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结合病理表现,探讨分析胸腺常见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1例胸腺病变患者的临床、MSCT和病理资料.结果 41例中,胸腺瘤17例,胸腺癌13例,胸腺生殖细胞肿瘤6例(包括成熟性囊性畸胎瘤2例,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以及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各1例),胸腺淋巴瘤1例,胸腺囊肿3例,胸腺增生1例.这些胸腺常见病变具有各自的MSCT表现及临床特征.结论 MSCT是诊断胸腺常见病变的重要方法,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胸腺来源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腺瘤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加脂肪组织清扫21例,单纯胸腺瘤切除17例,1例行探查活检,术后早期并发肌无力危象3例;1例死于术后呼吸衰竭;Ⅱ期者术后加局部放疗,Ⅲ、Ⅳ期者予放疗加全身化疗.门诊随访38例,5年生存率71.1%.结论 CT检查是预测胸腺瘤良恶性的可靠指标.影响胸腺瘤愈合的重要因素包括:临床分期、手术范围、肿瘤的良恶性质、术后放疗等因素.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肌无力危象.  相似文献   

3.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纵膈肿瘤之一[1],多发生在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或者升主动脉前方.病理学将胸腺瘤分为上皮细胞瘤、淋巴细胞瘤(胸腺细胞瘤)和混合性细胞瘤,根据组织学表现不能可靠的区分胸腺瘤的良恶性,确定胸腺瘤良恶性通常依据肿瘤的侵犯范围.侵袭性胸腺瘤按病理分为3期:I期肿瘤限于胸腺内,II期肿瘤穿透包膜至胸腺周围脂肪内但尚未侵及周围器官,III期肿瘤穿透胸腺包膜并侵入相邻组织及器官[2].对1999年以来8例经X线胸片及CT扫描最后诊断为侵袭性胸腺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蛋白(Tiarm-1)表达水平在判断胸腺瘤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以对临床判断为Ⅱ期胸腺瘤者行进一步的生物学评价.为术后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2例术后临床分期为Ⅱ期的胸腺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利用Tiam-1蛋白对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胸腺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75例Ⅲ期胸腺瘤进行对照,做统计学分析.结果:Ⅱ期胸腺瘤患者12%术后复发,呈现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总体上,Ⅱ期胸腺瘤组织内Tiam-1蛋白表达与瘤旁正常胸腺无差异,而术后复发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为Ⅱ期的胸腺瘤患者,部分呈现恶性肿瘤的表现,Tiarm-1蛋白对判断其生物学特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83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116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胸腺瘤病变多位于前上纵隔,非侵袭性胸腺瘤66例,侵袭性胸腺瘤50例.术后随访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93/116),62.9%(73/116).结论 胸腺瘤首选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的放射治疗及辅助性化疗可以提高胸腺瘤患者Ⅱ期和Ⅱ期以上的浸润性胸腺瘤的切除率、降低复发率.肿瘤切除的范围、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陆兆贵  章五一 《吉林医学》2013,(8):1596-1597
<正>胸腺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多发于前上纵膈,此外均称为异位胸腺瘤。异位胸腺瘤临床上罕见,文献报道较少。笔者现将2010年收治的1例甲状腺异位胸腺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胸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表现,研究CT对胸腺瘤的分类、分期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并进行病理对照分析.结果胸腺瘤病理分为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Ⅰ型、恶性胸腺瘤Ⅱ型.CT表现:纵隔肿块;纵隔胸膜侵犯;胸膜种植;肺侵犯;心血管侵犯;心膈角区及腹腔受累.本组病例CT对纵隔肿块、肺侵犯、心膈角区及腹腔受累显示较好,但CT对纵隔胸膜侵犯显示较差.肿瘤的大小对判断病变恶性程度有一定价值,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而瘤内钙化对判断恶性程度可能无价值,肿瘤内出现钙化不排除侵袭性胸腺瘤的可能.结论CT能准确显示恶性胸腺瘤周围侵犯范围、胸膜种植及远隔转移,可进行分期和决定治疗方案,并对分类及预后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8.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83%~90%,全部纵隔肿瘤的20%[1].作者将本科1997年至2005年收治的3例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外科治疗胸腺瘤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33例胸腺瘤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外科治疗的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6 年2月收治的33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所有患者,逐年失访7 例.1例在术后4 个月因重症肌无力、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其余24例情况良好.结论: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与预后相关,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Ⅱ期以上胸腺瘤术后需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0.
胸腔内巨大肿瘤发病率低,外科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病理类型对于治疗尤为重要.胸腔巨大胸腺瘤、肺滑膜肉瘤更是临床罕见,预后不同,需要做好鉴别诊断,指导治疗.我院收治1例胸腔巨大肿瘤患者,术前穿刺病理考虑为:肺滑膜肉瘤;后成功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并进一步明确病理为:AB型胸腺瘤.通过文献学习及病例分析,加深对胸腺瘤与肺滑膜肉瘤的疾病认识,并做好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世界卫生组织(WHO)胸腺瘤分类法与胸腺瘤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WHO胸腺瘤分类方法 对68例胸腺瘤进行分类,比较胸腺瘤类型与伴发重症肌无力(MG)、肿瘤浸润性及肿瘤大小之间的关系. 结果 各型胸腺瘤中A型、AB型、B1型、B2型、B3型和C型胸腺瘤伴发MG者比率分别为0、40%、15%、50%、46.2%、25%,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65> 0.05);发生浸润或转移者分别为33.3%、20%、40%、16.7%、57.7%、100%.各组间良恶性胸腺瘤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P=0. 006<0.01);合并MG与未合并MG胸腺瘤组肿瘤大小分别为4.73±2.05cm、7.20±2.52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按WHO分类,各组之间良恶性胸腺瘤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胸腺瘤WHO分类与伴发MG之间有相关性;伴MG胸腺瘤组肿瘤直径普遍小于不伴发MG组胸腺瘤.胸腺瘤WHO分类法优于传统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胸外科2006年3月至2010年4月运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的38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经胸腔镜完成肿物切除,2例中转开胸手术,全组病人术后恢复好,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病理结果:胸腺瘤8例,胸腺囊肿4例,胸腺增生3例,胸腺癌1例,神经源性肿瘤13例,气管支气管囊肿5例,心包囊肿2例,淋巴结增生1例,成熟性畸胎瘤1例.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对纵隔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了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郑漪 《现代实用医学》2001,13(10):512-512
胸腺瘤是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 ,传统分类法不能反映胸腺瘤的分化成熟程度和评估预后。本文采用M -H分类法 ,探讨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4~ 2 0 0 0年经病理检查确诊胸腺瘤患者 2 3例 ,其中男 11例 ,女 12例 ;年龄 14~ 6 5岁 ,平均 4 2 .1岁。症状为胸部不适 ,发热 ,咳嗽 ,咳痰 ,声音嘶哑伴气促。所有病例均经胸片、CT及MRI证实为占位性病变。1.2 方法 胸腺瘤标本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切片 ,HE染色。根据M -H分类法将胸腺瘤分为 :髓质型胸腺瘤、混合型胸腺瘤、器官样型胸腺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或鳃囊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思路.方法 对甲状腺内胸腺或鳃囊相关肿瘤2例进行常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甲状腺的胸腺或鳃囊相关肿瘤相对罕见,包括异位胸腺瘤(例1)、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例2)和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肿瘤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和分叶状结构,不同程度的梭形瘤细胞增生,免疫标记显示CK19阳性、TG阴性为其共同特征.结论 甲状腺内胸腺或鳃囊相关肿瘤的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与其具体病理类型相关,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可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特别是与甲状腺髓样癌、未分化癌、滑膜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牛会军  马铮  赵云平  龚太乾  王如文  蒋耀光  郭伟 《重庆医学》2012,41(31):3260-3261,3264
目的总结胸腺瘤的外科治疗经验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腺瘤49例,对切除肿瘤的大小、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MG)、组织学分类在临床分期中的分布,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49例手术16例采用胸腔镜手术,全组完全切除率为91.84%,临床Ⅰ、Ⅱ期完全切除率100.00%,Ⅲ期60.00%。全组无手术死亡。88.89%的A型和AB型分布在Ⅰ期,而80.00%的B3型和C型分布在Ⅲ期,伴MG的胸腺瘤61.54%分布在Ⅰ期。Ⅰ期伴MG胸腺瘤的最大直径显著小于无MG胸腺瘤,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瘤组织学分型、有无MG与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肿瘤的大小与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85例原发于纵隔B1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浙江省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2-2021年经病理诊断的85例B1型胸腺瘤。对所有病例的常规及免疫组化切片进行复习,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体表现:瘤体长径1.0~10.0cm,常有包膜,切面灰白质嫩,多无纤维条索分隔;镜下见肿瘤上皮细胞界不清,胞质淡嗜伊红色,卵圆形的细胞核,肿瘤细胞一般不成团,可见淡染的“髓质岛”;免疫组化:CK(pan)、CK5/6、P40上皮细胞均阳性,TdT、CD5淋巴细胞阳性,CD117、CD5肿瘤细胞均阴性。结论 B1型胸腺瘤,是一种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类似于正常的胸腺组织,属于低度恶性的肿瘤,在胸腺瘤中发病率较低;须与胸腺增生、B2型胸腺瘤、AB型胸腺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可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胸腺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65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径路、单纯胸腺瘤切除和扩大胸腺瘤切除术进行研究.结果:胸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手段,重症肌无力是常见的伴随病变,发生率为43.1%(28/65).扩大胸腺瘤切除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胸腺瘤切除.Ⅱ期以上病变进行放疗或化疗可提高疗效.结论:胸腺瘤不宜行单纯肿瘤切除,无论病理分期如何均应行扩大胸腺瘤切除,有利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牛会军 《重庆医学》2013,42(8):946-949
胸腺瘤较为少见,其发病率为0.15/10万人,但却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占前纵隔肿瘤的20%,成人可达50%.由于异位胸腺的存在,约10%的胸腺瘤位于颈部或纵隔的其他区域[1],手术切除是治疗胸腺肿瘤的重要手段.现将近年有关胸腺瘤外科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症状、Ki-67、肿瘤大小与肿瘤分期、分型的关系,为胸腺瘤患者临床特征与肿瘤分型、分期的关系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02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肿瘤大小、Ki-67与胸腺瘤WHO分型、Masaoka分期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出现症状(咳嗽、胸闷痛、重症肌无力)与胸腺瘤WHO组织学分型、Masaoka分期均无关(P0.05);肿瘤的大小与Masaoka分期明显相关:在Ⅰ、Ⅱ期患者中,肿瘤直径8 cm的占10.8%,在Ⅲ、Ⅳ期患者中,肿瘤直径8 cm占2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HO分型良性患者的Ki-67表达情况与恶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胸腺瘤患者以Ⅰ、Ⅱ期为主,占92.3%(36/39),而恶性胸腺瘤患者中Ⅲ、Ⅳ期仅占39.7%(25/63)。结论:肿瘤大小和分期明显相关;Ki-67在胸腺瘤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分型明显相关,可作为反映胸腺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胸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纵隔肿瘤,好发于前纵隔,仅有极少数位于纵隔其他部位,位于下、后纵隔的胸腺瘤很少见.对于非位于前上纵隔的胸腺瘤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往往会因其异位而导致误诊.2006年2月1日我院收治1例后纵隔异位胸腺瘤患者,现对其诊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