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是应用磁共振成像的顺磁性造影剂,缩短肝脏组织中质子的T1及T2弛豫时间,特别是在肝脏有实质占位性病变时,如:肝血管瘤、肝转移癌的早期、肝癌术后的复发、肝硬化退变结节与小肝癌[1]时,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从而增强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以达到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2]的目的。我科于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1182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顺利安全完成检查196例,2例经过再次训练后也配合良好,达到预期扫描效果。[结论]加强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是检查成功及病人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试验性增强法与常规增强法在肝脏磁共振扰相梯度回波(SPGR)序列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探讨试验性增强法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2例患者分成2组。A组109例,接受常规方法行磁共振动态增强;B组103例,接受试验性增强方法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比较、分析两组增强结果。结果A组60例(55.0%)获得最佳肝动脉期图像,B组88例(85.4%)获得最佳肝动脉期图像。2肝动脉期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性增强法肝脏磁共振SPGR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动脉期的显示优于常规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法。  相似文献   

4.
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疾病MR动态增强扫描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24例,周围型肝管细胞癌2例,转移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2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  相似文献   

5.
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是一种基于对比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的MR成像方法,可用于观察、分析组织微循环功能状态。肝脏接受双重血供,又受到周围器官运动的影响,因此将DCE-MRI用于肝脏面临更多挑战。但随着技术成熟与研究深入,肝脏DCE-MRI应用研究逐渐开展,主要包括抗血管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疗效反应监测与预后评估、肿瘤诊断与分级、肝纤维化诊断与分级、肝功能评估等。本文对DCE-MRI在肝脏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FLASH序列T1WI动态增强扫描(DCE-MER)髋部不同部位骨髓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生理学意义.方法 20例志愿者行髋部FLASH序列DCE-T1WI扫描,以双侧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感兴趣IK(ROI),绘制百分比TIC.读取TIC首次峰值(fEmax)、最高信号强度(Emax),比较不同部位ROI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其微循环血流灌注的特点.结果 人体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fEmax分别是(19.09±3.23、9.50±1.48、4.66±0.68)、Emax值分别是(25.30±3.64,19.27±1.38、10.31±1.20),三部位fEmax、Emax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是283.96、235.96,P值均小于0.05).结论 FLASH序列DCE-TIWI可同时评估富血供红骨髓及乏血供黄骨髓微循环的血流灌注.股骨头低血流灌注可能是发生骨坏死的生理学易患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寿晓燕 《护理与康复》2004,3(6):385-386
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病灶,尤其对小病灶的检测和定性起重要作用。在扫描过程中,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使注射速率恒定,从而准确测定造影剂到达靶血管的时间,增强团注效果,并进行肝脏的增强动态扫描,大大提高了扫描精确性,提高诊断质量。但是注入造影剂,也有可能出现造影剂过敏、空气栓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推法对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因临床怀疑有肝脏疾患而在我院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者,随机分组。手推法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636例,高压注射器法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98例。观察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正常肝实质在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的信号强度。结果手推法与高压注射器法比较,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正常肝实质动态增强扫描各期信号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推法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简单、准确、安全、可靠,更适用于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0例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所有患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检测数据显示表观扩散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肝脏转移瘤、原发性肝细胞癌,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动态增强扫描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阮彩霞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7):1264-1266,1269
目的:研究MR动态增强和钼靶成像检出乳腺癌的效果对比.方法:于本院触诊乳腺肿块患者中随机抽取71例,分别对患者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乳腺钼靶检查以及活检病理检查,对比乳腺癌及乳腺肿块检出率.结果:经本文研究,乳腺钼靶组病灶93例(86.1%),良性肿块68例(93.2%),乳腺癌检出25例(71.4%).MR动态增强组...  相似文献   

11.
低场MR动态增强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场MR动态增强对肝脏占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0.2T永磁型磁共振仪对2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先行TIW1、T2WI平扫,再使用FMPSPGR(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回波)序列,进一步对其中28个占位灶作同层块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磁显葡胺(Gd-DTPA)0.2mmol/kg。结果:在上下5~8cm范围内可显示肝脏占位病变的动态强化方式,有助于定性诊断。结论:低场MR动态增强可作为肝脏占位病变定性诊断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宫颈癌根治术前病例作矢状动态增强扫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宫颈活检确诊为宫颈癌21例,行常规MR及动态增强扫描,描绘病灶及周围组织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估动态增强对宫颈癌分期的价值。结果对比剂注入16s后,20例病灶均有不均匀强化,16例(80%)强化病灶信号较子宫肌层和基质高,48S后,病灶信号较宫颈基质高,与宫颈基质之间仍有良好的对比,延时300S后,15例(75%)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比T2WI可更清楚显示病灶与阴道穹窿、宫颈管的关系,但与T2WI相比病灶范围“缩小”。宫颈癌MR平扫分期准确率为72.2%。平扫和动态增强MR综合分期准确率为88.9%。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更好,对小宫颈癌检出更敏感,MR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对宫颈癌的定位、定性和分期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恶性肿瘤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行横断面T1WI、横断面T2WI、矢状面T2WI STIR、Gd-DTPA动态增强矢状面及常规横断面、矢状面T1WI增强扫描,分析常规序列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的图像上肿瘤、结合带及子宫肌层的情况,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的价值.结果:应用常规MRI扫描序列对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的正确率为48.7%,结合动态增强序列扫描对肿瘤分期的正确率为92.3%,并且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对子宫各层次组织显示清晰.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子宫恶性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对肿瘤的术前分期及治疗手段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92-1893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62例肝硬化病人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行Gd-EOB-DTPA MR增强扫描,对照组行Dd-DTPA MR增强扫描,采用盲法比较两组动脉早、晚期,门脉第1、2期,延迟第1、2期的呼吸伪影分值,并采用5分评分法定义中重度伪影(≤3分)发生率。观察组动脉晚期呼吸伪影分值、门脉第2期呼吸伪影分值及延迟第2期呼吸伪影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晚期出现呼吸伪影58.06%及中重度伪影29.32%高于对照组25.80%、6.45%,差异明显(P0.05)。静脉团注Gd-EOB-DTPA更易引起动脉期伪影,单期扫描、降低屏气时间并准确应用动脉检测技术可能提高Gd-EOB-DTPA动脉期采集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0年3月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动态增强MRI检查资料,判断内膜癌子宫肌层和宫颈浸润情况,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T2WI及动态增强序列诊断肌层及宫颈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分析两种序列诊断准确度有无差异;计算内膜癌组织与子宫肌层在动态增强各期的对比信噪比,并分析其在各期间有无差异。结果动态增强序列诊断内膜癌肌层和宫颈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85.7%、96.8%、85.7%和85.7%、91.7%、85.7%、91.7%;动态增强序列诊断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的准确度为94.7%,显著高于T2WI诊断深肌层浸润的准确度78.9%(P〈0.05);平衡期内膜癌组织与子宫肌层的对比信噪比显著高于动脉期和静脉期(P〈0.01)。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在手术前准确的判断内膜癌肌层及宫颈浸润,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应用高压注射器在肝脏磁共振中的动态扫描,探讨磁共振高压注射器在动态增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其优越性和应用程序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方法对100例可疑肝脏疾病患者先行常规扫描,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机型:Spectris MR Injector system),对选定的病变区域采用横断面SPGR序列行3D动态扫描和延迟扫描。注射速度:3.0ml/s;注射剂量:0.2mmol/kg;注射时间:动脉期20~25s,静脉期65~70s,平衡期90~120s;注射部位:肘静脉;注射方式:团注法。结果所有病例的检查均一次成功,图像符合研究组质量标准,达到诊断效果。结论应用高压注射器行肝脏MRI动态扫描,能确保肝脏动态扫描各种参数指标的相对恒定,通过精确的调节造影剂的注射速度、注射剂量、配合肝脏成像程序,能提高影像质量,增加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1.5T场强下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诊断前列腺癌的能力。方法2011年4月-2012年12月,根据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在36例患者的MRJ图像中测得216个感兴趣区,其中癌肿组131个,良性组85个,对测得的DCE.MRJ和MRS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癌肿组和良性组在枸橼酸盐(Cit)积分(integral)、胆碱复合物(Cho)积分、(肌酸+CHo)/Crt比值(CC/Cit)、时间信号曲线类型、达峰时间、时间差、初始值、强化速率、强化比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CC/Cit和强化速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和0.719,达峰时间、时间差、强化比率和Cit积分的AUC〈0.400,CC/Cit的最佳工作点为0.775,其特异度为0.85,灵敏度为0.79,AUC为0.853。强化速率的最佳工作点为60.89,其特异度为0.66,灵敏度为0.71,AUC为0.719。结论在1.5T场强下,波谱分析诊断前列腺癌比DCE.MRI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但也容易受到干扰因素影响,而DCE.MRI常常能弥补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ABC情绪护理对行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行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2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呼吸训练联合ABC情绪护理;比较两组检查完成所需时间、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伪影发生率、不良反应及护理前后焦虑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观察组检查完成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伪影发生率、检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呼吸训练联合ABC情绪护理应用于行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患者中,有利于稳定其不良情绪,减少应激反应,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肝脏胰腺CT增强双期螺旋扫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CT增强双期螺旋扫描技术对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6例肝脏胰腺采用双期扫描技术的显示情况与平扫及单纯静脉期图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期扫描所获信息比平扫及静脉期图象对疾病有更高发现率和确诊率。结论:双期螺旋扫描是CT检查肝脏、胰腺疾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脏MR灌注成像技术方法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肝脏MR灌注成像的扫描技术方案.方法采用单层2D FSPGR序列对40例无肝脏疾病和30例肝硬化行MR肝脏灌注扫描.将受检者随机分为4组.A、B组各含5例无肝脏病变受检者,快速团注对比剂(3.5 ml/s)后连续扫描100 s,A组采用经肝门单层横断面扫描,平静呼吸,B组采用单层斜冠状层面(同时包含门静脉主干、腹主动脉、肝实质),屏气状态扫描;C、D组各包含15例无肝脏病变受检者及15例肝硬化患者,均采用单层斜冠状层面扫描,平静呼吸,C组于注射对比剂后连续扫描60 s;D组则连续扫描100 s.分析各组受检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和肝脏灌注指数.结果A、D组比较,采用单层斜冠位扫描方位可以避免呼吸运动导致的扫描层面的上下移动,并且避免腹主动脉的流入增强效应;B、D组比较,显示采用平静呼吸可以避免屏气后大幅度换气导致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大幅度波动.C、D两组正常肝脏及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肝实质峰值的时间比较均无统计意义的组间差异(P>0.05);C组肝实质TIC未显示峰段.D组正常肝脏与硬化患者的TIC峰值时间和肝脏灌注指数之间均有统计意义差异(P<0.05).结论采用单层2D FSPGR行动态增强MR肝灌注成像时,选用斜冠状层面,平静呼吸,团注对比剂后连续扫描100s更有利于肝脏疾病患者MR灌注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