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常规MRI和FLAIR序列研究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利用DSA定位MCA/ICA血管狭窄程度,对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患者(ICA65例,MCA76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和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7.4%vs27.7%;χ^25.74,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2.3%vs5.2%;χ^217.57,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局与Willis环的解剖变异的关系.方法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诊断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20例,单侧和双侧各10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和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分析其Willis环变异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者前、后循环完整率分别为37.5%(3/8)、12.5%(1/8),明显低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结局与Willis环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颈总动脉(CCA)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一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且双侧CCA和MCA正常或狭窄<50%的病人30例。全部行TCD检查,测量双侧CCA和MC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结果 ICA狭窄或闭塞侧CCA的Vm和Vs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t=14.35、11.26,P<0.05)。病变侧CCA的PI较无病变侧明显增高(t=9.56,P<0.05)。ICA狭窄或闭塞侧MCA的Vm、Vs和PI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t=10.19~15.61,P<0.05)。结论 TCD检查CCA和M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对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狭窄对进展性卒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285例,记录病人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在入院时及入院72h后两次评价病人的神经功能。将入院72h后NIHSS评分增加≥2分者定义为进展性卒中。应用西门子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价颅内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结果 285例病人中有57例(20.0%)为进展性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级侧支循环、糖尿病史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预测指标。结论进展性卒中是比较常见的卒中类型,通过MRA显示的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能有效地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灌注核磁共振成像(PWI)技术观察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入院以来接受治疗的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使用PWI技术进行其血流动力学的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并未明显降低,脑中动脉灌注有所影响,重度狭窄或闭塞时的分水岭区灌注也有障碍,侧支循环代偿对脑中动脉灌注影响明显,对前交通动脉作用最明显。结论:单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时,使用PWI成像技术可以更好地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而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与侧支循环代偿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D)结合屏气试验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为干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进展及预防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者150例,分为脑梗死组110例,对照组(无颅内外血管狭窄及脑梗死者)4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有无临床症状进行组别比较。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屏气试验前后的血流速度,计算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值(change value of 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ΔVm)和呼吸抑制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结果 脑梗死组ΔVm及BHI值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依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狭窄组ΔVm及BHI值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轻、中度分别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与患侧BHI值呈负相关。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CVR具有可行性,BHI可作为评价CVR指标之一。脑血管的反应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脑血管反应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CVR逐步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超(CDF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CDFI和TCD常规检测,其中42例患者(84支动脉)确定为单侧或双侧ICA狭窄或闭塞,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测证实。详细检测记录ICA近段(分叉水平上方1.0~1.5 cm)、ICA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PSVst、PSVdis、PSVpro)、狭窄段的平均流速(MFVst),与狭窄远段的流速比值(PSVst/PSVdis、PSVst/PSVpro)。将CDFI、TCD及二者综合诊断结果分别与脑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结果 DSA检测结果中本组84支颈内动脉27支正常(32.14%),轻度狭窄14支(16.67%),中重度狭窄20支(23.81%),闭塞23支(27.38%);轻度至闭塞患者中PSVst、MFVst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42例患者84支颈血管CDFI与DSA完全符合81支,假阳性1支,假阴性2支,准确率为96.4%,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96.0%。TCD与DSA完全符合82支,假阳性1支,假阴性1支,准确率为97.6%,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95.0%。二者综合结果确定狭窄35支,闭塞23支,正常28支,与DSA符合率为98.8%(83/84)。结论 CDFI和TCD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重度ICA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DSA作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79.16%,特异性为94.82%;诊断颈总动脉狭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98.24%。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以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近1年本院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55例,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39岁~81岁,平均年龄67岁。应用MRA检测所有患者的颅内动脉,并同时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比。结果: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为90.6%,敏感性为75.9%。MRA假阳性率为34.9%,假阴性率为4%。结论: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MRA有较好的可靠性,可指导临床医师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狭窄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IP)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难题,发病率占缺血性脑卒中的9.8%~42.0%,使脑卒中病死率增加4倍以上,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与卒中进展性的关系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对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的检查,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与SIP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围手术期行头颈部CT或MRI、超声检查进并进行抗凝治疗、全脑血管造影;152例患者均使用脑保护装置及预扩张;观察治疗前后脑组织灌注及临床症状的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152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即刻造影,血管残余狭窄≤20%;术中一过性血压降低、心率下降115例,占75.65%;随访期3个月-24个月,平均9个月,症状消失或减轻136例,89.47%,再狭窄6例,占3.95%;3例术后肌力由Ⅳ级减为Ⅱ级,经治疗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无卒中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对围手术期进行有效治疗,选择合适血管内支架及手术方式,能够快速解除狭窄,恢复生理性脑血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作为颈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饮酒与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严重程度、累及血管数量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首次缺血性卒中并行脑血管狭窄检查的患者384例,根据有无血管狭窄分为狭窄组(278例)和非狭窄组(106例)。结果整体患者人群中,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常见(70. 9%vs.19. 4%),前循环血管狭窄较后循环常见(57. 6%vs.15. 8%)。饮酒组患者中狭窄血管位于前后循环(32. 3%vs.19. 5%,P=0. 008)及累及双侧血管(30. 3%vs.16. 3%,P <0. 001)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饮酒组。饮酒组患者颅内外狭窄血管数量(P=0. 005)及狭窄程度总评分(P=0. 015)显著高于非饮酒组。结论饮酒可能与更广泛的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相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与闭塞后的颅内血流变化。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34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颅内血流变化、侧支循环类型以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16例,单侧闭塞18例。颈内动脉狭窄残余管径0.4—1.7mm。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有3种类型侧支循环,前交通开放占85%,后交通开放为55%,颈内-颈外侧支开放占33%。患侧和健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比较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明显减低并出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评价对选择治疗方法、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解剖特点,并探讨Ⅰ级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症状性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20例(重度狭窄组)及闭塞患者22例(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Ⅰ级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Ⅰ级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PCoA开放患者明显多于闭塞组,ACoA+PCoA开放患者明显少于闭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均以多发性梗死为主,组间单发性脑梗死与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仅多发性梗死类型中重度狭窄组BZI+PI梗死患者显著多于闭塞组(P<0.01);仅ACoA开放患者EBZ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AcoA未开放患者(P<0.05),其余梗死类型均与侧支开放情况无关(P >0.05).结论 多发性不连续梗死是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主要梗死类型;前交通动脉的开放可减少外分水岭梗死的发生,但与其它梗死类型无关;其它侧支开放形式亦与梗死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142例颈动脉狭窄(≥70%)侧支分级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其病程、脂代谢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和卒中家族史、有无椎动脉狭窄和颅内狭窄及狭窄程度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狭窄程度、是否合并椎动脉狭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均影响侧支循环的形成(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狭窄程度、合并椎动脉狭窄、高血压病程与侧支循环形成独立相关,其中狭窄程度的影响最大(OR=1.257,95%CI=1.135~1.393).结论 颈动脉狭窄后侧支循环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并不能预测侧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20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203例,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两类4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203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86例临床症状消失;5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24个月随访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复查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及具体应用血管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6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结果 支架置入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20%.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梗死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支架血管技术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置入支架,术中1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15例均应用脑保护装置.结果 15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13例(10~18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虹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4):41-42,T002
目的:利用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全部发生在起始部、闭塞者,患侧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同侧颈外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严重狭窄者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其远端及近端血流速度减慢。其中5例严重狭窄者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超声血管成像技术直观、无痛苦创伤、重复性强,其二维图像可清晰的显示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彩色多普勒可准确判定病变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二者结合,可对颈内动脉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对其所引起供血不足作出预报,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