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混合性白血病6例临床观察伴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疗效和预后.方法 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分析结果采用兼顾髓、淋两系治疗方案化疗.结果 6例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肝大等,所有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近半数患者属高白细胞白血病.行免疫表型检测同时表达髓系、B系、T系者1例,同时表达髓系、T系者1例,同时表达髓系、B系者4例.染色体检查有异常核型.但未见到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染色体改变.结论 HAL较为特殊.诊断有赖于对细胞形态学、化学染色和尤其是免疫分型的综合判断.对HAL的治疗应该给予兼顾髓、淋二系的诱导和巩固化疗方案.但长期疗效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的诊断、治疗方案、疗效及其预后。方法:按照标准化疗方案及兼顾髓淋两系的方案化疗。结果:16例患者有6例达完全缓解,CR率为37.5%。结论:以兼顾髓淋两系的方案较传统方案为佳,但总的缓解率仍低于同期急性白血病缓解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59例成人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均表达淋系抗原外,有15.0%伴有髓系抗原(CD13、CD33、CD11b)的表达;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均表达髓系抗原,同时有13.9%伴有淋系抗原(CD7)的表达。2例细胞形态学不能确定的白血病结合免疫表型分别确诊为M7和HAL;1例形态学诊断为慢粒急淋变的病例,经免疫表型检测后诊断为HAL。结论 免疫表型分析能确诊一些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评价急性白血病免疫双表型与治疗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的重要性。方法自2000年4月~2005年12月所有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400例,采用MICM分型,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型分析,根据EGIL标准诊断BAL共30例。结果BAL占同期急性自血病(AL)7.5%,30例BAL临床表现与同期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P170表达阳性率62%,CD34阳性率73.3%,均高于同期非BAL(P〈0.05),其中B—Ly+/My+双表型18例,T—Ly+/My+双表型10例,同时表达T抗原和B抗原2例。进行20例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异常核型占11例(55%),高于同期非BAL(P〈0.01),28例BAL患者接受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35,7%,1年总生存率为10.7%,9例兼顾粒、淋二系的方案治疗后全部CR,平均无病生存期(DFS)7个月。结论与同期非BAL相比,BAL的治疗效果较差、生存期短,与其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有关,对BAL治疗应兼顾粒、淋二系的诱导和巩固化疗方案,但长期疗效的评价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缓解化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6例年龄≥60岁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4例接受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诱导缓解化疗方案,包括DA方案、IA方案、CAG方案,52例接受姑息治疗.比较接受诱导缓解化疗与姑息治疗患者的预后差异,并对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45例(93%)患者获得随访,其中接受诱导缓解化疗组96例,姑息治疗组49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6 d和37 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高(≥100×109/L)、高危核型、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2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诱导缓解化疗可改善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延长中位生存期.未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具有高白细胞计数(≥100×109/L)、高危核型、CCI评分≥2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8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进行总结分析、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总生存(0s)、无复发生存(RFS)的因素.结果 86例完成诱导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总完全缓解(CR)率95.3%,1个疗程CR率69.8%;采用含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达86.2%,标准剂量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60.3%.87例患者的中位OS期为16.4(0.3~121.5)个月,中位RFS期为11.7(1.9~116.3)个月;3年OS率42%,5年OS率39%,3年RFS率55%,5年RFS率55%.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染色体核型与OS有关,其中男性患者、染色体核型伴9q-的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方案、巩固治疗疗程数亦与OS有相关性,其中采用中剂量Ara-C诱导治疗、2个疗程以上中剂量Ara-C巩固治疗、完成4个疗程以上巩固治疗的患者预后好、生存期长.结论 性别、染色体核型、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的方案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在诱导、巩固治疗中应用中剂量Ara-C.可以明显提高1个疗程缓解率,延长OS、RFS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4、CD87和CD123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2月以急性白血病收治的患者166例,纳入急性白血病组(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100例,急性淋巴系白血病50例,B/髓双表型白血病16例);选择同期入院检查的非急性白血病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对各组患者均取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3色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CD44、CD87、CD123细胞百分比;对于确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均给予对症化疗治疗,在2个疗程后评价患者缓解率(CR),记录并统计不同疗效下CD44、CD87、CD123细胞百分比;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与CD44、CD87、CD123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组患者CD44、CD87、CD123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急性髓系白血病CD44、CD123阳性率均高于急性淋巴白血病和B/髓双表型(P 0. 05);急性淋巴系白血病CD44阳性率高于B/髓双表型(P 0. 05)。急性白血病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2个疗程后CR患者132例,PR+NR患者34例。CR患者CD44、CD87、CD123阳性率均低于PR+NR患者(P 0. 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与CD44、CD87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CD44、CD87、CD123在急性白血病不同表型中表达存在差异性,且与预后具有相关性和加强CD44、CD87、CD123测定能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15岁的61例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与完全缓解率(CR)的关系。用COX回归进行与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疾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有关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44例获得CR,总CR率72.13%。发病时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初诊时有无CNS-L、髓系抗原表达、Ph染色体情况等均是影响诱导缓解率的重要因素(P0.05)。61例患者2年OS率为28.13%,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95%CI 9.58-12.42)。44例获得CR的患者中,2年OS率为39.57%,2年DFS率为34.2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年龄、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是否达到CR、在CR后是否接受巩固治疗或异基因HSCT治疗,均为影响成人ALL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高龄(P=0.001)、诱导化疗未达到CR(P=0.018)及CR后未进行巩固治疗(P=0.027)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诱导化疗未达到CR(P=0.002)及CR后未进行巩固治疗(P=0.005)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ALL化疗的CR率高,但总OS率低,争取CR及在CR后继续巩固维持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法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白细胞去除术加联合化疗、羟基脲 (HU)加联合化疗及单用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AL)疗效的差别。方法将 5 3例HAL随机分为 3组 ,HAL 1组和HAL 2组分别先行白细胞去除和口服Hu ,显著降低白细胞后再行联合化疗 ,HAL 3组单用联合化疗 ,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 30例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NHAL)单用联合化疗作为对照组。结果HAL 1组与HAL 2组间完全缓解 (CR)率、早期病死率无显著差异 ,白细胞去除和口服HU无严重不良反应 ,其CR率均显著高于HAL 3组 (P <0 .0 5 ) ,而早期病死率低于后者。结论白细胞去除术及HU口服对降低HAL患者的白细胞是有效、安全的 ,随后行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AML-M3)109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骨髓涂片原始细胞百分数、细胞遗传学、首次诱导是否缓解与总生存时间(OS)及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关系,log-rank检验对其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比例危险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56.88%,中位OS为9.5个月,中位RFS为5.5个月。年龄大于60岁、细胞遗传学高危组和首次诱导化疗未获得CR的患者OS及RFS较短(P<0.05),为预后不利因素,且对预后具有独立影响。结论:根据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可对其进行预后判断,从而为个体化分层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对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化疗方案组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住院治疗的成人ALL患者149例.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结果 ①133例患者进行了免疫表型分析,其中B细胞表型118例(88.7%),T细胞表型15例(11.3%).有染色体核型结果的患者105例,正常核型40例(38.1%),异常核型65例(61.9%).②按诱导治疗方案不同将治疗满4周的患者分为VDCP、VDLP、VDCLP三组,诱导治疗总完全缓解(CR)率为93.7%.三组患者诱导治疗1个疗程结束时CR率分别为80.8%、92.3%、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包含和不包含门冬酰胺酶的诱导方案诱导治疗结束时CR率分别为95.5%和9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6).患者中位无病生存(DFS)期为12(1~74)个月,中位总生存(OS)期为17.5(1~97)个月.三组患者3年及5年DFS率分别为18.5%和14.8%、24.7%和9.9%、39.5%和39.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6).③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就诊时年龄>40岁、WBC>40×109/L、染色体t(9;22)及巩固治疗不足4个疗程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成人ALL免疫表型检测以B-ALL为主,染色体核型变化较大.多数患者在接受4或5种药物联合的诱导方案治疗后可获CR;用门冬酰胺酶不影响诱导治疗CR率,但可提高患者的DFS和OS率.染色体核型异常影响患者生存情况.充分的巩固强化治疗对延长生存期必不可少.就诊时的年龄、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及巩固治疗疗程数为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5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A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对50例HAL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同时以100例非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NHAL)作对照纽。结果HAL症状重;HAL治疗有效率为58.0%,低于NHAL的76.0%;HAL组早期病死率是22.0%,高于对照组的9.0%,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AL治疗有效率低,早期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化疗前行白细胞单采术有效降低白细胞数,再给予足量、规范的联合化疗,预防各种并发症,才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3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总结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2例MPAL患者资料,分析其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32例患者采用了兼顾髓系、淋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2例在缓解期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患者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结果 ①MPAL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发生率为2.6%,32例MPAL患者中髓系和B系(M/B)表型16例(50.0%),髓系和T系(M/T)表型14例(43.8%),髓系、B、T三系(M/B/T)表型和B/T系表型各1例(3.1%).②CD34和HLA-DR阳性率分别为87.5%和62.5%.③异常核型发生率为70.0%(30例中21例),涉及Ph、11q23和复杂核型在内的结构重排和(或)数目异常.④32例MPAL患者总完全缓解(CR)率75.0%,2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14.8%和14.2%.M/B和M/T表型CR率分别为75.0%和71.4%.M/B和M/T表型患者的OS和DF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allo-HSCT患者均未复发,生存期延长.结论 MPAL是一类异质性的急性白血病亚型,其不良预后可能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CD34高表达和易于髓外浸润等因素有关.兼顾髓系、淋系的联合化疗和包括HSCT的强烈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MPAL). Methods Thirty two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MPAL by bone marrow examination, immunophenotyping,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assay and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ed chemotherapy regimens for both acute lymphoblastic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Two cases were received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Results ① The incidence of MPAL in acute leukemias was 2. 6%. There were 16 cases ( 50. 0% ) of mixed myeloid and B-lymphoid ( M/B), 14(43.8%) myeloid and T-lympboid ( M/T), one each (3.1%) of trilineage (M/B/T) and B- and T-lymphoid (B/T) phenotype. ② The positive rates of CD34 and HLA-DR were 87.5% and 62.5%, respectively.③Abnormal karyotypes were detected in 70.0% of 30 MPAL patients, which were structural and numerical abnormalities including t(9;22), 11q23 and complex karyotypes. ④ The total complete remission (CR) rate was 75.0% and the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DES) at 2 years were 14. 8% and 14.2% respectively. The CR rates for M/B and M/T cases were 75.0% and 71.4% respectively.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OS and DFS between M/B and M/T cases. Conclusions MPAL is a rare type of acute leukemia with a high heterogeneity. The unfavorable indicators of MPAL may be factors such as abnormal karyotypes, high expression of CD34 and extramedullary infiltration. Combined regimens and more intensive therapy including allo-HSCT might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surviva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与预后的关系,以此作为宣传急性白血病预后已改观的依据。方法 对我院1993年3月~2002年6月的儿童急性白血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急淋规则有序的采用VP或VDLP诱导缓解均<4wk达CR,不规则用药12wk达CR;VP诱导平均缓解3mo,均复发死亡,VDLP或VDDes诱导平均缓解8mo,仍在缓解中,无1例复发;应用HDMTX的6例急淋尚无1例发生髓外白血病。结论 规则有序的诱导缓解能更快达到CR、DNR和L—ASP是延长缓解期的关键药物,HDMTX有益于髓外白血病防治,应广泛宣传儿童急性白血病预后已改观,争取更多患儿纳入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h染色体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ALL)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17例初治Ph+ a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结果 117例Ph+ aALL占同期727例初治成人ALL患者的16.1%.免疫表型大多数为前B型(64.1%)和普通型(31.3%);37.5%的患者伴有髓系抗原表达,98.4%的患者CD34表达阳性.总的完全缓解(CR)率为62%,中位缓解期6个月,中位生存期9个月.核型分析单纯t(9;22)异常占53%,t(9;22)附加其他染色体异常占47%,两组的CR率分别为59.6%和62.5%(P=0.76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和4个月(P=0.158),3年总生存率为27.3%和14.4%(P=0.271).共同表达髓系抗原组与不表达髓系抗原组的CR率分别为56.0%和61.5%(P=0.75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个月和4个月(P =0.18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6.0%和15.0%(P=0.354).加用伊马替尼治疗和常规化疗组的CR率分别为81.3%和58.3% (P =0.08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和6个月(P=0.00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2%和10.3% (P =0.029).缓解后接受移植组和缓解后接受常规化疗巩固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和6个月(P =0.00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0%和10.3%(P=0.000).缓解后接受伊马替尼巩固维持治疗组和缓解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和15个月(P =0.30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7%和62.0%(P=0.505).结论 Ph+ aALL约占aALL的16.1%,是一组预后不良的群体,常规化疗的CR率低,缓解期和生存期短;附加染色体异常和共同表达髓系抗原对CR率和预后无显著影响.在诱导治疗中加用伊马替尼能够显著提高Ph+ aALL患者的CR率.缓解后接受伊马替尼巩固维持治疗和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可显著改善Ph+ aAL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细胞单采加化疗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 (HLL)的疗效。方法 :对 4 3例HLL进行白细胞单采后给予化疗药物进行诱导缓解治疗 ,并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果 :应用白细胞单采后临床症状改善 ,白细胞中位数由 195× 10 9/L ,降至 5 6 9× 10 9/L。对 4 1例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后 ,完全缓解率 (CR) 5 1 2 % ,总有效率 75 6 % ,早期死亡率 9 3%。结论 :白细胞单采加化疗 ,能减轻HLL的高粘滞血症 ,降低早期死亡率 ,提高缓解率 ,是治疗HLL的有效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17.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属于法、美、英3国协作组(FAB)分型中的M5亚型,既往被认为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预后较差的一型,临床上常见高白细胞血症、髓外浸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CD56及CD11b表达多见,多合并特定的核型异常,如11q23及+8,常规化疗完全缓解率(CR)低、早期复发率高,长期生存期短.但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以及强有力的辅助支持治疗,越来越多的报道证明M5患者的疾病缓解率有明显提高,可达80%以上,5年存活率也从低于20%提高到了30%以上,提示给予一定的治疗,其预后或非差于AML其他亚型.现就该病的疾病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及治疗等方面对影响M5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以VICP+L-ASP/TKI为诱导方案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41例成人B-ALL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接受VICP+LASP/TKI方案诱导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CR)、毒副作用和总生存(OS)、无事件生存(EFS)。比较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亚组之间的治疗结果,观察规范化巩固、维持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41例ALL患者无早期死亡,其中37例患者为CR,1疗程CR率为90.2%,随访至2015年3月17日,中位随访时间25(9-79)个月;1年OS率为75.3%,EFS率为58.3%。3年预期OS为48.6%,EFS率为37.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30×10~9/L,LDH≥250 U/L,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灶(M RD)水平10-4是预后的不良因素。缓解后根据《2012年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巩固治疗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改善长期生存,3年OS分别为73.8%和61.5%、3年EFS分别为63.5%和65.7%。主要毒副作用是血液学毒性,诱导治疗中有97.6%(40/41)出现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以VICP+L-ASP/TKI为基础诱导化疗和缓解后根据《2012年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巩固治疗将有助提高疗效。对于初诊白细胞或LDH升高的高危患者,应积极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此同时,规律监测MRD,根据MRD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成人ALL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病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4例伴8三体的原发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初诊时血常规指标、FAB分型、染色体、基因与缓解率和疾病转归的相关性。结果:除1例未予以化疗外,余23例均接受1-2个疗程的标准诱导化疗方案。3例M3达到CR1,至今均无病存活,5年存活率100%。在20例非M3中12例达CR1(60%),4例部分缓解(PR,20%),4例未缓解(NR);3年内5例复发(RL)(41.7%),经再诱导化疗后3例达CR2,2例NR。除1例CR1后失访外,其余19例非M3平均随访26.2(1.5-84)月,9例死亡(均系未缓解或CR1后复发患者),3年无病生存(DFS)率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21%和31.5%;2例CR1后行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至今仍无病存活(58和66个月)。除M3、移植及未化疗患者外,余18例初诊白细胞计数(WBC)10×109/L者较WBC≥10×109/L者OS长(P=0.03),DFS也较长(P=0.002);经1-2诱导化疗达CR1患者OS较长(P=0.002)。结论:8三体在原发性M5中发病率高于其它亚型,而且预后不良。发病时WBC≥10×109/L为高危因素。8三体合并RARA+的M3患者生存期长。伴8三体原发性AML达CR后尽可能行allo-HSCT。8三体可能增加非M3的预后风险,合并FLT3、MLL、HOX11、C-kit和NPM1等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及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病人免疫分型特点及临床预后。方法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多色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并观察了给予标准化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4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主要表达CD33(82.9%)、CD13(81.5%)和CD117(78.O%)。30.8%的AML患者伴有淋系抗体表达,最常见为CD7(19.2%),其次是CD19(6.8%),共发现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4例。伴有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 AML)化疗后cR率显著低于未伴有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患者(P〈0.05)。CD7+患者cR率低于CD7-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流式细胞术对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预后分析有重要意义,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CD7+的AML化疗后CR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