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28例(Ⅰ组)、神经刺激组30例(Ⅱ组)、传统方法组30例(Ⅲ组),局麻药品均使用2%盐酸普鲁卡因30ml。分析臂丛神经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用时最少、神经刺激组稍长,传统组用时最多;而阻滞起效时间超声引导组最短,传统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超声引导组、神经刺激组、传统方法组麻醉效果比较优等率分别是:100.00%、90.00%、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比神经刺激器及传统方法的阻滞,起效时间短,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男54例,女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结果麻醉起效时间:研究组为16.9±3.8min;对照组为17.8±4.2min。麻醉效果:研究组患者显效38例(76%),有效11例(22%),无效1例(2%),总有效率95%;对照组患者显效23例(46%),有效18例(36%),无效9例(18%),总有效率82%。研究组出现霍纳综合征l例,未见使用神经刺激仪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疼痛及感觉异常。对照组出现惊厥、抽搐1例,喉返神经麻痹1例,霍纳综合征3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明显优于异感定位。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对血管神经损伤小,操作简易,准确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4.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相似文献
5.
赵小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9,5(3):182-184
腋路臂丛阻滞是臂丛阻滞的传统方法,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安全性好、副作用少、体表标志明显、易于操作而广泛用于上臂下部、前臂及手部手术的麻醉方法。传统的腋路臂丛阻滞法,因臂丛在腋鞘内分支较多(其分为七支三束)且比较分散,常出现阻滞不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正中神经好尺侧差。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阻滞不全亦多见。为了提高阻滞完善率,我院在改进的传统一针一点注药阻滞法[1]为一针二点注药阻滞法[2],又采用了在ATL-超9-HDI仪,频率在7~11MHz探头的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名ASAI~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mL(20mL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麻醉一针法阻滞,对单纯尺侧手术患者效果完善,而对尺桡侧手术的桡神经阻滞效果欠佳.作者试用腋动脉上、下侧两点穿刺法,其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治疗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60例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麻醉,研究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注入局麻药后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完善。 相似文献
10.
11.
超声引导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金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63-64
目前采用传统神经阻滞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定位,以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是一种盲探式操作,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超声显像可直观地分辨出局部组织结构,并实时引导穿刺针置于靶神经旁,使局麻药充分地浸润神经,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128例经验。方法: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2月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的上肢手部、前臂、上臂、肩部及锁骨部手术的麻醉效果。结果:本组麻醉完全112例,对镇痛、肌松不全者术中辅助麻醉性镇痛药可顺利完成手术。结论: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穿刺,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及肩部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下臂丛、腰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介入超声特别是术中超声技术飞速发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作为一个超声应用的新兴领域正逐渐被临床所重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不仅仅是在可视条件下直接阻滞神经,而且有利于观察神经周围结构和动态观察局麻药的扩散情况。超声引导的优势不仅仅是提高麻醉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更重要的是超声引导下麻醉将导致传统麻醉领域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40ml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60例拟行肘以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n=30)和布比卡因组(B组n=30),两组臂丛用药分别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40ml(150mg)。记录注药后15、30min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术后24h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完全恢复时间、病人的总体满意度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注药后15min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药后30min,LB组感觉阻滞完善(Ⅲ级)的病例数明显增加(P<0.01),而且肘关节活动曲伸活动完全无力(Ⅲ级)的病例(47%)比B组(67%)低(P<0.01);LB组和B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17.2±7.1)h及(18.9±7.3)h,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为(20.2±8.2)h及(20.5±8.4)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中LB组和B组需加用局部浸润的病例分别为4例、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有1例因为药物阻滞时间过长感到不适,其它病例对麻醉效果均感到满意,未发现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40ml,其作用与同容量的布比卡因相似。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多因基础麻醉或小儿对异感表达不清而致穿刺失败。本院自1994年至今,采用喙突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法应用于小儿上臂手术120例,进行临床麻醉效果的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臂丛神经阻滞(BPB)在老年肱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铜陵市立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9例拟行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55例)和刺激仪组(54例),超声组予以超声引导下BPB,刺激仪组予以神经刺激仪定位BPB。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膈肌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指标及围术期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超声组阻滞起效时间[(4.82±1.44)min vs(6.95±1.87)min,t=6.675]和完善时间[(17.62±2.57)min vs(20.54±3.79)min,t=4.689]短于刺激仪组(P<0.01),0.75%盐酸布比卡因用量[(21.33±2.05)mL vs(25.54±2.52)mL,t=9.592,P<0.01]少于刺激仪组。注药后30 min,超声组膈肌移动度在平静呼吸位[(1.52±0.23)cm vs(1.24±0.22)cm]和在最大呼吸位[(4.01±0.44)cm vs(3.19±0.49)cm]高于刺激仪组(P<0.01)。入室时... 相似文献
17.
王允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8):14-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仅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统计两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感觉阻滞)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Horner综合征、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7/30)与对照组16.67%(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分,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RI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优于S组(P<0.05),肌皮、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比S组快(P<0.05).RI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的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感组和超声定位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阻滞情况、以及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定位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异感组(P<0.01),超声定位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情况也明显优于异感组(P<0.01),麻醉效果超声定位组优于异感组(P<0.01).结论 超声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肥胖患者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李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3):118-119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