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行被动免疫对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选取HBsAg( )孕妇分成A、B两组,A组6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B组58例,仅作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A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和HBIC 100U,B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 10μg.分别检测母体、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HBV-DNA、HBsAb.结果 A组较B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A组较B组的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HBsAg阳性孕妇应用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6月龄的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36例HBsAg(+)的孕妇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孕妇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双阳性注射400IU,单阳性注射200IU;对照组只作随访及常规产检.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6h内、第1、6个月时分别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 μg、5μg、5 μg;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6 h内臀部肌内注射HBIG 100IU.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及HBV DNA.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观察组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较对照组高,而HBV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HBsAg(+)的孕妇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而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明显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双阳性)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及注射HBIG方法不同对双阳性孕妇的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 将228例双阳性孕妇分为4组:A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20 μg,共3次;B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共3次;C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20 μg,共3次,同时于妊娠28周、32周和36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共3次;D组(对照组)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4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6 h内和2周注射HBIG 200 U,满月起按l、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结果 A、B、C、D 4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14.0%、7.7%、29.0%,A、B、C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在出生时、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均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在出生后12个月时分别为86.3%、82.0%、89.2%和62.9%,而A、B、C组的抗-HBs阳性率在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均高于D组(P<0.05).4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选择注射乙肝疫苗、HBIG或乙肝疫苗联合HBIG注射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携带孕妇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孕妇分为双阳性组(A组)和单阳性组(B组)[HBsAg(+)及HBeAg(+)称为“双阳性”(A组),HBsAg(+)及HBeAg(-)称为“单阳性”(B组)];新生儿分为HBIG组和非HBIG组(对照组);HBIG组孕妇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200IU(共3次,部分仅注射1~2次),非HBIG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两组新生儿0、6个月的静脉血作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①A组孕妇的外周血HBV-DNA阳性率(76.92%)显著高于B组孕妇(8.55%),P〈0.01;②A组孕妇所生HBIG组新生儿出生24h的HBsAg阳性率(10.64%)显著低于非HBIG组(33.33%),P〈0.05;③A组孕妇所生HBIG组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78.72%)明显高于非HBIG组(38.39%),P〈0.01;B组孕妇所生HBIG组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80.65%)高于非HBIG组(64.41%),P〈0.05。结论:双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率;无论是双阳性还是单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可提高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  相似文献   

5.
张楠  陈丹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35-123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U的80例孕妇设为预防组,另外未注射HBIG的82例孕妇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孕期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两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分为Ⅰ、Ⅱ组。Ⅰ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ug和HBIG 100U,Ⅱ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10ug。结果Ⅰ组较Ⅱ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两组婴儿6月龄时HBs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6.
钱燕华 《医学动物防制》2006,22(12):861-86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影响因素和免疫效果。方法:51例HBV感染但无临床症状的孕妇分成三组,试验组Ⅰ:孕妇为HBAg单阳性,产期及新生儿均注射过HBIG;试验组Ⅱ:孕妇为HBsAg、HBeAg双阳性,产前及新生儿均注射过HBIG;对照组;孕妇为HBsAg单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产前及新生儿均未注射过HBIG;上述所有新生儿均注射过乙肝疫苗。随访三年,每年检测新生儿HBeAg和抗---HBs。结果:实验组(Ⅰ+Ⅱ)总的HBsAg携带率从5.00%降为2.50%,对照组的HBsAg携带率为0%。对照组抗-HBs阳性率、滴度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联合免疫以及单纯乙肝疫苗免疫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都是确定的,联合免疫对维持乙肝疫苗持久效果更佳,应重视对乙肝高危新生儿的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7.
HBsAg阳性孕妇所产的新生儿839例分成4组,A组出生后给予HBIG注射,B组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C组只给予疫苗,D组是对照。研究结果表明,HBIG和乙肝疫苗都能阻断乙型肝炎从HBsAg阳性的母亲传给婴儿。HBIG可在注射后立刻起作用,而疫苗可作用一个长时间。B组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耿军辉  于洪波  肖建欣 《中外医疗》2009,28(26):164-165
目的了解应用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对象分为4组,第1组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其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第2组HBsAg阳性孕妇没有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第3组HBsAg阳性孕妇没有使用HBIG,其新生儿单独使用乙肝疫苗,第4组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单独使用乙肝麦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2个月后测定HBsAg和抗-HBs。结果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使用HBIG纽HBsAg阳性率1.26%低于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s阳性率68.45%高于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3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组免疫效果优于未使用组。  相似文献   

9.
839例 HBsAg 阳性的孕妇所产的新生儿,被分成4组,A 组婴儿出生后给予 HBIG 注射。B 组婴儿注射 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C 组只给予疫苗。D 组是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HBIG 和乙肝疫苗都能阻断乙型肝炎不从 HBsAg 阳性的母亲传给婴儿。HBIG 可在注射后立刻起作用,而疫苗可作用一个长的时间。B 组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晚孕妇双重免疫阻断HBV宫内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sBVirus,HBV)宫内传播的有效途径。方法 :将乙型肝炎孕妇 1 0 0例为A组于孕 2 8W、32W、36W、4 0W分别给予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epatitisBimmuneglobulin ,HBIG) 1 0 0IU及皮下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1 0 μg ,另乙型肝炎孕妇 1 0 0例为B组未行任何干预措施。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即取脐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观察新生儿窒息率及出生体重。结果 :A组新生儿HBsAg携带率显著低于B组 (P<0 .0 1 ) ;其抗 -HBs阳性率显著高于B组 (P <0 .0 1 ) ;A组新生儿大三阳率显著低于B组 (P <0 .0 1 )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出生体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孕妇联合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能有效降低HBV的宫内传播 ,对新生儿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璞  李艳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451-2452
目的: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新生儿产前在宫内受HBV感染,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研究给予阻断措施和观察期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HBV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二组,即临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 IU,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选检测。结果:HBIG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二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无差异,但HBIG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4.82,P<0.01)。结论:提示产前多次肌肉注射HBIG可减少携带HBV母亲所生新生儿宫内受HBV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据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不同将试验组分为A组(皮内注射)和B组(肌肉注射).试验组孕妇于怀孕第28W、32W、36w分别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4 h、15 d、30 d肌注HBIG200IU,出生当日、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5μg基因乙肝疫苗.对照组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儿童至5岁,监测血液中HBsAg和抗-HBs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6%和83.33%(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组和HBsAg单阳性孕妇组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77.78%和97.2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在一年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联合应用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孕妇之新生儿的免疫效果.方法 对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193例,出生时留脐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出生后12h内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200 IU,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按0、1、6方案注射.12月龄时检测静脉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 脐血HBsAg和/或HBeAg的阳性率:在孕妇HBsAg及HBeAg均阳性时为68.42%;孕妇HBsAg单阳性并HBV-DNA阳性时为14.29%;孕妇HBsAg单阳性并HBV-DNA阴性时为5.36%.12月龄时97.41%血清抗HBs阳性,2.07% HBsAg及HBeAg阳性;1例所有乙肝病毒标志物均阴性.结论 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孕妇之新生儿,通过采用HBIG加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使97.41%的新生儿获得保护性抗体,2.59% 新生儿免疫失败.免疫失败者其母亲均为HBsAg及HBeAg双阳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新生儿生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注射HBIG的干预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185例HBsAg( )和/或HBeAg( ),无乙型肝炎症状的孕妇分为干预组(108例孕妇,109例新生儿)和对照组(77例孕妇,77例新生儿)。干预组自怀孕28周起每月肌注HBIG200 IU,两组新生儿出生时、1月和6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多次注射HBIG。所有婴儿取血检测HBsAg和HBeAg等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并随访至生后1年。结果:在出生时、6月和12月,干预组婴儿HBsAg( )和/或HBeAg( )例数皆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该方法对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母HBsAg阳性患者及其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前后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HBsAg阳性孕妇自愿在24、28、32周注射HBIG 200 U×3次,在注射HBIG前(自身对照组)及注射结束后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另选取60例HBsAg阳性患者孕期没有注射HBIG的孕妇作为正常对照。在34周左右抽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比较正常对照组与注射组及注射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其新生儿出生即刻抽取外周血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 200 U,出生15 d注射HBIG 200 U,出生1个月时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比较注射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HBsAg阳性孕妇注射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新生儿注射HBIG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HBIG对孕母HBsAg阳性患者及其新生儿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探讨孕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作用。方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10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6例),分别于孚8,32,36周时肌注(HBIG)200IU,B组不用药,并用固相放免法及套式PCR检测孕母血HBsAg,HBVDNA及新生儿HBsAg,HBVDNA,抗HBS,结果:A组新生儿中53例血清抗HBsAg( ),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A组孕妇用药后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孕母肌注HBIG能有效预防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A组64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U,B组64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新生儿分为Ⅰ、Ⅱ、Ⅲ组,Ⅰ、Ⅱ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和HBIG 100U,Ⅲ组新生儿只注射乙肝疫苗10μg.结果 A组较B组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Ⅰ、Ⅲ组婴儿6个月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应用HBIG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6个月龄HBsAb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研究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将163例双阳性孕妇分为A、B、C3组:A组(51例)与B组(50例)孕妇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IU,共3次;C组为对照组(62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出生后A组所有新生儿于出生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IU,满月起按l、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B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6h内接种乙肝疫苗,以后按1、6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结果: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14.0%,29.0%,P〈0.05;新生儿HBsAg阳性例率在出生时、6月、12月时,A、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在6月、12月时,A、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选择注射HBIG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采取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产检孕妇ABsAg阳性100例分成2组。预防组60例自妊娠28周起注射乙射1次200(HBIG)共3次,对照组40例,于婴儿出生后6h内使用HBIG使用HBIG200U肌内注射,满月再注射200u肌内注射。两组婴儿出生后12h内均使用乙肝疫苗10μg,第2个月,第6个月再加强注射1次,1岁时测定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及肝功能结果。60例预防组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28%,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因此,孕妇于孕晚期再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20.
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免疫效果长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 ,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免疫持久性。方法 :应用RPHA法从 15 0 0名孕妇中筛查出 82名HBsAg≥ 1∶64的滴度阳性携带者的新生儿 ,按随机、双盲、设安慰剂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疫苗组和对照组 (人数比例为 3 :1)。疫苗组在新生儿出生 2 4小时内注射第 1针 ,1月、6月龄分别注射第 2针、3针乙肝疫苗 ,对照组按同样程序注射安慰剂。结果 :在第 13年时疫苗组抗 -HBs阳性率仍高达 5 9.3 2 % (3 5 /5 9) ;对照组 13年中有 2 3 .5 3 % (4 /17)受到自然感染后变为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阳性 ,疫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疫苗组的HBsAb阳性者中 ,HBsAbGMT峰值也在第 12个月 ,S/N值为68.84,到 13年时已下降到 17.82 ,相当于高峰的 1/4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出生时疫苗组与对照组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外 ,疫苗组HBsAg阳性率一直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第 13年时疫苗组和对照组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 6.77%、47.0 6%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13年时 ,大部分仍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发生HBsAg阳转者多发生于当初免疫失败和HBsAb滴度较低者中 ,对这一部分高危人群在适当时间应筛查HBsAb ,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