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 胆道梗阻是常见的上腹部病变,可由多种病变引起,临床上有时很难鉴别其病变性质。CT的应用为胆道梗阻的诊断开创了新的途径,为肝、胆和胰腺等疾病造成的胆道梗阻的诊断,提出了有效的依据。在3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整理了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检查确诊为胆道梗阻病变的CT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原因引起胆道梗阻的CT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和CT诊断价值及限度进行讨论,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对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临床应用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对进行ERCP术的65例患者开展有效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特别是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果:本组65例患者经ERCP检查和治疗,无任何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ERCP术是消化内镜手术的一部分,属于介入和微创外科手术,对多数胆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ERCP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沙德胜 《中原医刊》1998,25(11):30-31
我院自1989年~1996年共对48例急性胆道梗阻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48例急性胆道梗阻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9~68岁;农民45例,其他职业3例。胆总管结石40例,占83.3%;胆囊结石5例,占10.4%;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并梗阻患者手术前后的胆道生化改变。方法以胆道生化相关的部分肝功能项目为指标,对25例胆总管结石并梗阻患者行手术前后观察,并与25例急性黄疸性肝炎相对照。结果观察组除DBIL、GGT、ALP高于对照组外(P〈0.05),转氨酶也升高近对照组水平,但手术后观察组各指标均迅速下降,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ALT、AST、GGT也有下降(P〈0.05),但下降幅度较小。结论胆总管结石并梗阻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异常升高,但手术后下降迅速,对临床判定手术疗效有一定意义,其中转氨酶也可间接反映胆道梗阻及胆汁引流情况。  相似文献   

8.
经皮经肝记忆金属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经肝记忆金属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梗阻朱建新李彦豪崔生达黄信华何晓峰徐显林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放术是80年代后期开展的新技术,国内于近几年也开展了此项技术,但尚不普遍。该技术创伤小、疗效好,且重建后的胆管系统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不需带外引流管,避免了水...  相似文献   

9.
刘胜雄  汤明  吴飞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3):3631-3632,3634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时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检测3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手术前血清内皮素(ET-1)、心钠素(CDT)、肾素(KE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含量及肾功能BUN、cCR值,以15例胆囊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ET-1、CDT、KEN、ANG-Ⅱ、ALD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ET-1、ANG-Ⅱ、ALD比术前亦升高(P〈0.05),CDT进行性下降(P〈0.05),其中2例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梗阻性黄疸病人伴有ET-1、CDT、REN、ANG-Ⅱ、ALD改变可能参与了急性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恶性低位胆道梗阻的病因诊断是超声工作中的难点,因为病变的解剖位置深而隐蔽,病变显示率低,而鉴别诊断对于治疗方法、术式选择、愈后判断等又有重要意义,故将我院2009年2月~ 2010年2月59例恶性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超声图像与超声诊断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休克既往多作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依据。即使现在,仍为诊断急性重症胆管炎的重要条件。当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出现休克时,其病死率即显著增高。因此,防治休克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资料,对胆道休克的发病和在休克状态下,胆道梗阻的治疗,作初步探讨。临床资料1982~1986年5年间,共收治急性重症胆管炎119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并发休克26例,占21.85±3.79%,女20例,男6例。年龄17~81岁,平均48.2岁。入院  相似文献   

13.
熊雪峰  洪建平  曾琴 《九江医学》2002,17(4):238-238
患者,男73岁,因发热,全身黄疸,皮肤骚痒入院。实验室检查:WBC 16.9×1012/L,N.77%,总胆红素143.1 mmol/L,间接胆红素101.9 mmol/L,谷丙转氨酶135μ/L。B超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径大。CT示:胆总管上段可见一大小约4.5 cm× 3.5 cm×3.0 cm软组织肿块。患者曾在他院确诊为“胃窦腺癌”并行毕Ⅰ式D2+胃癌根治术。临床诊断:转移性梗阻性黄疸并急性胆管炎。患者经抗炎治疗后,在剑突下行经皮肝穿胆道外引流术(PTCD),待症状明显改善后,行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术后每日外引流量200~300……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胆道支架技术对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内镜下胆道支架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一次性成功行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ERBD)20例,操作成功率为86.9%。失败3例,1例改用合适长度的支架后引流成功,总成功率为91.3%;2例改用PTCD。结论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创伤小、方便、经济、安全,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胆道扩张的程度及形态判断胆道梗阻的性质.方法:通过对CT图像上仅仅表现为胆道扩张的76个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并记录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形态,肝外胆管扩张末端变化,梗阻部位及胆囊增大、胰管扩张等指标.结果:恶性病变肝内胆管表现为中重度扩张,多数呈软藤状,肝外胆管绝大多数在近段区域突然中断;而良性病变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多数呈枯枝状,肝外胆管在远段区域逐渐变细.结论:根据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与形态、肝外胆管扩张末端变化及梗阻部位等,能够对梗阻的性质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7.
胆道狭窄、梗阻、硬化及壶腹部瘢痕挛缩的治疗,在胆道外科领域是一个难题。我们采用胆道内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3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36~70岁,均为胆道良性疾病。其中于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后2周,进行胆总管造影发现胆道梗阻,提示硬化性胆管炎1例,壶腹狭窄2例。3例患者均不能夹闭T型引流管,如试行夹管,则很快出现黄疸、腹  相似文献   

18.
利胆灵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消黄保肝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23例Mirizzi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分别行胆囊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加胆管探查或胆肠吻合术。所有病人均病愈出院。结论:Mirizzi的术前诊断较困难,不同的病理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