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苷肌肽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予脑苷肌肽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方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同对照组的75.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病残疾评分(NDS)为(8.1±1.1)分同对照组的(14.5±1.6)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免疫三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抽取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免疫三氧自体血回输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64±8.87)分低于对照组的(21.34±9.86)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53.12±11.32)分高于对照组的(41.34±11.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免疫三氧自体血回输疗法治疗可帮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参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研究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认知功能。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高于参照组的7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7.36±2.36)分低于参照组的(9.04±2.47)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0.47±8.58)分高于参照组的(56.39±7.9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14.39±3.09)、(22.46±3.27)分,均高于参照组的(12.26±2.79)、(19.85±3.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奥拉西坦治疗,可有效缓解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血康胶囊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澄迈县人民医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10 m L稀释于生理盐水250 m 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脑血康胶囊,1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8 d。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生活质量评分(ADL)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90.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NIHSS和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康胶囊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确切,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注射用奥扎格雷联合脑苷肌肽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奥扎格雷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神经功能缺失(NIHSS)评分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和NIHS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奥扎格雷配合脑苷肌肽治疗脑梗死患者,可显著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失,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脑苷肌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某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分别开展常规疗法及脑苷肌肽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并采取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本组治疗前相比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评分显著提升,其中观察组患者两项评分变动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行脑苷肌肽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药实践》2017,(3):237-238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治疗,对照组给予脑苷肌肽治疗,两组其余治疗相同且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症状改善程度明显(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能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静脉推注依达拉奉,实验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口服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疗效优势明显(96.67%/80%)。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4±1.1)分、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9.5±3.7)分,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够有效提升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临床进一步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克林澳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给予克林澳联合脑苷肌肽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脑苷肌肽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林澳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并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对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胞二磷胆碱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分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明显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并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4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2 m L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50 m L中,1次/d。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50 m L/次,1次/d。两组患儿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体征恢复情况、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脂联素(APN)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行为评分(NBNA)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83.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重度患儿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轻、中、重度患儿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NO、APN和IGF-1水平均升高,ET-1水平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BNA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访时,治疗组患儿MDI和PD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并可有效改善血清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注射液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头部外伤引起的视神经损伤患者19例(21眼),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12 mL 5%GS 500 mL,,iv gtt,qd,疗程为2 wk。治疗后1 mo复查视力和视觉电生理情况,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视力和视觉电生理的改变评判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结果经脑苷肌肽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稳定,其中15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7眼视觉诱发电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脑苷肌肽注射液在视神经受损早期治疗是有效的,最好在外伤后1 mo内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鄂东医疗集团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11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2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奥拉西坦注射液,1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L,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变化、患儿临床体征改善时间、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和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8.18%和96.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NBNA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呼吸、惊厥、意识障碍、原始反射异常和肌张力异常的改善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NSE、S-100蛋白和VEGF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SE、S-100蛋白和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恢复率为82.35%,显著高于对照组(64.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润  贵仁伍  任静 《中国药业》2013,22(14):44-47
目的评价基础治疗加用脑苷肌肽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及万方数据库,纳入HIE患儿基础治疗加用脑苷肌肽对比单纯基础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对同质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RCT,Jadad评分均为3分。Meta分析显示,两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1,95%CI(1.53,2.14)];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30,95%CI(2.24,6.35)];意识障碍、惊厥停止、前囟张力、原始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95%CI)分别为-1.6(-2.15,-1.07),-1.21(-1.84,-0.59),-1.53(-2.07,-0.99),-2.27(-3.10,-1.43),-1.66(-2.42,-0.90)]。结论基于当前临床研究,HIE患儿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脑苷肌肽能增加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巴彦淖尔市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患者每晚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初始剂量5 mg/d,1个月后增至终剂量10 mg/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治疗前2周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10 m L加入生理盐水250 m L中,1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 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7%和93.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和Mo C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AMA和HAMD评分则显著下降,且治疗组AD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MMSE、Mo CA、HAMA和HAMD评分及治疗组ADL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Mo CA、ADL和HAMD评分比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联合脑苷肌肽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10 m L/次加生理盐水250 m 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心理状况检验量表(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8%、9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ADL评分均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苷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从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对我院NICU收治的60例新生儿HIE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n=30)使用脑苷肌肽治疗;对照组(n=30)使用胞二磷胆碱或1,6-二磷酸果糖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来判断药物的疗效。结果脑苷肌肽与胞二磷胆碱或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HIE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能在7-10天使神经症状恢复正常,在生后2周NBNA评分绝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早期应用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HIE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5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次,2次/d。治疗组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20 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 m L,1次/d,其他治疗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m 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58%、90.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 RS评分均显著降低,BI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神经细胞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充分稀释后给药,缓慢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苦碟子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均匀混合后给药,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颈总动脉内径(CCA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椎动脉收缩期峰值(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血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90.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ADL评分、LDL-C/HDL-C值、hs-CRP、PCT、Cys-C、Hcy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两组双侧椎动脉Vs、Vd值均显著增加,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ADL评分、双侧CCAD、CIMT值、LDL-C/HDL-C值、hs-CRP、PCT、Cys-C、Hcy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双侧椎动脉Vs、V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状态,减轻组织损伤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某院收治的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取积极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以及血清BDNF、MMP-9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I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DNF、MMP-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DNF升高、MMP-9降低,且观察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能够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BDNF、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