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监测和护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昏迷不能自行进食,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随着肠内营养的优越性日渐显著,肠内营养亦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但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因而肠内营养引起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本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ICU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包括肠内营养与护理.认为危重症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肠内营养剂,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实施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本科室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对100例危重患者进行临床监测,包括肠内营养实施与护理。结果: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危重患者是普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危重患者应该进行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肠内营养剂,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分析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04年1月~2006年6月134例行肠内营养患者的大便情况,结合患者病情分析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病人的自身状况、营养液供给技术、药物的使用等有关。结论:应根据病人引发腹泻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其特点是蛋白质分解、糖原异生和脂肪动员增强,患者呈现高效代谢分解的情况,能量消耗大,导致全身内环境紊乱,造成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和并发症递增,所以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对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不仅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还可调节肠内菌群失衡,减少并发症,有助缓解病情,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临床护理病人过程中进行肠内营养操作的关键因素.方法:通过对进行肠内营养患者护理方法的探讨,使我们医护人员认识到护理好此类的患者可避免肠黏膜萎缩、营养不全面、屏障功能发生障碍、营养因子不经过肝脏、肝功能损害、淤胆等并发症,还有可能避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结果:临床上,在没有肠内营养禁忌证的患者中,应该早期采用肠内营养,并且要依据病患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这样不仅可满足病患身体对营养的需要,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协助患者早日康复.结论:临床中,肠内营养对于很多患者是相对安全和普遍有效的,而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要制定不同的护理方式,改善营养情况,减少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普通肠内营养与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将2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普通肠内营养组和肠内免疫营养组各14例.术后第2-第8天给予等热量营养支持,术后第1天和第9天检测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IgG、IgA、IgM、CD3、CD4、CD8.结果 肠内普通营养组和肠内免疫营养组术后第9天的营养学和免疫学指标比较,肠内免疫营养组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IgG、IgA、IgM、CD3和CD4水平明显高于肠内普通营养组(P<0.05).结论 肠内免疫营养组较肠内普通营养组更能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对比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同作用.方法 4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在手术后第2~8天给予等热卡[125.1 kJ/(kg·d)]营养支持;在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9 d检测血清IgG、IgM、IgA、CD3+、CD4+、CD8+、CD4+/CD8+.结果 经过7 d营养支持,与普通肠内营养组相比肠内免疫营养组的IgG、IgM、CD3+显著增加(P<0.05),IgA、CD4+、CD4+/CD8+比值显著增加(P<0.01);肠内免疫营养组IgM、CD3+术后9 d与术前1 d差值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IgA、CD4+、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1).结论 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较普通肠内营养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病人进行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早期肠内营养对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使我们医护人员认识到应用肠内营养可避免肠黏膜萎缩、营养不全面、屏障功能发生障碍、营养因子不经过肝脏、肝功能损害、淤胆,还有可能引起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等并发症.结果:临床上,在没有肠内营养禁忌证的患者中,应该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这样不仅可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结论:临床中,早期肠内营养对于很多患者是相对安全和普遍有效的,而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要制定不同的营养方式,改善营养情况,减少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在胃癌术后早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3例胃癌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2d开始便施行肠内营养支持至术后第9d,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型肠内营养制剂,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10d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0d,其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后第1d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研究组较对照组增高(均P〈0.05)。结论胃癌早期术后患者使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病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02-2003年(A组)采用传统鼻饲法肠内营养患者(180例)腹泻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并研究相应的护理对策。2004-2005年(B组)采用营养泵法为202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并加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的情况。结果13组患者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腹泻的发生率(P〈0.01)。结论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营养液供给方法、病情及药物副作用密切相关。合理的营养液供给技术、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药物及良好的护理可减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  相似文献   

12.
将临床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4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在必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在必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观察比较两种营养支持后的实验室相关指标及住院时间和费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后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各项实验室相关指标(AMS、血糖、内毒素、AST值)恢复快于单独肠外营养治疗后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费用也是接受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更有益,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两种肠内营养方法的效果。方法:将7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A组采用营养液能全力肠内营养法(肠内持续营养),B组采用营养鼻饲餐肠内营养法(肠内间断营养)。结果:两组在胃肠功能恢复及生化监测无明显差异,但B组术后食欲需求感正常,活动受限程度减轻。结论:间断肠内营养支持既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又能满足患者心理上的需求,更符合人性化护理。  相似文献   

14.
老年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循证护理依据。方法依据PICO原则和患者情况,提出个性化的临床问题,计算机检索NGC、DARE、CDSR、CCRT、MEDI。INE和CBM,收集处理肠内营养不耐受(呕吐)护理措施的临床证据。结果最终共纳入2篇临床实践指南、1个meta分析和3个RCT。根据最终检索结果、患者病情和患者及家属意愿,采用匀速恒温定时输注营养制剂、控制血糖、使用胃动力药、更换营养制剂配方以及肠外营养辅助的综合护理治疗。结论针对病情复杂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为患者提供既科学又个体化的护理。  相似文献   

15.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即刻肠内营养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围术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60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术后即刻肠内正常食物和新鲜果蔬,对照组1周后方采取肠内营养或采取肠外营养。比较意识变化,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结果 治疗1月后,治疗组有效18例,无效12例;对照组有效9例,无效21例。结论 对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即刻肠内正常食物营养(TEN),有助于降低高代谢,降低感染率,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病情恢复,其降低病死率的效果.优于非即刻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6.
武政德  陈维顺 《临床医学》2009,29(10):20-22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在克罗恩病(CO)治疗中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取52例综合确诊的CD患者,依据是否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n=30例)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组(n=22),记录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CD活动指数(CDAI)。结果①临床表现:治疗3周后,肠内营养组在发热、腹痛、腹泻及肠外表现等临床症状方面均较治疗前和全胃肠外营养组有明显好转(P〈0.05),全胃肠外营养组好转不及肠内营养组;患者体重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组却未见明显增加(P〈0.05)。②实验室检查:治疗3周后,肠内营养组在γ-球蛋白、以球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在Hgb和血白蛋白方面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组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变(P〈0.05)。③CD活动指数(CDAI):联合肠内营养治疗3周后,两组的CDA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肠内营养组下降幅度大。结论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改善CD患者的病情,对本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总结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53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IEDs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制剂组)均于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8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8天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IgA、IgG、lgM 、淋巴细胞计数、T琳巴细胞亚群分类.观察并记录患者对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第8天.试验组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对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肠内营养支持需要及时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8.
肠内营养在外科监护室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外科监护室的应用及其护理要点。方法 41例外科监护室患,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进行肠内营养,评估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结果 41例患营养状况改善;通过系统的护理,并发闰的发生率为24.4%,41例患顺利地过渡到自然营养途径。结论 肠内营养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途径,可以系统而适时的调节患的营养状况,重视肠内营养护理中的每一环节,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程序,有利于降低肠内营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63例重症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45例和肠外营养组18例,分别进行护理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2种不同的营养支持对改善2组患者营养机能效果相同,但肠外营养组并发症较肠内营养组严重。结论肠内营养能较好促进患者康复,正确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有研究显示,肠内营养可满足脑卒中患者的营养需求,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1]。神经内科收治脑卒中患者多合并吞咽困难,常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帮助脑卒中患者顺利完成肠内营养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但临床常有患者及家属因为高额的肠内营养费用而放弃此项治疗或仅选部分治疗内容,影响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我科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自2012年开始应用输液泵及改良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降低了患者进行肠内治疗的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