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 王××男23岁工人门诊号6871。84年12月10号就诊。主诉:双眼异物感、眼眵多3天。视力:右0.1,左0.1,双眼同时看时,视力0.4(矫正无效)。双眼同时注视时,无眼球震颤,遮一眼,单眼注视时,出现眼球震颤,水平型,快相向注视眼的颞侧方向。并有外隐科,双球结膜充血,少许分泌物。诊断:隐性眼球震颤;外隐斜,急性结膜炎。例2 姜××男28岁门诊号5971。84年12月11号就诊。主诉:双眼异物感月余。视力:右0.9,左0.3,双眼同时看,视力1.2。眼位正,双眼注视时,不出现眼球  相似文献   

2.
隐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少见的眼病,文献报导也不多。常常由于检查不细心或对本病缺少认识而误诊。作者于1979年7月发现1例,报告如下: 患者高××女学生1979年高电查视力时,发现单眼视力极差,但患者否认眼病史,也没感到自己视力差。家族史:双亲及兄妹视力均正常。视力:右0.2,左0.2。双眼同时注视视力为1.5。眼位:正,双眼注视时无眼球震颤。当遮盖一眼时,有明显的眼球震颤,外眼、晶状体及眼底  相似文献   

3.
隐性眼球震颤是指,双眼注视时没有明显的眼震,但遮盖一只眼后,另一眼出现震颤。典型的病例两眼情况相似。隐性眼球震颤病因尚不清楚,多数患者屈光间质清,眼底无明显病变,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隐性眼球震颤可伴有屈光不正。然而,若按常规的单眼遮盖验光试镜方法,会使验光师误认为眼震造  相似文献   

4.
张国梅 《实用防盲技术》2013,8(1):33-34,2,48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DVD) 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大部分患者DVD双眼视力较好,具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为保持良好的双眼单视,往往需要过多使用辐辏控制非注视眼的上斜而出现视物不能持久, 眼眶疼等眼肌疲劳症状。典型分离性垂直偏斜为交替遮盖时被遮盖眼在各诊断眼位均上斜,常伴隐性或显性眼球震颤  相似文献   

5.
正常时有三种可以代偿眼球震颤的阻断机制:1.知觉性阻断:双眼视觉可构成阻断眼球震颤的一种因素从而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力。此阻断可完全消除眼球震颤,如遮盖一眼后才出现的隐性眼球震颤;或者它能减轻显性眼球震颤,如遮盖一眼后原有眼球震颇会加剧。2.运动性阻断:眼外肌收缩使双眼稳定,眼球震颤消失。该阻断共分两型:(1)利用代偿性头位转动使双眼稳定,用左侧方固视眼位;(2)使双眼位于辐辏位置,常致近视力优于远视力。此阻断并不需要双眼视功能。眼球震颤又有斜视的患者,常与斜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家族遗传性眼球震颤国内报告不多,作者近遇一家系四代8人患病,报告如下。该家系四代共8人患本病(图)。患病者中男多于女。同代中及各代间震颤程度各异,无规律性。均自幼即有眼球震颤,多水平方向,钟摆型,快相向注视侧,频率40~120次/分,向侧方注视时频率明显增快。振幅2~4mm,向侧方极度注视时眼震变得更加粗糙且不规则。4例伴有摇头现象,随年龄增长摇头逐渐减轻。7例无头位异常,1例头稍向左偏斜。除2例因年龄太小未测视力外,6例视力均减退,在0.2~0.6之间,多数两眼  相似文献   

7.
1979年以来我们先后见到两个家系共13例遗传性眼球震颤,情况如下。例1(先证例1) 12岁健康男孩,出生后即发现两眼摆动和摇头现象,无夜盲。神经科和耳科检查正常。眼部检查:眼球运动正常,无斜视;双眼震颤,40~80次/分,振幅1~4毫米;极度向侧方注视时,振幅增大且呈跳动性,快相向转向的一侧。头水平性摇动30~40次/分。眼震和摇头在头稍偏左侧注视时可  相似文献   

8.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瞳孔成形术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病例报告 女,14岁,双眼自幼视物模糊,1998年5月在我院以双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白内障继发育光眼术後、瞳孔闭锁、先天眼球震颤收入院。眼部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指数,光定位准确,双眼角膜呈毛玻璃状混浊,基质内有白色颗粒状物,前房浅,瞳孔闭锁,直径约1.5mm,双眼球震颤。眼压:  相似文献   

9.
隐性眼球震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儿童弱视、斜视研究治疗中心陈林义隐性眼球震颤临床较为少见,其主要特征为:双眼视力正常,无眼球震颤;当遮盖一眼后检查视力即下降,眼球震颤出现。现将门诊中所见1例检查及治疗情况详细报告如下。患者王×女8岁门诊号4312岁时家长...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2 4岁 ,45 d前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发热 ,未行治疗自愈。 3 0 d前晨起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 ,无腹泻、发热、头痛 ,无眼痛、畏光、流泪、视物变形 ,无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曾于本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前庭神经元炎 ,给予维脑路通、Vit B类等药物治疗 10 d,无效出院。本次入院查体 :视力 (戴镜 - 1.5 0 DS) :右 0 .2 ,左 0 .2。向右、向前平视时 ,双眼球呈水平性震颤 ,快相向右 ,慢相向左 ;向左平视时 ,无眼球震颤。头颈向右歪 ,眼位正 ,眼球运动正常。双眼内眼未见异常。腱反射 ( ) ,轮替…  相似文献   

11.
先证者 ,男 ,7岁。患儿出生后发现毛发呈白色 ,皮肤淡红色 ,双眼视物差 ,畏光 ,逐年明显 ,上学困难 ,而来我院就诊。体检 ;发育及智力正常 ,全身毛发呈白色 ,皮肤呈淡红色 ,无痣及雀斑 ,心、肺、肝、脾均正常。视力 :双眼 0 1 ,不能矫正 ,双眼球水平性快相震颤 ,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为 +2 0° ,注视功能差。双角膜清亮 ,前房深度正常 ,双虹膜呈灰色 ,彻照时可以透光 ,瞳孔呈现红色反光。双眼底检查无色素可见 ,暴露白色巩膜和红色的脉络膜血管。诊断 :1 白化病 ;2 眼球震颤 (双 ) ;3 内斜视 ;4 弱视 (双 )。家系调查 (图 1 ) :患儿父、母…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视功能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8例不合并斜视和屈光不正的先天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nystagmus,CN)患者进行了视力、立体视和眼震图检查,结果表明:(1)CN患者近视力优于远视力,双眼同时注视视力优于单眼视力。(2)CN患者的双眼视觉显然已经得到发育,不但具有双眼单视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立体视觉。(3)CN患者的立体视锐度较差与视力不良有关,与震颤参数无关。(4)立体视觉的检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检查方法间无本质差别。(5)眼震对视力的影响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对伴有隐性眼球震颤弱视眼视力的治疗效果及眼球震颤的变化。方法:将隐性眼球震颤合并单眼弱视的52例患儿(52只眼),按弱视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采用全部遮盖及部分遮盖方法,每月复查一次视力、眼位、眼底及眼球震颤情况。视力提高到1.0后继续治疗3-6月。结果:52例中视力提高≥2行者48例(国际标准视力表),提高达1.0者22例。无论弱视眼视力提高≥2行,还是提高到1.0,眼球震颤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遮盖疗法可以提高伴有隐性眼球震颤弱视眼的视力,但视力提高后眼球震颤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齐××,女,于1990年2月26日就诊。患儿出生后父母发现双眼向外斜视,眼球不能转动,上睑不能上举,年长,患儿不能正面注视,注视正前方的物体时,需左右转动头部以单眼注视。并仰首视物。父母非血缘联姻。全身检查无特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2。双眼上睑下垂,平视遮盖瞳孔的上2/3,上睑不能上举。左眼瞳孔约1mm,对光反应存在,滴1%阿托品液可将其散大至4mm,无后粘连。右眼外斜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7岁,2011年1月因"斜视10余年"来我院第一次就诊,平素未戴镜.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3,左眼0.5,眼前节未见异常.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双眼均为中心注视,视盘略小,无其他异常.眼位:角膜映光法检测显示外斜-10°左右,可交替性注视.双眼同时注视时角膜映光点对称性的位于双眼瞳孔内侧缘(见图1).遮盖一眼后可转为单眼中心注视,无明显kappa角(见图2).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测显示斜视角-20△,看远看近斜视角无明显变化.眼球运动正常.综合验光:右眼+7.0 D+0.75 D×155°=0.7;左眼+6.5 D+0.5 D×20°=0.8.1%托皮卡按扩瞳验光:右眼0.3,+8.0 D+0.75 D×155°=0.6;左眼0.5,+7.0 D+0.5 D×30°=0.8.未戴镜矫正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自觉斜视角+3°,他觉斜视角+1°;融合范围:-8°~+11°;有粗略立体视.戴镜矫正后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自觉斜视角+9°,他觉斜视角+9°;融合范围:+5°~+25°;有粗略立体视.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6岁,因"双眼自幼视力差"于2014年7月8日至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自幼双眼视力差,6岁时就诊于当地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发现双眼眼球水平震颤,眼底检查提示双眼视盘色淡,视网膜呈橘红色,诊断为"双眼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良". 同年患者至上级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查体示双眼视远时眼球震颤明显,前节及晶状体无异常,眼底呈豹纹状,色偏红. 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视近正位;视远交替性外斜约15°;交替遮盖试验:双眼由外向中运动. 阿托品散瞳验光:右眼+0.50+1.00×90,左眼 +3.00×90,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为0.3.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双眼弱视,双眼间歇性外斜视,双眼隐性眼球震颤". 之后坚持配戴眼镜、遮盖治疗及弱视训练,视力长期稳定但也无明显提高.患者13岁时曾于外院检查发现双眼角膜中央区呈斑点状灰白色混浊,诊断为"双眼角膜变性",此后未定期随诊. 5年前患者开始觉察双眼视力呈缓慢进行性下降,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眼科门诊就诊. 既往史:采血或磕碰后皮肤常出现严重瘀斑. 家族史:父母是表兄妹,为近亲结婚(见图1). 全身检查:毛发棕黄色,皮肤白皙,余无明显异常. 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12;双眼水平钟摆样震颤,结膜无充血,中央区角膜上皮下斑块状混浊,前房深度正常,虹膜呈浅褐色(见图2),晶状体透明,瞳孔对光反射灵敏;散瞳后由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隐见双眼视网膜色红,因角膜混浊遮挡,眼底细节不清晰(见图 3 ). 初步诊断:①Hermansky-Pudlak 综合征(HPS);②双眼角膜营养不良. 为确诊,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如下: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显示双眼角膜上皮下基质斑块状高信号影(见图4);血常规及胸部X光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 ,2 1岁。因发现双眼视物时常有双眼交替向外偏斜 10余年 ,于 2 0 0 2年 4月 15日来我院就诊。体检 :未见异常。眼部检查 :视力双裸眼 0 .8,戴 - 1.0 0 DS矫正到 1.0 ,双眼眼睑轻度下垂 ,右眼上睑缘遮盖 1/ 3瞳孔 ,左眼上睑缘遮盖 1/ 2瞳孔。结膜、屈光间质无异常 ,眼底呈豹纹状眼底改变。眼位 :双眼交替遮盖 :左眼注视 - 15°R/ L10°- 15°,右眼注视- 10°- 15°L/ R5°- 15°,遮盖一眼 ,该眼向外上方漂浮 ,去遮盖下移 ,运动无异常。多次三棱镜 +遮盖 :33mm:L EF:- 2 0△~ -4 5 △ R2 5 / L 30 △ - 4 5 △ ,REF:- 15 △ -…  相似文献   

18.
Yue YY  Zhao KX  Ma HZ  Hua N  Wang LJ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2):724-726
目的 探讨转换注视眼方法治疗单眼分离垂直性偏斜(DVD)或双眼不对称性DVD患者上斜视的效果。方法 收集弱视眼矫正视力≥0.5的儿童DVD患者23例(9例为单眼,14例为双眼),采用戴镜后遮盖和光学方法使原注视眼视力低于现注视眼视力2或3行(国际标准视力表),以达到转换注视眼的目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眼位及视网膜对应情况。结果 采用转换注视眼方法治疗后,原注视眼视力无明显下降,现注视眼视力提高2行者10例;19例患者眼位达到外观美容效果,4例双眼上斜视度数相差不明显(≤10^△)患者原注视眼出现上飘现象;3例近距离注视具有正常视网膜对应、远距离注视表现为高位眼抑制的患者恢复正常视网膜对应。结论 转换注视眼方法可有效矫正DVD患者的上斜视症状,尤其对于单眼DVD和双眼不对称性DVD一侧眼为上斜视、对侧眼为隐性上斜视者效果较好。本方法适用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且合并轻中度弱视和屈光不正的儿童DVD患者。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7岁,2011年1月因“斜视10余年”来我院第一次就诊,平素未戴镜。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3,左眼0.5,眼前节未见异常。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双眼均为中心注视,视盘略小,无其他异常。眼位:角膜映光法检测显示外科-10°左右,可交替性注视。双眼同时注视时角膜映光点对称性的位于双眼瞳孔内侧缘。遮盖一眼后可转为单眼中心注视,无明显的kappa角。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测显示斜视角-20△,看远看近斜视角无明显变化。眼球运动正常。综合验光:右眼+7.0 D+0.75 D×155°=0.7;左眼+6.5 D+0.5 D×20°=0.8。1%托皮卡按扩瞳验光:右眼0.3,+8.0 D+0.75 D×155°=0.6;左眼0.5,+7.0 D+0.5 D×30°=0.8。未戴镜矫正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自觉斜视角+3°,他觉斜视角+1°;融合范围:-8°~+11°;有粗略立体视。戴镜矫正后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自觉斜视角+9°,他觉斜视角+9°;融合范围:+5°~+25°;有粗略立体视。诊断:①共同性外斜视;②双眼屈光不正:远视伴轻度弱视。  相似文献   

20.
患者,潘某某,男7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月于2005年6月8日入院。入院检查:两眼远视力均为0.12,验光+0.50DS视力不增。近视力两眼均为J5,角膜清,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对光反应存在。晶体透明,眼底未见异常。无眼球震颤。视野检查不配合,暗示疗法无效,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1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