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喉癌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IL—2)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方法:IL—2测定采用IL—2诱生及活性测定法,sIL—2R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结果:喉癌患者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而sIL—2R水平则显著增高(P<0.01),并且与喉癌的分型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sI-2R水平测定配合IL—2测定可作为喉癌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检测进展期和手术1个月后肝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水平。结果表明:①各组进展期癌症患者外周血IL-2、IL-6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2R水平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癌症之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②手术后1个月时各组癌症患者外周血IL-2、IL-6活性有所恢复,IL-2R水平有所下降,但仍低于正常人群。结果提示,癌症患者外周血T细胞功能被严重抑制,这种变化与疾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3.
老龄人群血浆白细胞介素2及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化过程中 T 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以 620 例不同年龄的在职与离退休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测定法检测了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丝裂原反应性、血浆 I L 2 活性和 s I L 2 R 的表达。结果:①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丝裂原反应性随增龄而下降,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 - 0595 4, P< 0000 1);②血浆 I L 2 活性也随增龄而下降,与年龄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 - 0352 2, P< 0000 1);③50 岁以上年龄组 s I L 2 R 表达水平随增龄有增高趋势,50~59岁组s I L 2 R 表达水平增高最明显。④相关检验表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丝裂原反应性与血浆 I L 2活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老龄人群 T 淋巴细胞转化和分泌功能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受体(sIL—2n)在尖锐湿疣中的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FIISA法,对30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IL—2和sIL—2R进行了测定结哭显示,30例尖锐湿疣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L—2水平明显降低sIL—2R水平外高其中长病程患者IL—2和sIL—2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行作常显著性差异(P<0.01);短病程组IL—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sIL—2n与正常对照扭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4,(2)
应用酶标单克隆与多克隆双抗体夹心法测定1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Interleukin2,sIL-2R)水平,并同健康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病人和哮喘缓解期病人相比较;同时观察哮喘病人入院第四天sIL-2R变化同FEV1.0%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哮喘发作期sIL-2R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和哮喘缓解组及慢支肺气肿组(P<0.05),sIL-2R变化同FEV1.0%变化有显著相关性(r=-0.766,P<0.05)。提示活化的淋巴细胞同哮喘病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免疫机制在精神分裂症 (Sch)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不同亚型间的免疫功能差异。方法 :用 EL ISA法对 39例 Sch病人 (其中 型 2 0例 , 型 19例 )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 R)浓度进行了检测 ,并与 17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Sch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 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 型 Sch病人血清 IL - 6浓度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免疫功能障碍 , 、 型也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8.
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是一种重要的免疫信号传递分子,由α、β、У三条链组成,分别可形高、中、低亲和度的受体,主要表达于T细胞表面,主要通过STAT途径、MAP激酶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或Ras/MAPK途径)、PI-3激酶途径(磷酸肌醇3激酶途径)诱导T细胞活化,参与宿主抗病毒、抗细菌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受体预测孕妇早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先兆早产孕妇135例为先兆早产组,另选同期50例正常妊娠单胎头位初产妇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并研究安胎治疗后早产亚组和非早产组血清IL-2、sIL-2R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IL-2、sIL-2R水平预测早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先兆早产组孕妇的IL-2、sIL-2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所提高(P<0.05);母体血清IL-2水平预测早产发生的最佳诊断值为783.52 ng/L、灵敏度85.3%、特异度86.2%;而sIL-2R水平诊断值为273.18 ng/L、灵敏度84.1%、特异度85.6%;先兆早产组孕妇血清IL-2与sIL-2R呈正相关(r=0.668,P<0.05);接受安胎治疗后,早产亚组血清IL-2、sIL-2R水平高于非早产组(P<0.05).结论 IL-2、sIL-2R对预测早产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检测66例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及46例正常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显示RHD患者SIL-2R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01),RHD组内表现为SIL-2R随心衰加重而升高,提示SIL-2R可作为判断心功能级别的参考指标。RHD组内风湿活动者SIL-2R明显高于无风湿活动者,说明RHD是一种SIL-2R异常的疾病,SIL-2R升高是风湿活动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Low-Shear 3.0流变测定仪,据Huang的方程,用改良法测定20例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和30例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ACHD)患儿及相应健康对照组的全血触变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ACHD组仅τ_0、η_、(η_s-μ)增高;CCHD组红细胞压积、τ_0、μ、A、η_s、(η_s-μ)明显增高,较健康对照组分别增加1.76、6.99、3.63、2.75、6.68及4.66倍,较ACHD组分别增加1.76、5.13、3.40、2.75、5.25及3.99倍。提示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全血触变参数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及预后,为早期防治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变化,探讨检测血清h-FABP对CH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CHD患儿血清h-FABP和CK-MB值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患儿组血清h-FABP及CK-MB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CHD患儿组血清h-FABP阳性率(61.90%)显著高于CK-MB的阳性率(26.98%,P〈0.01),提示:血清h-FABP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心衰组、青紫组血清h-FABP及CK-MB水平分别显著高于非心衰组、非青紫组(P〈0.01),说明:心衰组、青紫组心肌损伤的程度重于非心衰组、非青紫组。结论CHD患儿本身存在心肌细胞的损伤,合并心衰及缺氧时心肌细胞的损伤更为严重,血清h-FABP定量测定作为一种对微小心肌损伤高敏感的指标,可作为判断CHD患儿病情轻重的一项客观指标,且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Sonoc 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分析仪)监测非紫绀型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先心病患儿60例,分为非紫绀型(N组,n=30)和紫绀型(C组,n=30)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和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0 m in后(T2)抽颈内静脉血,检测激活凝血时间(SonACT)、凝集速率(Clot Rate)、血小板功能(PF)并记录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结果组内比较:与T1相比,T2时点N组与C组患儿的SonACT、Clot Rate、PF均发生改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T2时点,N组与C组间的C lotRate有统计学差异(P<0.01);N组与C组患者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非紫绀型与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的凝血功能降低;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的Clot Rate在体外循环前后均低于非紫绀型,因而术后更易发生出血;Sonoclot分析仪能准确反映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适用于儿童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15.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24例染色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核型情况。方法抽取1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外周血,检测其染色体并进行分析。结果124例患儿中,染色体异常者61例,异常率为49.19%;5例多发性畸形患儿均有染色体异常,右位心和房间隔缺损患儿的染色体异常率也较高,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染色体异常率最低,其他类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体异常。61例染色体异常患儿中,常染色体三体30例,其他染色体核型散在分布。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染色体异常较常见,常染色体三体所占比例最高,其他类型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应用时机及方法。方法:2002-2007年本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符合标准共计71例,其中35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36例为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靶剂量,初始剂量0.2~0.5mg.kg-1.d-1,分两次,隔3~5d递增1次,目标剂量1~2mg.kg-1.d-1,长期维持。观察期12~23个月,进行对照开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依从性。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以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差异更加明显,治疗组在12个月内平均住院的次数及平均住院天数亦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满意,临床应用依从性良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及高危环境因素。方法收集2009-03~2012-03间,在我院住院,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1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孕母在孕2~8周的病因及高危环境因素。结果孕母在孕2~8周发生宫内感染,导致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较其他环境因素发生率高。结论加强孕早期保健,避免高危环境因素宫内感染的发生,对预防控制先天性心脏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及产前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CHD)的高危因素及彩色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证。方法 彩色超声仪检查 2 780例孕妇 ,回顾分析胎儿CHD发病的高危因素 ;比较高危、低危孕妇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结果 孕妇孕期上呼吸道感染、高龄、先兆流产、早孕期接触X线等是胎儿CHD发病的高危因素。高危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 6 81% ,低危组发病率为 1 5 4 % ,两组胎儿CHD发病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存在高危因素 ,对高危孕妇常规及适时地进行胎儿心脏超声产前诊断 ,及早发现复杂性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可减少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先天性先脏病患者CPB(体外循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CPB后有45例出现低氧血症,其余53例未出现低氧血症,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PB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结果:低氧血症组患儿术后2h、6h以及12h和24hPaO2/FiO2水平均显著低于非低氧血症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术前存在右向左分流、术前肺动脉高压、术中机械通气模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小、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CPB后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和患儿的低龄、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ABO血型分布。方法通过某院2003年-2010年病案管理系统数据库,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符合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1543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A、B、AB、O血型的百分比,并分别统计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的心脏病患者ABO血型分布情况。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ABO血型分布与正常人血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与患者ABO血型间无显著相关性关系,血型因素不是先天性心脏病的显著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