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第五跖骨基底部骨骺误诊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389-2389
目的:提高影像学科急诊青少年第五跖骨基底部骨骺的正确诊断率,避免误诊。方法:回顾2007/2009年已诊断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118例,后经临床及影像资料综合分析确认误诊38例,误诊率为32.2%。结果:本组忽视第五跖骨骨骺出现率而导致误诊8例,将不符合常见骨折机制的负影当做骨折线导致误诊12例,将患儿第五跖骨基底部的骨骺当成骨折导致误诊18例。结论:正确认识青少年第五跖骨骨骺发生年龄,第五跖骨骨骺与腓骨短肌紧张所致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区别,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第五跖骨基底骨折是下肢最常见的骨折[1]。多由踝关节跖屈内翻所致。常因患者误识,医者疏忽误诊以“踝关节扭伤”处理而漏诊。本文就门诊16例因诊为“踝关节扭伤”不愈复诊为“第五跖骨基底骨折”病人,分析其漏诊原因﹑防止、及康复治疗1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38—61岁,病程1—3个月。左足10例,右足6例;16例均主诉为踝关节扭伤。因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反复加重就诊。检查:患者第五跖骨基底部压痛,肿大。足外展抗阻试验阳性,踝关节运动受限。足部正位X光片,均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治疗方法: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12…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传统金属固定物比较,可吸收材料在治疗四肢非负重骨骨折中具有独特优势.目的:介绍应用可吸收棒髓内固定治疗跖骨不稳定骨折的经验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棒髓内固定的方法,对45例不稳定跖骨骨折进行治疗,男36例,女9例;年龄19~62岁,平均36.6岁.单根跖骨骨折17例,多发骨折28例,共104处骨折,其中第1跖骨15处,第2、3、4跖骨77处,第5跖骨12处.患者术前均摄足正侧斜位X射线片检查.术中通过跖骨背侧切口,直视下复位骨折端,经骨折端和跖骨头用钻头钻孔,经孔道向髓腔内放置长度合适可吸收棒.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4~36个月,平均18 4个月随访.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及骨折移位等并发症,4例出现迟发性切口周围炎症反应.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0周.X射线片检查示跖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系统,优35例,良10例,优良率100%.结果提示可吸收棒髓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跖骨不稳定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讨论单纯外踝骨折合并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漏诊原因,提高足部骨折诊断正确率。方法 随机抽取165例单纯外踝骨折患者发现其中19例患者在外踝骨折同时伴有第5跖骨基底骨折。19例患者中12例同时摄踝关节正侧位及足正斜位片。结果 7例患者通过踝关节侧位片提示第5跖骨基底骨折,2例患者漏诊。结论 单纯外踝骨折合并第5跖骨基底骨折并非少见,踝关节正侧位对诊断第5跖骨病变有限,全面的临床检查及有针对性的X线检查对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5-2008年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21例,经6个月~3 a的随访观察,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3例,年龄17~60(平均38)岁.骨折类型包括跖骨部简单斜行骨折3例,跖骨头部简单骨折1例,基底部撕脱性骨折13例,Jones骨折4例为开放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4~7(平均5.5)d.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6岁.因高处坠落伤2h急诊入院.查体:患者右足背部肿胀、疼痛,右跖趾关节周围肿胀,压痛,被动背伸拇趾时疼痛加重.右足正斜位X线片检查:右足第3、4、5跖骨骨折,右足第1跖骨下胫侧籽骨分为三部分,大小不等,裂隙不规则、较宽,考虑胫侧籽骨骨折.临床手术证实为胫侧籽骨骨折.  相似文献   

7.
应力骨折(stress fracture,SF)亦称疲劳性骨折,是军事训练、运动员训练中常见的损伤。其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但比一般预料的要高。美国海军陆战队新兵发病率为2.9%。而以色列新兵调查则高达31%;国内报道新兵应力骨折发病率为9.5%~16.9%,个别报道甚至高达32.5%。应力骨折好发于下肢,不同运动引起的应力骨折部位各异。篮球运动员的跗、跖骨应力骨折发病率较高,田径运动员多发于胫骨、腓骨或跖骨,足球运动员好发于第5跖骨。军事训练中以负重行军和长跑训练引起的胫骨应力骨折最常见(50%~80%);其次为跖骨应力骨折(20%~4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完整状态下站立负重时足跖骨的应变。方法6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足标本,解剖并有限显露5根跖骨的背侧骨表面,粘贴应变片。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以2 mm/min的速度从胫骨远端施加轴向压载,从0 N直至1200 N(间隔为200 N)。通过电阻应变片法检测跖骨表面的应变变化。结果各测点的应变均为压应变,随轴向载荷的增加,跖骨表面的应变逐步增大。同一载荷下跖骨表面各测点的应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大到小依次是: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一跖骨、第五跖骨。第二跖骨的应变由大到小依次是:中部、颈部、基底部。结论站立负重时第二、三跖骨的应变较大,提示第二、三跖骨为应力性骨折的好发部位,特别是第二跖骨中部。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报告患者,男,13岁,以"扭伤致左足肿痛,活动受限半日"于2008年11月16日晚上7时许来我院要求住院治疗,专科查体:左足局部肿胀,左足第五跖骨基底部压痛敏锐,活动受限,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末梢血运佳。内科体格检查未见异常,曾有青霉素、头孢菌素、TAT过敏史。CR片(25337)示:左足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诊断:左足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来院后行短腿石膏托外固定(根据经验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钛镍记忆合金钢板治疗跖骨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72例跖骨骨折患者用钛镍记忆合金钢板内固定治疗。跖骨骨折28例。跖骨趾骨骨折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3~12月)。72例均实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根据TAF评分标准,62例优良,优良率86.1%。畸形愈合l例,所有手术均无感染反应,无骨不连发生。结论:记忆合金钢板是治疗跖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慢跑时足底压力的动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具体研究慢跑时足与地面相互作用力对于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检测68名大学生慢跑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设计,于2009-03在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完成.对象:68名男性大学生,无足部畸形和足部创伤史,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68名在校大学牛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每位受试者以正常步态5 m/s的速度慢跑,测试3次.足底压力分布解析系统可获得完整步态周期的足底压力分布图,数据采集与分析采用配套软件footscan SOFTWARE7.0,分析过程将足底分为10个区域: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主要观察指标:受试者慢跑过程中足底压力、压强、时相、冲量.结果:受试者足底应力一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单峰型:足部最大压强部位在第2跖骨,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3跖骨、第1跖骨、足跟、第1趾骨、第4跖骨、第5跖骨、第2-5趾骨、足弓;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受试者慢跑时右足第2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的压强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占支撑时期的90%,压力中心在足前掌中部较为密集,脚掌处的受力时间较长:右足整足接触阶段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第2跖骨,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1跖骨、第3跖骨、第1趾骨、足跟、第4跖骨、足弓、第2-5趾骨、第5跖骨;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右足冲量值大于左足,同时第2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的冲量值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大学生慢跑时,足部最大压强部位在第2跖骨,压力中心在足前掌中部较为密集,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第2跖骨,前掌第1,2,3跖骨前端承担了大部分的冲量.提示慢跑时足掌中部易发生运动损伤,应注意锻炼时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跖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跖骨骨折是足部常见的损伤,以往多采用钢丝、克氏针内固定,但由于不能获得坚强稳定的固定,限制了早期功能锻炼,常常影响功能.我院自2001年以来应用江苏省常州市康辉医疗器械厂的微型钛钢板治疗跖骨骨折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跖骨骨折为常见的骨折,受伤原因多为直接暴力,由高能量、高速度所致多根跖骨骨折日益增多。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一般不困难,但由于位置不良致足形态改变、足弓塌陷,引起跖骨头疼痛,给病人带来不便和精神负担,因此跖骨骨折渐受到临床医生重视。本院自2001年8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52例跖骨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创伤     
马里兰急诊医学必知 (Maryland Emergency Medicine Pearls) 跖跗关节骨折 Michael Bond 通常指第二跖骨基底部骨折及脱位,虽然它可能也与骰骨骨折有关.目前导致损伤常见的机制为一个人踩进一个坑里并扭了脚.最早发现的损伤原因为当骑马者从他们的马上掉下来时一只脚仍套在马镫上.如果患者有承重困难伴第2、3跖骨头触痛且符合损伤机制,就应考虑此诊断. 要点:(1)骨折在平片上可能表现不明显;(2)如果怀疑,可做负重的前后位X线检查以显示脱位或骨折;(3)如果负重X线片为阴性但仍可疑可考虑行足CT检查.  相似文献   

15.
人体在发育过程中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早晚不一 ,一般 2 5岁以前与所在部位骨骼联合 ,形成完整骨骼 ,当超过正常联合年龄 ,骨骼部分与化骨中心不联合 ,而保持终身 ,即为永存骨突。一般临床医生对常见骨骺线与骨折线有一定鉴别能力 ,但在少见部位的永存骨突却易造成误诊为骨折。第 5跖骨基底永存骨突就易误诊为第 5跖骨基底骨折。1 临床资料复习我院骨科 1992 - 0 5~ 2 0 0 0 - 0 4治疗第 5跖骨基底骨折2 5~ 6 7岁 12 40例 ,男 5 73例 ,女 6 6 7例 ,均手法整复行石膏外固定 6周 ,拆石膏后复查 ,临床症状均消失 ,但拍 X线片时发现5例第 5跖…  相似文献   

16.
<正> 作者进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短的第一跖骨是否像一些人所认为那样为跖骨应力骨折的原因。观察资料是65例跖骨应力骨折的 X 线片,并随机抽取50例无足部症状者作对照组,拍摄负重位和不负重位足前后位 X 线片。对两组 X 线片分别测量第一、二跖骨的绝对长度与相对长度。绝对长度是从楔跖关节处相应跖骨基底部(第一跖骨取外侧、第二跖骨取内侧)至相应跖骨头最高点,相对长度是从跟骨头最高点至相应跖骨头最高点,长度均以毫米计。测量后求出第一、第二跖骨长度之间的比例(包括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Ludloff截骨术虽在国内外应用广泛,但对其造成具体的前足底生物力学改变研究较少.目的:了解Ludloff截骨造成足底压力分布的改变,并进一步推测其特点及适应证.方法:实验组选取拇外翻患者11例15足,行第1跖骨远端软组织松解、近端改良Ludloff截骨术.对照组选取健康成人11名16足.对照组、实验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均采用Tek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动态测试,将前足底依5个跖骨头位置划分为5个研究区域,分别用Mn(1,2,3,4,5)表示.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及对照组之间的区域压力峰值(PF)和区域压力总合(F)来评估足底压力变化.结果与结论:F值:患者术前步态周期中,当第1跖骨头负荷达峰值时,通过第2跖骨的负荷最大,第1跖骨次之;而术后则为通过第1跖骨的负荷最大,第2跖骨次之;对照组则为通过第1,2跖骨的负荷最大,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中第3,4,5跖骨负荷均是由内向外依次递减.PF值:术前与对照组均表现为M2、M1(M3)、M4、M5依次递减;术后为M1(M2、M3)、M4、M5依次递减.M1/M2、M2/M3仅在术前与术后有明显差异.结果提示:①拇外翻患者足底压力的确存在外移,但主要是由第1跖骨移向第4、5跖骨.②Ludloff截骨术主要影响第1,2跖骨负荷,而对3,4,5跖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X射线平片与螺旋CT诊断跖骨跗骨骨折的优势。方法对19例足部外伤后X射线平片诊断跖骨跗骨骨折再行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后处理重建观察骨折并与平片比较。结果 19例骨折病例中,X射线平片发现28个跖骨、跗骨骨折,CT较X射线平片多发现5个跖骨、跗骨骨折,MPR和SSD的运用,全面准确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碎片的数目、大小、分离移位、关节面的情况以及骨折的空间立体关系。结论 螺旋CTMPR及SSD技术的应用能更全面显示足部跖骨附骨骨折的情况,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保守治疗与全螺纹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55例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4.3±15.7)岁,保守组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1±13.0)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评分。结果 5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个月。保守组延迟愈合5例,骨折不愈合1例,畸形愈合3例;手术组延迟愈合2例。手术组愈合时间(9.3±1.5)周短于保守组(11.6±2.7)周(P<0.01),AOFAS评分术后2周(P<0.01),1个月(P<0.01),3个月(P=0.02)手术组优于保守组,术后6、12个月差异计无统学意义。VAS评分术后2周(P<0.01);术后1个月(P<0.01),术后3个月(P=0.03)手术组优于保守组,术后6、12个月差异计无统学意义。结论 全螺纹螺钉治疗第五基底(Ⅰ区)骨折早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远期疗效相...  相似文献   

20.
60~69岁妇女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对足履行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60~69岁妇女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平均峰力值、冲量、时相等参数特征,探索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设计,观察实验,于2009-01在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完成.对象:60~69岁的普通健康妇女.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53名60~69岁妇女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行走3次,记录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冲量、时相等参数特征.主要观察指标: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冲量、时相等参数特征.结果:受试者平地自然行走时,足部最大受力部位在足跟,各部位最大压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第2跖骨、第3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第4跖骨、足弓、第5跖骨、第2~5趾骨;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足跟,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2跖骨、第3跖骨、第1跖骨、第4跖骨、第1趾骨、第5跖骨、足弓、第2~5趾骨;支撑时期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整足接触阶段,依次是离地阶段、前掌接触阶段、着地阶段.结论:60~69岁妇女自然行走过程中足底承受压力及冲量最大部位为足跟和足前掌中部第2、3跖骨处;行走时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过长,前脚掌处压力中心密集,长时间大负荷刺激,易疲劳积累致损伤,老年人在行走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鞋子,加强注意对足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