引流量均显著的高于后路组(P0.05)。治疗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前路组的Cobb角丢失度显著的低于后路组患者(P0.05)。术后1周、1年两组患者的前后径、横断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前后径、横断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前路组的前后径、横断面积值显著的优于后路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间的ASIA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SIA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较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固定治疗的手术时间等术中情况复杂一些,但是术后Cobb角丢失度小,椎管狭窄程度小,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两种前路术式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单节段椎体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F)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两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的效果。方法:23例采用ACDF法(ACDF组),21例采用ACF法(ACF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植骨融合率、生理弧度的情况、神经功能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两组患者经13~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结果:ACDF组、ACF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04%、9.5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ACF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ACF组(134±22)min,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05±31)mL(、207±63)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2.97±15.02)%和(75.60±14.8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弧度的情况:最后随访时ACDF组Cobb角为(20.22±4.22)°、ACF组Cobb角为(17.86±3.24)°,ACDF组优于ACF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Cobb角的丢失情况ACDF组为(2.09±1.47)°,ACF组为(4.38±2.38)°,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个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两节段受累的CSM更具合理,更利于脊柱稳定性的即刻重建长期保持,也能更好地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为植骨融合提供稳定的局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新型脊柱侧弯软件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方法 6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传统方法与新型软件对69张X线片的冠状位Cobb角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及时间,4周后重复测量1次。比较测量时间及2种测量方法2次测量结果的组间误差,分析可重复性;比较同一X线片不同测量者间测量结果的组间误差,分析可信度。结果 69例中上胸弯6例,主胸弯42例,胸腰弯/腰弯21例,主胸弯Cobb角范围19°~124°。软件法测量时间[(26.79±3.55)s]较传统法[(45.85±2.75)s]短(P0.05)。4名测量者采用软件法测量结果的组内误差[(3.44±2.07)°、(3.32±2.47)°、(3.52±2.19)°、(4.11±2.93)°]均小于传统法[(6.92±1.74)°、(6.97±3.22)°、(6.50±2.75)°、(6.76±2.91)°](P0.05)。软件法测量Cobb角的可重复性高于传统法(组内相关系数0.75)。4名测量者采用软件法测量结果的组间误差[(49.94±23.10)°、(51.38±23.10)°、(49.52±22.38)°、(51.76±23.00)°]均小于传统法[(50.71±23.08)°、(52.26±21.86)°、(51.61±21.95)°、(51.00±20.90)°](P0.05)。软件法测量Cobb角的一致性优于传统法(组内相关系数均0.75)。结论新型脊柱侧弯软件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的效率更高,可靠性更佳。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81-2882
我院6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及矫形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在手术后即刻、手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整体侧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SVA、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手术前明显减少,经治疗后患者后、侧凸均明显好转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迟发性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常引起下腰痛及椎管骨性压迫.为了消除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常需手术治疗,其目标是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手术入路仍存在争论.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术前腰椎功能损伤程度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为(11.02±1.24)分,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37.43±3.76)°.23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重建矢状面矫形方法,比较截骨前后腰椎功能恢复、骨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椎功能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4.04±2.12)分,Cobb角为(11.02±3.58)°,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可促使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3D打印脊柱侧凸矫形器的矫正期内矫正效果和短期矫正效果。方法 2021年7至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穿戴矫形器前及穿戴后即刻摄脊柱全长X线片;每日穿戴矫形器20 h以上,6个月后随访拍摄X线片;计算Cobb角。穿戴矫形器前后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项问卷简体中文版(SRS-22)进行评估。结果 穿戴矫形器前,患者平均Cobb角(22.10±6.29)°;穿戴后即刻Cobb角(7.85±10.90)°(t=4.775, P <0.01);6个月后,Cobb角(14.33±0.74)°,仍明显低于穿戴前(t=4.189, P <0.01)。穿戴6个月后,SRS-22功能状况维度评分明显增加(Z=-2.676, P <0.01)。穿戴后即刻Cobb角与6个月后Cobb角呈正相关(r=0.826,P <0.05)。结论 穿戴3D打印脊柱侧凸矫形器矫正期内和短期矫正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402-403
目的研究差异性固定方式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从2013年4月~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伤椎植骨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2.86%(3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31/42);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8±8.1)min、(176.5±16.4)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2±10.3)min、(187.7±19.3)ml。观察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为(92.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6.2)%;Cobb角为(2.1±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显著,预后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手术体位对经皮球囊撑开骨水泥填充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将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手术体位采取过伸俯卧位,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椎体高度及Cobb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手术效果评价指标。结果研究组在摆放体位后可达到较大程度的椎体复位,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椎体高度和Cobb角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结论在经皮球囊撑开骨水泥填充椎体成形手术中,过伸体位对缓解疼痛、恢复骨折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护士应加强术前心理护理、体位训练并掌握术中摆放体位的要点,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成人脊柱侧弯患者健康生活状态的相关评价与患者的放射学参数结合,以此来指导外科手术并预测治疗结果,而这些放射学参数是如何影响成人脊柱侧弯治疗结果的目前尚无报道。
  目的:评价成人脊柱侧弯患者手术前后放射学参数变化与健康生活状况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8例成人脊柱侧弯患者,男18例,女50例;年龄20-88岁,平均58.5岁。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拍摄全脊柱站立前后位和侧位 X 射线片并采集完整的 ODI调查表。测量患者的放射学参数包括重力线、C7铅垂线、Cobb 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侧方滑脱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分析放射学参数和ODI值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s 相关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6-14个月。患者ODI值术前50.6±16.8,术后41.1±19.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Cobb角的平均值术前26°,术后10.7°;侧方移位距离平均值术前4.9 mm,术后接近0 mm。矢状面上,术前和术后C7铅垂线与ODI值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术后重力线数值和ODI值之间有相关性。冠状面上,术前Cobb角和术后腰椎前凸角与ODI数值之间有相关性。骨盆倾斜角的改变和骶骨倾斜角相等,而骨盆入射角在术后没有变化。提示评价脊柱平衡和患者健康生活状态的相关性,使用重力线并不优于C7铅垂线。患者术后放射学参数的改善并不预示着症状的缓解。骶骨倾斜角角度的丢失和骨盆的后倾在成人脊柱侧弯中更加常见,通过手术并不能明显的改变骶骨倾斜角、骨盆的后倾、腰椎前凸以及脊柱的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8月入住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所行术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使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25例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措施,两组患者均已被治愈出院,但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而言,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方式更优(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椎体Cobb’s角分别为(17.69±6.01)°、(17.73±6.0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椎体Cobb’s角(3.64±0.41)°而言,观察组患者椎体Cobb’s角(2.67±0.13)°改善情况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可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复,应在临床上增强对其的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199-4200
选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骨科接诊的59例患者,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Cobb角以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该组患者经治疗6个月后邻椎前间隙高度为4.43±0.14c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0.13cm,治疗6个月后Cobb角(7.0±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经治疗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较治疗前E级所占比例6.78%,治疗后49.15%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备复位好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